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读书的声音(原来读书时脑海里的声音每个人都有)

没有读《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这本书之前我没有过多关注过大脑到底是如何运行的,直到最近我想尝试做短视频,所以想找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恰巧碰到这本书,看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书中都是从我们的自身经历出发,有很多有趣的互动和案例读起来很有趣,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脑海中读书的声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脑海中读书的声音(原来读书时脑海里的声音每个人都有)

脑海中读书的声音

没有读《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这本书之前我没有过多关注过大脑到底是如何运行的,直到最近我想尝试做短视频,所以想找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恰巧碰到这本书,看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书中都是从我们的自身经历出发,有很多有趣的互动和案例读起来很有趣。

你在看书的时候是不是大多采用默读呢?但是如果你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集中精力,观察自己脑海中发生的事,首先你就会注意到自己听见了什么——更准确地说,你听到了文章的语音形式。在你的脑海深处,有个声音在你眼睛扫过每个字的时候会大声地把它读出来。在大部分情况下,那是你自己的声音,但也有例外:

“怕上火,就喝王老吉”

“不,是你的益达”

“你没事吧!”

“真的吗?我不信!”

相信经常在网上冲浪的朋友会对这几句话很熟悉,在阅读时听到的可能是广告中的男声;郭碧婷的音容笑貌;杨幂的语气以及鲁豫访谈时对嘉宾提出问题的声音。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还要从阅读的秘史开始说起,我们通常认为阅读是一种基本上无声的活动,比如说图书馆一般很安静。但如果作者告诉你无声阅读并不是历史上的习惯做法时,你可能会感到吃惊。事实上,直到7世纪末,大声朗读都是非常普遍的。古代的图书馆并不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天堂,而是一个吵闹的地方。就算是独自阅读的人,嘴里也会念念有词,这是否让你想起电视剧中古人念“之乎者也”摇头晃脑的样子?

/大声朗读是由古代文本的书写方式决定的更具体地说古代文本没有空格字与字之间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大写字母事实上如果你去你那里的图书馆或博物馆就能看到很多以这种风格写成的古希腊和拉丁语文献/ 这种写作形式被称为“连写字”,它表明,阅读基本是一种口头活动。用来朗读的文本还需要空格或标点符号吗?你可以尝试大声朗读前面的那段话,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样说。你会发现你不需要做任何努力,语言中的很多重要成分,比如节奏、音调和说话者的意图就会自然在你的朗读中出现。直到7世纪与8世纪之交,爱尔兰修道士开始在词与词之间添加空格。随着这一趋势在欧洲发展,无声阅读开始流行。所以回到开始我提到的自己总是会听到脑海中自己朗读声,显然无声阅读并不是真的无声。

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一边看书一边听歌,如果让你同时做到读懂书中写了什么以及歌里唱了什么,你会发现这是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你可能读懂书中写了什么,为此你会忽略歌里唱了什么,歌会沦为背景。可能你会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在两个声音之间来回“切换”。科学家们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叫“双听”实验,实验表明,我们虽然可以同时听多人说话,但只能听懂一个人说的话。为了理解双听实验为什么无法完成,作者对大脑结构做了一个介绍。

大脑中负责理解口头语言的区域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听皮质,它负责处理输入声音的声学特征,如音调和音量。重要的是大脑两侧各有一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同时听到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声音。第二个区域是布罗卡区/韦尼克区,它负责处理和理解听到的话。重要的一点是,它位于大脑的一侧,所以非语言声音的特征可以在大脑两侧处理,但语言最终必须被汇集到这个区域中来处理。这样做很快导致听者遇到瓶颈。而这个瓶颈是由大脑中的第三个区域控制的。它是帮助我们理解口头语言的左侧额下回。人们尝试同时理解两个人说话时,这个区域有效地阻止了其中一个声音,而让另一个声音通过“布罗卡/韦尼克瓶颈”。没有立即通过瓶颈的信息会完全消失,不存在信息的积压或候补名单。所有在左侧额下回被屏蔽的声音都会永远消失:你无法再次获取并处理这些信息。

所以人不可能一边理解阅读的文字,一边理解听到的声音。联想到我们实际生活中,在课堂上当老师在一张堆满文字的PPT前讲解时,你的听皮质在疯狂地同时处理老师的声音和你自己在心中默念文字的声音。这时候,你需要决定让哪条信息通过布罗卡/韦尼克瓶颈。你如果选择了自己的声音,而把老师的声音屏蔽,使其变成无意义的噪声,就能很好的理解阅读的内容。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试图接收所有信息,即不断在PPT和讲解者之间跳来跳去,以至于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听了个啥。

如果下次我们作为讲解者,给到我们一个启示就是PPT上不放(或尽量少放)文字。我们在连续阅读多个词语时才需要在脑内将视觉文本翻译成听觉语言,出于这个原因,如果要在PPT上放少量词或关键词时一般不超过7个可能不会影响听众理解。

以上这些只是其中一个认知原理,整本书一共详细阐述了12个认知原理决定别人记住什么。如果你想知道怎样学习可以让自己记扎实,如何说话能让别人听进去......这本书都会告诉你一些答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