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最后和谁在一起过(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

陈明扮演的伯夏吸引了丁玲

丁玲最后和谁在一起过(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1)

1937年5月初,陈明看到了宝塔山。那一年他正好20岁。

陈明在“一二·九”运动中,是麦伦中学的学生领袖、上海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他生性活泼,文体兼优,常常担纲扮演角色。他的特长在延安也有施展之地。6月18日,陈明来到延安刚刚一个多月,中国文艺协会举行了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活动,白天有报告会,晚上是纪念晚会。晚会的高潮,是抗大十三队、十二队联合排演的独幕话剧《母亲》,田汉根据高尔基同名小说改编。陈明在剧中扮演主人公巴威尔(伯夏),他英俊的扮相、娴熟的表演和抑扬顿挫的歌声,立刻赢来一片热烈的掌声。

台下的观众里,有一位30岁出头的女同志,她就是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丁玲。她觉得这个小伙子表演好,台风好,很会表现人物,这样的人才,当年在延安是并不多见的。演出结束了,她和吴奚如夫妇一道走回住处,路上,还为剧情激动着,她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激动过了,她回味着剧情,回味着舞台上那一幕幕场景。后来,丁玲一直把“伯夏”作为对陈明的爱称。

丁玲是在前一年的10月来到陕北,比陈明早半年多。丁玲来到陕北,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欢迎。因为她曾经是上海左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是第一个从国统区来到陕北的著名作家,又是从国民党的拘禁监视下,乔装打扮逃出南京的!

丁玲的到来,成了当时红军苏区的一件大事。一天晚上,中央宣传部在一个窑洞里召开欢迎会,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来了,表示对丁玲的欢迎。

后来毛泽东在赠丁玲的《临江仙》词中回忆那个晚上说:“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丁玲最后和谁在一起过(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2)

他们在西战团里相识相知相爱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毛泽东主席在抗大操场上做了一个动员报告,他说:“只要是不怕死的,都有上前线去的机会……”

开完大会,回到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工的宿舍院子里,丁玲与住在隔壁的抗大政治教员、作家吴奚如等几个人一起商议起上前线的事情来。战士上前线能打仗,文人能干什么呢?他们商量了整整一个晚上,终于想出一个很好的方案:我们不会打仗,却会写文章,可以组成一个精干的“战地记者团”,徒步到前线去采访,写抗战通讯,写抗战英雄,把胜利的消息传开,鼓舞人民的士气。

丁玲最后和谁在一起过(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3)

中央宣传部要求丁玲他们把“战地记者团”改为“西北战地服务团”,扩大队伍,并任命丁玲为西战团的主任。中宣部凯丰部长的秘书朱光,立刻把这个好消息通知了陈明,并举荐他担任西战团的宣传股长,参加筹建工作。这样,丁玲就和陈明成了同事。一天,他们见面了。丁玲一下就认出来,这就是那天晚上的“伯夏”,心里腾起一阵喜悦!她说:“你叫陈明?我认得你!”陈明很奇怪:“我们好像是头一次见面,过去没有打过交道。”“我看过你的戏,你演的伯夏,很不错,你这样年轻,在舞台上却那么从容,很难得!”“我在上海上学的时候,是我们学校未名剧社的社长,大大小小的角色,我已经演过十几个!”“噢?”丁玲更加惊喜。“看不出来,你是个老演员了!”“我到西战团来,还能再多演几个新角色!”“你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演员,你的职位是宣传股长,要给我当好助手!”

丁玲看着陈明瘦弱的体形,关切地问:“你的身体好像不大健壮,我们西战团可是要徒步行军长途跋涉!”“我身体一点毛病也没有,在上海,我是学校里有名的体育活跃分子,知道足球健将李惠堂吧?我的外号叫‘小李惠堂’!”丁玲笑了。她很喜欢这个聪明、热情、开朗、干练的年轻人。

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交谈,同样给陈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丁玲很平易,很亲切,他很愿意同她谈话,很愿意在她的领导下,与她一起共事。晚上临睡之前,他在内心里又把白天那场谈话细细地回味了一遍,想像着丁玲说话时的语调和神态,“好在今后同在一起工作了,谈话的机会多的是,我要好好向她学习。”

丁玲最后和谁在一起过(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4)

就这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在西战团的队伍里,丁玲和陈明相识了,开始共事了。

陈明领导的宣传股下面,有戏剧、歌咏、美术几个小组,管着演出节目、教唱歌曲、刷写标语等一大摊子事情。陈明长得瘦小,浑身却充满了活力,每天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每次演出之前,他都忙着扛杉篙搭台子,爬上爬下,一条新棉裤很快磨得露出了棉花。他脑子快,主意多,还很会做思想工作,看到谁闹别扭了,谁有情绪了,他讲一段笑话,立刻云开雾散,响起一片笑声,不经意间,就把问题解决了,真是最高明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一切丁玲都看在眼里。虽然她是团长,但是论做群众工作,论搞宣传鼓动,论出主意想点子,她都不如陈明。她有她的长处,也有她的短处,而那些她所不擅长的事情,却都是陈明施展才能的好地方。她越发喜欢这位年轻的宣传股长,越发感到离不了这位年轻的宣传股长,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陈明成了她不可缺少、无人能替的左膀右臂。陈明对丁玲呢?最初,他只把她看作一位资历老、名气高的作家、领导,内心里充满着敬意;慢慢地,在多日的相处中,他看到了她性格中更多的方面:她说话直爽,办事痛快,没有一点架子,表里如一,待人真诚热情,全团的同志对她都很服气,即使个别脾气古怪、不大听招呼的人,也对她十分敬服。因此,西战团在她的领导下,十分团结。他还是平生第一次见到人品与水平结合得这样好的领导,他感觉她像是一个姐姐,在尊重之外,又多了一层亲近感。别的,他没有想过。

