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的生存智慧总结(谈谈孔子心中的)

三、以仁为本,注重实质

我们知道了“礼”在孔子心中的地位,但同时要明白,“礼”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形式,而要真正践行“礼”,尚需一定的条件。

子夏曾经问孔子,《诗经》里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单从字面上理解,巧笑盈盈,美目流转,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的美丽图案——子夏应该知道这个意思。之所以问老师,其实是想说,像这样天生丽质的美女,不需要装扮就很吸引人了,那礼仪是否也如此,只要形式的华美就足够了?

论语中孔子的生存智慧总结(谈谈孔子心中的)(1)

孔子的回答很巧妙:绘事后素。——绘画先得要有白色的底子。

子夏马上领悟了:那么礼仪也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孔子高兴道:“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子夏)啊!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仁德之心,他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如果没有仁德之心,他怎么对待音乐呢?

言外之意,没有仁德之心,只有那一套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呢?

鲁国有个叫林放的人,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是这样回答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与其追求形式上的奢华,不如俭朴一些;丧事,与其在形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其内心真正悲痛。

不过,现实却往往与此背道而驰,所以孔子也不免感叹: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统治者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人没有恭敬之心,遇到丧事却不悲伤,我怎么看得下去啊!

四、倡导和谐,反对争斗

《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各安其位,万物自然生生不息。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协调大家的关系,使之和谐有序。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自然也非常看重“和”字。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需要与别人争什么,如果要争,那一定是比赛射箭了。比赛的时候,相互作揖谦让,上场比赛结束后,登堂喝酒。这种争,叫君子之争。

论语中孔子的生存智慧总结(谈谈孔子心中的)(2)

或许,我们现在的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可以追溯到这里来。

关于射箭,孔子还有论述:比射箭,主要不是看是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这就有点奇怪了,为何射箭不看力度呢?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意思是,周武王灭了商朝后,射箭比赛就不再要求把皮革射穿了,大概有偃武修文之意。但后来,“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也就是说,现在,诸侯争霸,尚武之风又开始兴起来了,射箭也要看是否射穿皮革了,孔子忧虑大家穷兵黩武,因此叹息。

孔子对乐曲《韶》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对乐曲《武》的评价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两首曲子都很美,为何一个尽善,一个未尽善?因为《韶》是舜时的音乐,反映了当时美好的治理,加之舜是尧禅让交接的政权,所以孔子认为《韶》尽善尽美。

而《武》是反映的周武王的事迹,周武王虽然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推翻了暴虐的纣王,但他毕竟是通过武力征伐建立起来的国家,有遗憾,所以虽然美,但未尽善。

由此不难看出,孔子倡导和谐,反对争夺,尤其反对诸侯间的战争。因为他知道,战争一旦开打,就可能没完没了,陷入恶性循环,而承受其苦痛的一定是人民!

综上所述,孔子心中的“礼”犹如自然界的法则,不容紊乱,在形式多样的规则之下,其实充溢着仁爱、尊重、关怀、秩序、节制等等。

此刻,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了一个睿智老者的形象:他风尘仆仆,颠沛流离,历经千辛万苦,只为在“礼崩乐坏”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终其一生,孔子推崇的“礼”也没有真正的实现。诸侯间的争斗不但未息,反而越演越烈,最终走向孔子所担心的穷兵黩武的局面。

不过,“礼”并没有消失,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影响日渐凸显,甚至早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致两千多年后,我们还能在我们或者我们的邻居身上,依稀看到它那熟悉而陌生的身影。

论语中孔子的生存智慧总结(谈谈孔子心中的)(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