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几个公主坟(北京周边的清代王爷坟)

北京有几个公主坟(北京周边的清代王爷坟)(1)

王爷坟是清代北京历史的一部分,文物和艺术价值很高,其研究价值仅次于清代的皇帝陵。

虽然部分王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有的王坟的建筑风格基本保存下来。清史专家王道成建议,因王坟大都集中选在北京风景优美、依山傍水的远近郊县,如将景观加以恢复,可以成为一条系统的人文旅游线路。醇亲王坟保存完好

地址:妙高峰的半山腰。乘346路公共汽车,在西埠头站下车西行两公里即可到达。

背景:七王坟葬的是醇亲王奕,醇亲王是光绪之亲生父亲,溥仪的祖父。墓址原为唐代法云寺、金代香水院旧址。醇亲王在同治三年?穴1864年?雪加亲王衔,死后谥号为“贤”。他参与了“辛酉政变”,亲手捉拿了肃顺,奠定了慈禧的统治地位,先后被授予了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大臣、管理神机营事务等重要职务。光绪帝在位时,他又得到世袭罔替亲王的殊遇,不久授命“总理海军衙门事务”,地位显赫。他死后,慈禧曾亲自去祭奠。

醇亲王生前在蔚秀园养病,到西山响堂闲逛,看中了此地,慈禧和光绪赐银五万两买山建坟。墓地坐西朝东,建筑依山势而设,由低到高,层层有序。现在这里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场目击:七王坟的碑楼耸立在一片松柏之间,四周用铁栅栏围起。走上神桥,看到神桥的护栏一部分已断裂,桥上的青石板凸凹不平,桥下的河道也早无水流,被杂草掩盖着。

顺着甬道拾阶而上,甬道四周杂草丛中不时散落着残破的石碑、石墩,很多石碑已辨别不出字迹。有几座石碑看上去很新,格外显眼,据介绍,这几块石碑是后来照原样复制摆在原来的位置的。

通过栅栏,可以看到碑楼内的驮虎碑。护林人员说:“这本是九王坟的碑,但因为七王坟在半山腰路不好走,太监就把两块碑给换了,因此九王坟的碑比哥哥的还要大。”记者看到,碑楼顶上的飞檐很新,四周墙壁也可看出重新粉刷的痕迹。据护林人员介绍,两年前,七王坟曾修过一次。

虽有多处建筑破损,但七王坟墓地整体建筑风格仍然保留下来了。木制的牌楼体现出清朝的建筑风格,飞廊雕花图案清晰可见。但毕竟年代久远,牌楼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柱子上也是锈迹斑斑,牌楼内墙壁上满是游人的涂鸦,牌楼内一侧墙壁上的壁画也被人刮得面目全非。

七王坟墓地坐落在一片空地。七王坟位居正中,左右分别是其三位妃子的墓,七王坟保存完好,几位妃子坟墓的外层砖块已不同程度脱落,露出内层砖块,墓地四周的墙壁也布满了游人的涂鸦,护林人员说:“现在是防火期,禁止任何人上山;平时有很多人来这里游玩,难免有人乱涂乱画。”庄亲王坟还剩石牌坊

地址:有关资料显示,庄亲王硕塞家族的墓地在现今的房山区,但是在房山区什么位置呢?按民间文物专家刘阳先生的指点,记者驱车两小时,由京石高速房山出口经阎村——阎东路——坨里一线,来到磁家务村,这里的锁峪沟是著名的民俗旅游度假区。村里人告诉我们,如市区里的人想来这里,可从六里桥乘917路车到良乡,然后换乘去河北镇方向的中巴车到磁家务村。

背景:庄亲王硕塞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5个儿子,也是“铁帽子王”之一。当年他英勇善战,曾先后跟随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作战,立了不少战功。

现场目击:记者来到磁家务村北,这里的一座仓库的院落中央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石头牌楼。记者看到,牌楼约有四五米高,保存得十分完好,下面的基座上刻着海水云纹,牌楼的顶部雕刻着精美的动物和云朵、火焰。牌楼前部是一片空地,后面是办公区和仓库。