1938年春天,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胜利。为了宣传胜利,鼓舞士气,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命令西战团尽快开赴西安。团里开会,决定丁玲带领几个人先行,去打前站。

丁玲最后和谁在一起过(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5)

陈明本来没有胃病,现在每天行军赶路,工作忙碌,常常忘记了吃饭,有时吃几口剩冷饭,有时就饿肚子,他得了胃病,一阵一阵胃疼得很厉害,直不起腰来。这时团里决定他随打前站的人一起走,先去西安看病。那时车次少,西行南下的火车,大部分都是军车,很拥挤,想要上车都很困难。从潼关车站上火车的时候,陈明胃部疼痛,脸色灰白,头上直冒虚汗。大家张罗着想找副担架抬他,却一时又找不到。丁玲见了,把身上的挎包塞给身旁的同志,疾步走过去,一下子就把陈明背了起来,噔噔噔踏上火车,直奔卧铺车厢。

卧铺车厢里坐得很满,丁玲找到了乘务员。乘务员见丁玲,身穿缴获的日本军大衣,头戴十八集团军帽,还别着一把小手枪,知道一定是位“长官”,赶紧给陈明找了一张空铺位。把陈明安顿好,丁玲松了一口气,她又找来止疼药,给陈明吃下去,看到他的病情稍微稳定,才回到硬座车厢去。火车在沉沉夜色中向着西安开进,乘客们大都入睡了,丁玲却毫无睡意,她一直在惦记着陈明,在心里责备自己:明明知道他有胃病,怎么不督促他按时吃饭,让他老是饥一顿饱一顿,吃凉透了的小米饭?明明知道他的棉裤已经破了好几个窟窿,怎么不想办法帮他换一条新的,任他受寒受冻?他太年轻,不懂得爱惜自己,我作为领导、年长者,应该想到这些,如果我早想到了,他就不会遭受这么多痛苦!

车到西安,丁玲第一件事情就是把陈明送进医院,又拿出自己的津贴,托人去买布料和棉花。晚上,忙完一天的工作,丁玲就着电灯,一针一线地给陈明缝起了新棉裤。与她睡在一起的罗兰,睡醒了一觉,看见丁玲还在灯下操劳,嘟哝了一句:“又不是火烧眉毛的事情,干吗这么着急?快睡吧!”丁玲说:“不关你的事,睡你的吧!”她特意把裤腰裁得长一些,把棉花絮得厚一些,这样可以暖胃。

她已经很久没有干针线活了,上一次做棉衣,好像还是十年前在北京的香山,她给胡也频缝制了一件新的棉袍。想到胡也频,丁玲心里一动:自从来到陕北,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异性如此深切地占据过她的心呢。

陈明拿到了棉裤,深感意外,他轻轻地用手抚摸着,他领悟出丁玲对他那种超过一般同志的感情,一阵热流在他的心头荡漾开。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爱情的种子悄悄地萌生了。

他们在西战团一起生活工作了十个月,在这十个月里,丁玲和陈明相识了,相知了,也开始相爱了。他们的关系发展得很快。他们不回避也不掩饰:革命同志之间真诚的感情,是很纯洁很正常的,有什么不好意思呢?陈明问丁玲:“你为什么爱我?”丁玲回答:“和你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变得年轻了。”

丁玲最后和谁在一起过(38岁的丁玲和25岁的陈明)(6)

善意的劝阻未能阻挡他们的结合

陈明和丁玲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些人谈论的话题。他们觉得,丁玲和陈明之间有两个鸿沟,一个是两人的资历,一个是两人的年龄。他们搞不懂:那么有名望的大作家,为什么不去找一个有地位的高级干部,偏偏看中了一个毛头小伙子?一些关心陈明的朋友更是直言不讳:“你就不怕让人笑话你是‘小丈夫’?”丁玲在年轻时就是一个不重门第只重感情的人,她不在乎这些,相比之下,陈明的压力要大得多。就连老朋友、大胡子诗人柯仲平也气喘吁吁地跑了来,很认真地对他说:“如果你们真的结婚,我怀疑你们能不能白头偕老?”

越是了解丁玲,陈明就越是爱丁玲。他曾经接触过许多优秀青年,但无论是在上海的学生运动领袖中间,还是在解放区的活跃女性当中,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深深地占据了陈明的心。可是,作朋友是一回事,作恋人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种种议论他不能不考虑,年龄、地位、资历、经历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差距过大,会不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和感情?许多人的好心规劝,搞得陈明心里好烦。有几分躲避,有几分赌气,有几分就俗,当然也有真实的爱情,他和剧团里的一名女演员恋爱了,并且闪电式地办了婚事。

结婚是为了摆脱烦恼,但陈明却感觉到更多的烦恼,婚后,他依然深深思念着丁玲,不能忘却丁玲。他和新婚的妻子去看望丁玲,丁玲强笑着祝这对新人幸福,敏感的陈明看透了丁玲痛苦的内心。刹那间他忽然明白,自己做了件天大的蠢事,感情这东西是绝对欺骗不了的,骗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通情达理的妻子也觉察到了,她理解这一切,她尊重陈明的感情,她对陈明说:我们俩人都做了一件错事,我们来改正它吧。他们心平气和地办理了手续,结束了这短暂的婚姻。

1942年2月,春节放假的日子里,在延安蓝家坪一间窑洞中,苦恋了五年的丁玲和陈明终于结合了。这一年丁玲38岁,陈明25岁。他们的邻居、作家罗烽的母亲有些心疼地说:“你们爱得很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