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的五识(经文解读心经中的)

心经中的五识(经文解读心经中的)(1)

心经中的五识(经文解读心经中的)(2)

【经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中的五识(经文解读心经中的)(3)

【名词注释】

【色】物质世界

【空】因缘和合、没有自性

心经中的五识(经文解读心经中的)(4)

【解读】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经》中最广为人知的名句,有人将“色”理解为美色,把“空”解释为虚无,美色就是虚无,倒也能说通,也颇含哲理意蕴,足以在人前卖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义的理解,还属于粗通,并未得《心经》之精要。

在佛教文化语境中,“色”即物质世界,“空”是指因缘和合、没有自性;缘起假象谓之“色”,缘生无性谓之“空”。这四句连称,是说物质世界虽然分明呈现在世人眼前,但其实是因缘和合而成,不会永远存在,所以“色不异空”;虽然不会永远存在,但是目前确实分明呈现,所以“空不异色”。

物质世界凭借“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本体就是空,故而世间万法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散,本无自性、本来无一物;四大如果离散,则复归于空无,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教文化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五蕴皆空”,实际上还是在劝世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少造业障。

因为整个世界,无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还是人本身认识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产生的意识(五蕴),都是因缘和合,并没有自性。如果能够认识到“色即是空”“五蕴皆空”,那就明白了人之所以烦恼受苦,是因为自己所造的业。

克制自己的贪欲,除去烦恼的根源,自然就可以像观自在菩萨一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心经中的五识(经文解读心经中的)(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