记者在石牌楼四周寻找,没有找到其他与王坟有关的遗迹。据说庄亲王坟前原来有块驮龙碑,青玉制成,现在已不知去向。

庆亲王坟碑亭尚在

地址:有资料显示,“铁帽子王”庆王爷家族墓位于昌平的山下,此处依山傍水,景色十分秀美。记者驱车两个多小时,一路打听,终于在白羊城村找到了庆王爷家族的墓葬,并在一所农家大院内找到了庆亲王奕劻墓的碑亭。

背景:庆亲王奕劻是王公中的首富,曾经独揽朝权。1908年,他成为清代第十二位“铁帽子王”,却卖官鬻爵,招权纳贿,罗织党羽。全国各地大小官员无不以旷世奇珍晋献,金珠宝贝、海陆珍肴装满了庆亲王府的府库。 现场目击:还没到庆亲王坟前,就有当地的居民告诉记者,庆亲王家族的几十座墓早年全部被盗,里面的东西早没有了。

记者在现场看到,碑亭的建筑保存十分完整,两层房檐上都长满野草,红墙年久失修,已经褪色,雕梁彩绘虽然老旧但颜色尚存,碑亭前面被改造成一个篮球场兼停车场。遗憾的是,碑亭中的墓碑已经不在了。 有关专家介绍,白羊城村附近埋葬着从庆亲王奕劻及其家族四世共二十二座陵。庆王家族墓分东南北三宫,北宫(永璘墓)墓地原有石桥两座、南北朝向房各三间,东宫(奕劻墓)有碑楼一座、残石狮子一对。南宫(永璘之子——庆良郡王绵慜墓)尚存赑屃座一个、宫门、享殿各一座。昌平庆王坟 十三爷允祥陵园最大

地址:据悉,允祥死后葬在清西陵附近的涞水县。记者驱车取道京石高速公路,通过高碑店直奔涞水。行车大约88公里,来到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娄村满族自治乡。一路打探之下,当地很多人都知道这附近有个王爷坟,陵园巨大。

背景: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观众,都会对剧中性情豪放耿直、清正廉洁的十三爷允祥印象深刻。史料记载,允祥文武全才,对雍正忠心耿耿,是当朝栋梁。他辅皇兄八年如一日,处处为雍正排忧解难,最终积劳成疾,雍正八年(1730)五月,43岁的允祥英年早逝。二人虽非一母所生,却兄弟情深,允祥病重期间,雍正曾亲自前往探望这位十三弟。也许由于上述原因,雍正才为十三爷允祥特批了一个清朝众多王爷中最大的陵园,十分豪华。

现场目击:清代民间文物专家刘阳先生介绍,这座陵园占地有40多万平方米。记者在位于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的陵园现场看到,陵园现在是一片空地,陵园主路的两侧,有几片小树林。

记者去的那天,陵园中空无一人,只有巨大的石碑和几个石牌坊耸立。碑上有用满汉文字刻写的“忠敬诚直勤慎谦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等字样。还有华表一对,高约13米,柱基和柱体均呈八棱形。记者数了一下,每个华表上面刻有大小腾龙48条,极为罕见,也显示出了这座王陵的与众不同。

当地的一位老大爷说,这个墓曾被军阀和土匪挖过,里面什么都没有了;日本侵华时也曾严重糟蹋过这个陵园。现在陵园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有几个公主坟(北京周边的清代王爷坟)(2)

肃亲王墓

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史书记载,他擅长弓马骑射,作X勇猛。他曾亲手射X张献忠。豪格家族的坟地十分庞大,在现今的劲松潘家园一带。潘家园东里一个建筑工地对面的一片平房中,一条无名胡同的最深处,找到了豪格墓葬尚存的地面建筑——3间配殿。

