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后记(西行杂记)

西行杂记

到西部去领略中华历史的厚重和璀璨,一直是我的梦想。2010年国庆长假终于圆了我的西行梦。

9月30日下午下班后,我和几位朋友乘坐旅行社的中巴车来到徐州火车站,20:38乘坐1147次列车赴古城西安。

列车在夜色中前行,时快时慢,时走时停,让人昏昏欲睡。朦胧中,听朋友说,我们乘坐的是趟慢车,火车要晚点。果然,在我醒来时,窗外已是朝霞满天,火车仍在吭哧吭哧地艰难行进。本来是上午7:52就可抵达,直到10点多钟才到达西安车站。

火车站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这期间出游的人实在是很多。我们在出站口找到了接我们的当地导游小王。她带我们走了两站地才上了他们的中巴车。我们刚坐定下来,导游小王就给我们介绍西安的概况、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车窗外,映入眼帘是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车流人流和一座又长又高又厚、青灰色的古城墙。它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座城厚重质朴、古韵绵长。

咸阳的乾陵,我们游览西部第一站。到达乾陵时,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细雨无声,游人脚步轻轻,似乎怕惊扰沉睡在这里的伟大、美丽而风流无敌的女人。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们确实感到这座山的不同凡响。站在神道中央,向北远眺,看得出这实在是一座奇山。它位于八百里秦川的中部,悠悠的渭水从它面前流过,隔河相望,可望见西安和咸阳城中一派繁华的景象。这座山从南向北望去,恰似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两条修长的大腿,一对浑圆坚挺的乳房和缀满苍翠的头颅栩栩如生。

我们沿着神道向南走去,神道两旁是历尽沧桑、斑驳、残缺不全的石狮、石人、石马。不多时,我们上了一高坡,看到了郭沫若老先生题写的碑文、61个无头的蕃臣石像、武则天的无字碑等。后来听导游说,这座山叫梁山,秦始皇曾在此山上建过宫殿,汉武帝又加以修葺扩充。到了唐朝,武则天便把梁山辟为丈夫的陵地,起名为“乾陵”。乾陵中的“乾”字,是依唐高宗的尊号、谥号,取“乾为天”之意。在历代的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是中国唯一的两个帝王的合葬墓。武则天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唯一敢废黜正统,坐上皇帝宝座的女人,只有武则天一人。在皇帝的宝座上硬是端坐了21年,死后又敢在自己的墓前竖起高大黑色的无字碑,一生功过任后人评说。实在是来得风流,去得潇洒!

离开乾陵,我们来到了第二个景点——法门寺。导游介绍说,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年间,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因安放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名闻天下;而今,新发现塔下地宫藏有大批国家珍宝,更引起世人浓浓的兴趣。修复后的法门寺可谓富丽堂皇,据说仍保持着早期唐代寺庙的格局,宝塔在前,大殿在后。铜佛殿和大雄宝殿以回廊相衔接,中间是一座有47米高13级砌的真身宝塔。殿塔相映,蔚为壮观。法门寺最大的看点是地宫的稀世珍宝。国宝中最突出的是佛指舍利和十二环大锡杖,这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出土的唐代稀世珍宝,有工艺卓绝的金银宝器,有多种玲珑剔透的珠玉宝石,有晶莹照人的玻璃器皿,有16种专窑烧制秘不传人的瓷器以及精美的丝绸衣饰等。其出土文物,等级之高,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工艺之精,真令人神迷。

当我们走出法门寺时,已是华灯初上,小雨也已渐止。同伴们一致要求,到西安一定要吃羊肉泡馍,今晚就要吃。我安排随车导游,晚上要找一家地道的饭店。大概半个小时的光景,导游将我们带到了老孙家羊肉泡馍店。

该店规模较大,生意很红火,店内熙熙攘攘,食客川流不息。导游引导我们在二楼一个包厢内落座,我们点完菜后不久,服务员就给我们每人发一个碗,一块圆圆的大饼,碗上都编上了号码。于是我们每人都在自己的碗里一点一点地掰下饼块,女同伴们很有耐心,掰得很细小,男士们可没有这份耐心,掰得很大,因为要等着喝酒呢。掰完饼后,服务员把所有的碗都收走到后厨去加工,我们便边喝酒边等待牛羊肉泡馍。

