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急天高猿啸哀全诗欣赏(诗人秋夜独坐听风吹梧桐)

写在前面: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身为苏门学士,张耒和他的恩师苏轼一样豪迈旷达,其诗亦给人以醒豁通透之感。

当年,苏轼谪黄州还有定慧禅院可供栖身,而张耒作为黄州安置的逐臣,却不得住官舍和佛寺,只能在柯山旁租屋而居。

贬谪期间生计艰难,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可一身傲骨的他却宁愿清贫自守,也不肯接受郡守给予的资助。

深秋时节, 西风萧瑟,落木无边,触目尽皆是无边的荒凉,此情此景,纵是顺意一之也难免心生怅惘,何况失意如张耒。

但是,刚毅超脱的张耒,在这个萧瑟的寒秋,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沮丧之情,还写下了一首名为《夜坐》的七绝,全诗饱含激情,昂扬向上,令人振奋。

风急天高猿啸哀全诗欣赏(诗人秋夜独坐听风吹梧桐)(1)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宋 张耒《夜坐》

简译:

夜深了,寂静的庭院空无一人,只有秋月依旧明亮,夜霜还没有落下,秋气已先变得萧瑟清冷。

矗立在庭院里的梧桐,不甘心就这样凋谢,枝头仅剩的几片树叶迎着秋风飒飒作响。

风急天高猿啸哀全诗欣赏(诗人秋夜独坐听风吹梧桐)(2)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语言浅显,寓意深厚,诗人通过赞美梧桐不甘凋零的倔强品质,来抒发自己坚贞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昂扬向上,积极乐观。

首句“庭户无人秋月明”呼应诗题,点明环境,夜色深沉,皓月千里,庭院里空无一人,清辉满地。

愁人夜长。仕途坎坷,处境艰难,夜深人静,诗人辗转难眠,“庭户无人”状其无边的孤寂,“秋月明”是其心志的写照。

次句交代时令,“夜霜欲落气先清”,白露为霜,时节已经到了晚秋,秋气清爽,月色分明,诗人的内心亦是这般澄澈明净。

风急天高猿啸哀全诗欣赏(诗人秋夜独坐听风吹梧桐)(3)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后两句是此诗的精华所作,也是全诗的主旨,和情感的升华。

深秋时节,西风飒飒,梧桐树的叶子尽管所剩无几,但是,那枝头仅存的叶片却不惧露冷霜寒,它们迎风而动,飒飒作响,铮铮有声。

静听秋声,彼时夜坐的诗人浮想联翩,神驰千里,感慨万千,稀疏的桐叶尚且能够保持最后的倔强,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秉承着内心的坚守呢。

这是一首自带风骨的小诗,自然清新,寄寓了作者的不甘和自强,是其积极入世的精神写照,是一首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好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全诗欣赏(诗人秋夜独坐听风吹梧桐)(4)

写在后面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出身仕宦,外祖父李宗易以诗文名世,且颇得晏殊的赏识。

张耒自幼聪慧,又得家庭环境熏陶,十三岁为文,十五岁作赋,十七岁游学陈州得苏辙赏识,而又被苏轼荐举,应举姑苏。

他最高光的时刻是20岁那年由宋神宗亲策为进士,而后又由王安石负责提举,被授为临淮主簿,从而开启了他宦海沉浮的一生。

苏轼赏其才华,赞其“超逸绝尘”,更是对其青眼有加,张耒和黄庭坚等人游学苏轼门下,与苏轼亦师亦友,诗酒唱和。

风急天高猿啸哀全诗欣赏(诗人秋夜独坐听风吹梧桐)(5)

今晨风日何佳哉?南极老人度岭来。此翁身如白玉树,已过千百大火聚。”,苏轼遇赦北归,张耒写诗相庆,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作为苏轼弟子,张耒同苏轼一样坎坷,屡遭贬谪,这次谪黄州是因其痛悼逝于北归途中的恩师苏轼,触怒权宦而遭流放。

恩师病逝归途,秦观、黄庭坚等也先后辞世,虽然苏门师友接连离去,但张耒仍然坚守初心,传道授业,光大文风,就如那迎风有声的梧桐,不甘平庸,老而弥坚……

风急天高猿啸哀全诗欣赏(诗人秋夜独坐听风吹梧桐)(6)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