配殿的屋顶保存比较完好,远远望去,琉璃瓦依然色泽灿烂。

多尔衮坟被日寇毁坏 地址:在今亚洲大酒店左近的新中街一代。

背景:睿亲王多尔衮算是一位权倾朝野的王爷,他与豪格争夺皇位,最终谁也没有做成皇帝,最后他当了顺治帝福临的摄政王。电视剧《孝庄秘史》的热播,让观众和史学家再次对多尔衮与孝庄太后间到底有无私情大感兴趣。这个谜团至今未能揭开。

现场目击:记者来到新中街,发现这里小区店铺林立,找不到古建筑。史料记载,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因对其生前权倾朝野极其痛恨,曾在其死后第二年便夺爵、鞭尸,王府被废。是不是睿亲王的坟墓自清朝初年就消失了?有关专家介绍,顺治当年虽将睿亲王坟夷为平地,但乾隆又在原地重修了陵墓,而且规格不低,有大殿、月牙河、汉白玉石桥、华表、石人、石马等。

这位专家介绍,1938年日寇侵华期间,在多尔衮的坟地修跑马场,将坟拆掉了。据当地的老人说,当年打开棺材时,看到多尔衮的“头”是铜制的,是乾隆为恢复多尔衮名誉而铸造的。

北京有几个公主坟(北京周边的清代王爷坟)(3)

醇亲王墓

爱新觉罗·奕譞,生于道光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1840年10月16日),卒于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91年1月1日),道光帝旻宁第七子。奕譞生母是道光帝皇贵妃乌雅氏,与第八子钟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是同一个母亲所生。

在道光帝的九子中,除第四子奕詝继位皇帝(咸丰帝)和早死幼殇者外,最出名的两个人,即第六子恭亲王奕和第七子醇亲王奕譞。奕出名,是因为他在同治、光绪二朝掌权久,政绩卓著;奕譞出名,则是因为他家连续两代都出了皇帝,前一个是奕譞的儿子光绪帝载湉,后一个是奕譞的孙子宣统帝溥仪。

奕譞的学识和才智都不及恭亲王奕,但他在官场上的遭际却远比奕顺利。奕譞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为人谨慎谦卑,不因身份显贵而稍露锋芒,这是他一生荣显未遇蹉跎的重要原因。

但奕譞的谦卑与政治的懦弱从来是同义词,尤其在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首听命,很少真知灼见。所以尽管他在诡谲多变的政局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政治上却几乎无所建树。

孚郡王墓

孚郡王墓 又称九王坟。清代墓葬(见清墓)。清孚敬郡王奕譓的园寝。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1990年被列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至距石桥东端10米与中轴线的垂直线,南、北至围墙及其向东延长线,西端帽墙周围至最下一层挡土墙。墓坐西朝东,南北宽80米,存有石桥、碑亭、隆恩门、隆恩殿和宝城、宝顶等。碑亭坐西朝东,高8米,单层歇山式,四周各有一券门,上刻有缠枝莲花纹。

亭中立有九王墓碑,高7.5米。园寝北侧建有阳宅,为三进四合院布局。正殿隆恩殿高8.1米,屋顶为绿色琉璃瓦,单层歇山式,一斗三升斗拱,顶为盘龙藻井,长方形青条石台基。碑亭坐西朝东,高8米,单层歇山式,亭中立九王墓碑。碑亭四周各有一券门,上刻有缠枝莲花纹。园寝北侧建有阳宅,为三进四合院布局。九王墓碑高7.5米。

墓区有柏树、白皮松147株。1990年被列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至距石桥东端10米与中轴线的垂直线,南、北至围墙及其向东延长线,西端帽墙周围至最下一层挡土墙。2005年对石桥、北朝房、隆恩门、宝城及宝顶进行了修缮。墓区有柏树、白皮松百余株。奕譓(1845~1877),道光帝第九子。道光三十年(1850)封孚郡王。同治十一年(18732)授命内大臣,加亲王衔。

来源:福贝勒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