在推杯换盏之间,气氛也渐渐地热烈起来,汉光惹起一轮又一轮的酒官司,引起一阵阵的欢笑声和声讨声。在喝完两瓶酒后,大家决定不再喝酒,开始品尝羊肉泡馍。我喝上一口,慢慢地品尝,感觉味道极佳。同伴们也都说,这不愧是享誉全国的“中华名小吃”。其特点是料重汤鲜、肉烂味醇、馍筋光滑、色泽光亮,香气四溢。我们在享受完美食后,导游安排我们在附近的虹阳酒店住下。

10月2日上午,我们来到位于距西安市30多公里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的秦始皇兵马俑风景区。一到风景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耸立于天地之间的秦始皇的雕像。雕像头戴冕流,身着龙袍,左手执剑,向前方挥动着右手,好像仍在指挥着他的千军万马。回首间,我注视着不远处势如一匹骏马的大山,导游说那就是传说中的骊山。我忽然想起就是那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周幽王,在这里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历史大戏。现在想来,周幽王和爱妃褒姒的玩法,至今令人捧腹。这种超级玩法导致了西周灭亡,一个著名的朝代就此结束。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我们先从一号俑坑参观,目光所及,确实令人心灵震撼。只见俑坑里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整装待发,威风凛凛,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每个官兵神态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栩栩如生。接着我们看二号俑坑。秦始皇二号俑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坑内建筑与一号坑基本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三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的多兵种特殊部队。

这里最大的看点是两个铜马车。铜马车,构件之复杂,工艺之精巧,车型之美观,令人拍案叫绝。参观完了二号俑坑以后,我又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走进了三号俑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一辆驷马战车及四件兵马俑。从三号坑的内部布局看,应为一二号坑的指挥部。三号坑是三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所以还可以从陶俑身上看到残存的彩绘,依稀还可看出当初颜色的鲜艳。

走出秦始皇兵马俑的大门,心里感到无比的自豪,这真不愧是“世界八大奇迹”。真得感谢1974年那时候几位打井的农民,一不留神扒出个“世界八大奇迹”,要不然还要深藏于地下不知多少年被发现。回首再望秦始皇的雕像,更感觉他那“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宏大气势。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他成就了大一统的伟大事业!

下午我们接着去游览华清池。华清池位于骊山脚下,骊山,传说是周朝时少数民族骊戎在这里居住,因而得名。骊山蕴含着太多的历史故事,我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些故事的发源地,我要身临其境地去品味。

走进华清池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苍翠秀美的骊山和以骊山为背景的九龙湖。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山顶的烽火台,那就是“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发生地。九龙湖湖水清澈,岸边垂柳轻拂,湖面的水气合着天然温泉的水蒸气,像是笼罩着一层轻纱,朦朦胧胧如仙境一般。

华清池是著名的温泉胜地,在西安建都的历代帝王,都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他们的行宫别宛。唐玄宗时期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达到历史之鼎盛。今天的华清池,已洗淡了许多历史故事,人们能口口相传的是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浪漫爱情故事。

驻足这里,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那首千古绝唱《长恨歌》,杜牧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走过一幢幢仿唐建筑群,我们便依次目睹了几大汤池。莲花汤、尚食汤分别是唐玄宗和其臣子沐浴的池子,从中尚能想象出当年的奢侈豪华之外,别的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我急切想看到的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海棠汤。海棠汤,其规格比起皇帝的池子小了许多,池形象一朵盛开的海棠花。我很佩服古人独运的匠心,将那娇艳的海棠与娇美的杨贵妃联系在一起。驻足池边,想象着“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景象:杨贵妃褪去一身华丽的服饰,赤裸着微胖而不失匀称的凝脂般的玉体,娇懒地躺在海棠花里,轻柔的兰花指不时地拈起滚圆的荔枝。沐浴后,更显出“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无限媚态。

带着华清池温婉的气息,在夕阳的余辉里,我们又登上了厚重的古城墙,这是我们在西安的最后一站。

古城墙是西安的一张名片,是西安的重要标志。西安城墙建于明代初年,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始修,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西安城墙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起来的,唐长安城的南城墙在皇城南的大雁塔之南,可见盛唐时的长安城规模够宏大的了。明城是用黄土分层夯筑,底层用石灰、土和糯米汁混合夯打,中用米汁夯土,顶和外则用大砖包封。墙顶外沿设有众多垛口,供守城军士了望。城墙外壁四周有观敌台多座,四角有角楼,城墙外有护城河,河宽且深。东、西、南、北有四门,城门上建有正楼及箭楼,至今保存尚完好。内侧有登城马道六处,游人可上城墙观览。

