形意拳必经过的三道坎(浅谈形意拳秘传的)

浅谈形意拳秘传的“四象”

形意拳必经过的三道坎(浅谈形意拳秘传的)(1)

众所周知,形意拳的是“象形会意,取法于天地万物之形态”之特长特性融于一身,转而为拳术的功夫,是典型的仿生学的武学思想。

形意拳的四象,是指“熊膀、龙身、鸡腿、虎豹头”,其实还有个“猴相”。现在很多学拳人认为这些都是古人故弄玄虚,其实是大错特错,这些东西搞不明白,练拳就是本末倒置,练不出真东西来的。传统武术的练法,是与传统文化并行无二的。如同易经观察天地宇宙发现之理、象、数,一定会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要想看明白前辈的著作,一定要重新读书,最起码把儒家的四书五经都读过来,再把道家和佛家的典籍有选择的学习,才差不多。

形意拳的“四象”是练功之根本,缺了哪一个都不是形意拳。鸡腿力不成无以进退;龙身不成无以伸缩腾跃;熊膀不成无以纵横发力;虎抱头不成则筋力不整。鸡有独立之能,睡觉都是一个腿撑地另一条腿收缩起来,这不是肌肉之力,而是整体平衡造就之力,而平衡则先从无极桩来。鸡腿力出来后踩力巨大,不仅是稳。

练形意拳的脚力大,形意前辈尚云祥踩碎青砖,褚桂亭踩碎青石,这不是练肌肉来的力量,是鸡腿力出来的表现。平常人都知道练形意拳的拳头上狠,其实脚上的功夫更厉害,普通人脚面被踩上那是要彻底残废的。练鸡腿力一定要先从无极桩开始,求得极限状态下的平衡,而后通过三体式和劈拳反复体会掌握。鸡腿力出来后,你会发现自己脚力越来越大,这个力是踩力,绝对不是跺或蹬力。平衡感会越来越强,在行拳走步中可以体会下盘的稳健,这时候身体就出现了独立之能,感受全新。

所谓熊膀,孙禄堂先生讲是"项直竖之劲"。这个项在哪里?有人肯定会说是脖子,你去看看狗熊哪有脖子?狗熊的脑袋下面就是肩膀,这就是所谓的熊膀。项,是脖子到背之间那一块地方,那里的肌肉叫斜方肌。孙氏拳的力学结构,有两个大十字,其中一个与熊膀密切相关,做不到熊膀,相关的劲出不来,根本谈不上发力。说到这一定会有很多人迷惘,因为知道熊膀的人多,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少,能够把熊膀体现在周身整劲中的人可能就更少了。

身体上面的十字,就是两条胳臂水平伸直,与身体垂直线的交叉点。这个点,就是上肢发力的根源。有人肯定会问,手上发力不是从脚跟而起吗?其实,手上发力的根源在力点,脚跟上是调动间架传导,二者是合作的关系。数人手上发力的感觉都是从脚跟而起,这是人的常态,而不是内家拳的发力状态。现在你找那个力点肯定发不出力来,觉得还是脚跟起力比较清楚,那就是因为熊膀没练出来。熊膀出来后,时时刻刻能体会到力点和直项那部分筋肉的作用。大家去观察狗熊上肢用力,力源的肌肉高高隆起同小山一样,这个就是熊膀。

所谓虎抱头,即是头领的意思。头是领一身之气血筋脉。形意拳讲“虎抱头”,一说是精气神凛然,还有个头领的意思。老虎豹子出击前,两个爪子抱在颌下,那个大脑袋是要“一挣”的,眼睛也瞪大了,下颌也收起来了,这样全身的筋就整了。头领和四梢都是互通的。虎抱头和熊膀一结合,上半身的整就出来了。

在练和用中,内外是要紧密结合的,但离了谁都不行。但四象是最基本的东西,主要是在身架方面讲规矩,这个规矩做不到后面都是白扯的。有些朋友看来知道丹田的作用,但又不明白四象,这练的是跨越式的武术。武术是要悟,但必须在练中悟。

内家拳就是这样一门学问,你练到哪一步有哪一步的感悟,如果四象真的不明白,不要骗自己,必须从头开始练。你就算练出了丹田的种种景象,但打出来的不是形意劲,自然也不是形意拳。

所谓龙身,就是三折之形。形意拳的姿态,看上去永远都是“三道弯”,不是直愣愣一棵柱子一样立起来。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内有伸缩、外有束展的意思,使身体如同一个360度的球形弹簧,要紧得紧,要松得松,永远含着迸发出来的力量。拳谱曰:“束展二字一命亡”,奥妙就全在这龙身的伸缩里头。

关于“龙身”,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关键,就是所谓的“龙折身”,这个问题必须单独拿出来说,因为确实很重要。龙折身,就是身形以竖轴为中心转四十五度。其实不仅仅龙身中如此,四十五度在形意拳中是个非常普遍而关键的数字,学者可在过程中慢慢体会。仅就龙身而言,四十五度是为了达到全身球劲。龙身的三折是竖向的,四十五度折身是横向的,还有一个伸缩舒展,是前后方向。合起来就是一个三维立体的360度全方位整体身劲。

龙身和龙形不是一回事。四象是身架基础,每一拳、每一形,甚至一伸手一投足都含有四象。还有个“猴相”,这个不太好说明白,其实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意思,只有慢慢修炼,以武合道之人才知道妙处。

起钻落翻是形意拳的根本特性。劈拳的起钻落翻很明显,崩拳里能打出来吗?如果崩拳也体会出了起钻落翻,那确乎是入了形意拳的门径了。其实,起钻落翻不能从具体的拳上去理解,要从身法上去理解。身上有了,一举手一投足都得能出来。如同劈拳和崩拳,打人不一定非按那个套子来,五行拳实际是原则和方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