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教起源(佛教本是印度产物)

真正的佛教起源(佛教本是印度产物)(1)

印度佛教

在唐僧玄奘之前,古代中国一般将印度称为天竺、身毒等。佛教的发源地在天竺,也就是如今印度。佛教的创立者是释迦牟尼(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聚讼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根据我们多年考古的实践和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断定的是,早在两汉之际佛教便已传入中国。时至今日,佛教早已在它的诞生地印度销声匿迹,却在中国这片遥远的土地上发展、传承。让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具体探究一下佛教兴于中国而亡于印度的原因。

佛教在印度:派系繁多、几近灭亡
  • 佛教的发展和分裂

公元前588年到公元前383年,这段时期的佛教称为初期佛教,也称原始佛教。

公元前383年到公元1世纪左右发生了佛教的第一次分裂,也称根本分裂,这一时期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上座部两个部派。

公元前后,受婆罗门教和古印度各地政治、经济、民俗、文化不同的影响,佛教进行了第二次分裂,史称枝末分裂,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具体区别在于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小乘教否认有作为创世主的最高神,大乘教则奉如来佛为高于一切的神,释迦牟尼是最高神的暂时化身;第二、小乘教认为佛只向众生指出修行入涅槃的途径,得入涅槃,成为阿罗汉,但不能成佛;大乘教则认为佛有很多化身,只要虔诚信仰,便可成佛。大乘佛教这种容易成佛的说法完全失去了原始佛教修行的精神,沦落到了迷信菩萨的地步。

真正的佛教起源(佛教本是印度产物)(2)

佛祖塑像

随着印度本土佛教的不断演化和分裂,佛教在印度的影响也不如从前,并且逐渐脱离了印度社会现实,失去了大众基础,因此,对于佛教在天竺的最终命运我们大致也是可以预见的了。

  • 险亡于印度

佛教的产生,可以说使印度的主流文化婆罗门教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强烈冲击,退出主流文化的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销声匿迹了。

一个宗教的诞生、发展与衰落,往往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多重历史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可以说,佛教亡于印度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却并非印度的主流宗教,随着印度教的不断发展和改良,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和信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在印度本土渐渐与印度教融为一体。同时,受限于印度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当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它所提出的理论和想法也逐渐脱离印度社会实际情况,失去了长期发展的活力。而最后,对于使佛教在印度消亡的致命一击来自于伊斯兰教的入侵。

真正的佛教起源(佛教本是印度产物)(3)

印度佛教寺庙

11世纪伊斯兰教徒入侵印度,烧杀掠夺,毁坏了大量寺院并杀死了大量的佛教徒,佛教在印度失去了物质载体,至此,佛教在印度基本销声匿迹,直到几百年后才慢慢复苏,但再也没有走上主流位置。

因此我们可以知晓的是宗教的发展不仅在于其自身理论是否完善,还在于它是否适应这片土壤,有没有基础,有没有载体。如果一个宗教的理论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没有书籍或固定场合的传播,那么这个宗教就很难在这里生存和发展下去了。

婆罗门教和佛教

婆罗门教,是古印度的主流宗教,经过不断发展、演化,后又称印度教。公元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成为印度教。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圣书,也是婆罗门教的经典

由此我们可以客观地认为,两河流域这片区域所孕育出印度的政治制度使佛教注定在这片土地上没有太多生存空间。自雅利安人将达罗毗荼人征服后,以种姓制度将其和自身内部进行分化。种姓制度将印度人划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穷人或奴隶)。

真正的佛教起源(佛教本是印度产物)(4)

种姓阶层

四个等级之外还有一类人称为旃陀罗,即贱民,又叫做不可接触者。这种等级观念在印度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认可自己的等级,对于自己所经历的痛苦早已麻木,认为一切的不平等都是理所当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在印度是没有群众基础的,相反,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的婆罗门教在经过一系列的改良后演化为印度教,更加适应印度社会的需要,也更符合印度人民根深蒂固的种姓文化,因此也更易被人们和统治者所接受。

佛教在中国:香火极其旺盛
  • 佛教的传播

根据传播方向的不同,我们将从印度向外传播的佛教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裂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即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顾名思义是向南传播,传入斯里兰卡和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又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现代中国的南传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北传佛教(大乘佛教)大致是从西北印度、古代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或从海路进入中国南方。北传佛教中,印度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可以说是同时传入中国的。但是由于中国自身的人文特点,汉传佛教主流为大乘佛教,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演化,汉传佛教几乎就等同于大乘佛教。

真正的佛教起源(佛教本是印度产物)(5)

中国佛教寺庙

在这里我们具体来探讨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汉传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时佛教仅在部分上层社会传播,影响力还很小。到了东汉末年,本土化后的佛教在下层社会开始广泛传播,影响力开始迅速增强,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在中国达到鼎盛。

  • 香火旺盛、深受统治者接受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以来,每逢政权更迭频繁时期,伴随着的往往还有佛教的兴盛。政治动荡、战乱频繁也导致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以减轻痛苦,信仰佛教恰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政权的特殊性,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

统治者为追求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推崇佛教中众生平等的思想,以期达成自己的目的。

此外,儒家所强调的价值体系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玄学兴起,但由于玄学在理论上过于空洞,对于加强统治和稳定社会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此时的佛教先是融入了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因此有“周礼即佛教,佛教即周礼”一说,而后又吸收了道教清净无为的思想,完成了中国本土化,很好的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南北朝时佛教已然遍布全国,佛教徒数增加数量很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杜牧)一诗中的“四百八十寺”足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南朝佛教的兴盛之状。

第二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时期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有了更为突出的发展。隋朝皇室信佛,唐朝皇帝信道,但唐朝时政府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度很高,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

真正的佛教起源(佛教本是印度产物)(6)

根据史料记载,隋朝时“文帝造西禅定寺,于高阳造隆圣寺,于并州造弘善寺,扬州造慧日道场,京师造清禅寺、日严寺、香台寺。”根据这段我们可以看出隋文帝时佛教已然开始蓬勃发展。而唐代到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发展更是被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到武则天时期,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她不仅信奉佛法,也还在各地修筑寺庙、礼遇高僧,推动佛教典籍的翻译,对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佛教发展至隋唐时期,宗派大兴。为后世所知的便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等。其中的《般若波罗蜜心经》和《华严金师子章》等文更是在后世广泛流传并被人深入研读。

清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所写的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也证明唐朝佛教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 近代以来佛教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事业也日益发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中国佛教获得了新的发展。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依旧有着佛教的一片发展空间,而远在万里之外的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已然成为了印度教蓬勃发展的土壤。

这也与不同地区的文明特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也可以认为这就是中国这片土地的包容性,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所谓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除中国之外,另外三国的文明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中国的文明不断传承发展,保留至今。

真正的佛教起源(佛教本是印度产物)(7)

著名佛经书影

总结

发源于天竺的佛教最终消亡于天竺,却在中国这片遥远的土地上发展。这不仅仅和国家制度和文化环境有关,也与经过漫长历史洗涤所沉淀下来的民族特质有关。

种姓制度下的印度人最终顺从、臣服于等级,认可不平等和宿命,这与佛教所提倡的众生平等和否定宿命都是相反的。佛教中的缘起论否认神创造了世界,但印度人民历来却是信仰的梵天、湿婆和毗湿奴的。而中国自古以来,从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孙中山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富有反抗、正义精神,再加上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使其在面临多次外来文明的冲击时,最终做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经过中国本土化的佛教的一些价值观念也与中国的部分主流观念相一致,相比之下,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世界古代史》

2.《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

3.《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

4.《辩证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