西行后记(西行杂记)(1)

(西安古城墙 )

站在古城墙上,望着高大而宽厚的青灰色城墙,你会感觉到它的奇伟、恢宏和壮观,给人一种像长城一样的气势磅礴之感。站在垛口,抚摸城墙,沐浴夕阳,临风远眺,不禁让人发思古之幽情。大唐是何等的繁华,大唐拥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是何等的群星灿烂,城墙又见证了多少战火缤纷、金戈铁马和兴衰更替……

当晚19点50分,我们乘k1009次列车继续西行。

10月3日上午9时我们到达青海西宁。西宁火车站很简陋,也很冷清,没有西安火车站的繁华与喧闹,西部地广人稀的特点,在这里就已略有显露。

接待我们的导游姓简,她带我们乘车到西宁的第一个景点——塔尔寺。在车上小简给我们介绍说,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车窗外望,满眼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草原,高原上的山植被稀少,有些地方甚至是光秃秃的。往往令人眼睛一亮是,隔一段就可看到一些插在山顶上或某个建筑上迎风飘扬的五颜六色的经幡。说是五颜六色,导游小简进一步介绍说,经幡的祭挂始终是五种颜色并列,五色经幡的颜色从上到下分别为蓝、白、红、绿、黄,且这五种颜色排列不能变更,因为各色有其象征意义。蓝色象征天空,白色象征白云,红色代表火或光明,绿色代表水,而黄色则象征大地。我想藏传佛教经幡的五色,是否和汉文化的“金木水火土”有某种关联,不同民族的人对大自然的认识都是相通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而已。

大约半个小时的光景,我们下车走进塔尔寺的广场。广场上的游客川流不息,旅游产品的摊点一个连着一个,当地藏民三五成群地围着游客兜售纪念品,叫卖声和经筒的转动声不绝如缕。我无心理会这些,而是被这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庙宇所吸引,那殿宇重叠,佛塔矗立,僧舍栉比,红墙黄瓦,金顶绿树,经轮幡幢,法轮祥麟给我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一种神圣、庄严、神秘之感油然而生,我的心里反而顿生安详和宁静。

西行后记(西行杂记)(2)

(塔尔寺广场)

走进塔尔寺的殿堂,小简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新的女导游,女导游的明显特征是一张高原红的脸庞。她的讲解很细致、很动听,也很感人。讲到动人处,有时还潸然泪下。在女导游的引导下,我们依次参观了重点殿堂。殿堂内香雾缭绕、酥油味浓,各式壁画、佛像、经筒、唐卡、酥油花琳琅满目,最多见的是大小不一的各式转经筒、酥油灯和哈达。转经筒有木制的、铜质的、铁皮的,上面都有雕花,颜色大多是红色和金色。酥油灯经久不息,始终摇曳着金黄色的火苗,大的如盆,小的如碟。哈达分为白色和黄色,最常见的是白色,几乎所有的大小佛像都缠绕着哈达。

最令人心灵震撼的是信徒们磕长头。在塔尔寺的几个大殿、大经堂外最多见到是磕长头的喇嘛、善男信女的藏民,有的还是十几岁的孩子。磕长头,是塔尔寺内佛殿和佛前进行的一种顶礼方式。顶礼多是在大金瓦殿前檐廊下的木地板上进行的,地板上有他们准备好的长条形皮垫子或褥子。他们跪在地板上,双手合十,举至额头,然后双手张开向前匍匐,五体投地。他们连续不断地重复这一动作。我问导游他们要做多少次,导游说,顶礼的次数无定,最少三次,多则十几、几十、几百、上千甚至几万次,还有磕十万次的。据导游介绍磕十万长头,须要3至6个月方能完成。我还看到最令人惊叹的是,有的信徒从很远处在土地上,就磕着长头爬向着塔尔寺。看着磕长头的善男信女,心里感到不仅仅是震撼,还有崇敬和心疼。

走出塔尔寺殿堂,右边是一排转经筒,游人们都依次地转动经筒祈福,我们也跟他们一样鱼贯而入去转动经筒。重新来到广场的时候,我发现身着紫红色藏袍的喇嘛,一个个身材高大,皮肤黑里透着高原红,行动矫健,步履生风。真想与他们合个影,又怕喇嘛拒绝。于是我们来到塔尔寺的对面的小山坡上,正好塔尔寺和广场上的喇嘛及游人在我们的视觉范围之内,这是个很好的背景,我们每人都在此拍了好几张照片。

临近中午时分,我们结束了塔尔寺的游览。同志们都感觉肚子饿了,要求赶到下一个景点吃饭,还要吃具有地方特色的烤全羊。导游说到下一个景点——互助县土族舞蹈,可以吃上烤全羊,于是大家欢呼雀跃。在车上导游小简给我们介绍说,互助县的民间文学“拉仁布与吉门索”,民间音乐“花儿”,“土族婚礼”,游艺与杂技“土族轮子秋”,“土族服饰”,传统舞蹈“安昭”等,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就来到了景点。刚下车,就被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土族姑娘簇拥着,她们唱着民歌,献上一小碗青稞酒,我们也学着用小拇指在碗里点一下青稞酒,对着旁边来个孔雀三点头。景点不大,是一个四合院式的院落,进门左侧是个小饭店,门口摆着各种特色小吃,右边是包间,是用来吃饭的地方,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姑娘,正从左侧厨房把佳肴美餐送到包间。

庭院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圆形水泥台子,台子上放着各式各样的演出道具,已有不少酒足饭饱的游客等在周围等着看演出。可能是包间已满,我们被安排在厨房前厅一个大房间里就餐。不多时我们点的菜就端上桌,都是当地的菜肴,我们边喝着青稞酒,边等着烤全羊。不一会儿,烤全羊就被砍成大块送了上来,每一块足足有三四两。每个人都下手拿起滴着油的大块羊肉,沾着作料,端起大碗青稞酒,大快朵颐起来。我们的吃相,不时引来阵阵笑声。

吃完饭已是下午三点多钟,我们都带点醉意坐在庭院里准备看演出。我发现刚才的服务员,摇身一变都成了演员,这种快速的转换令我们很是惊讶。台上开始进行土族的服装表演,服装色彩鲜艳,令人眼花缭乱。他们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一招一式引来阵阵掌声。看来他们是饭时是服务员,饭后是演员,两者兼有。接着是男女三人的对唱,他们唱得高亢、嘹亮、优美,我想这大概就是花儿吧。

接着表演的是土族轮子秋。据导游说,其历史已有数百年之久,是土族人民生产劳动与艺术相结合的活化石。轮子秋,是轮子与秋千的结合,即把木轮车的轮子卸下,将车轴和轱辘竖起来,在底扇压上碌碡,顶扇捆绑上一根木棍,两头拴上皮绳绾的套圈,再罩上一个大大红彩裙。玩轮子秋的人,坐在绳圈里,其他人推动木棍,让车轮旋转动起来,以转得时间最长、花样最多者为胜。

说话间,有一男一女两位表演者,登上了旋转着的轮子秋。接着,有两个男演员转动轮子秋,轮子秋飞转起来,其他演员围着轮子秋载歌载舞,轮子秋上的两个表演者在歌舞声中,做着精彩而惊险的表演,“金鸡独立”、“猛虎下山”、“海底捞月”、“比翼双飞”等各种让叫绝的、高难度的空中造型,缓如行云流水,疾如风驰电掣,表演结束后,两位轻盈的从还旋转着的轮子秋上飘然飞下。看着精彩的轮子秋表演,真是叹服土族人的聪明,竟能把车轱辘玩得这样精彩!

整场压轴节目是土族的婚礼表演。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仪式隆重热烈。这是个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节目。开始我们不知道是互动节目,我们正在看表演,忽然一群土族姑娘从台上下来,硬是把表演服装套在我们同行的几个人身上,我们被逼上台当她们的上门女婿。我们硬着头皮上台“表演”,跟着她们的节奏胡乱地跳起来,我们笨拙的“表演”,逗得台下同事笑得前仰后合。

节目结束后,我们高高兴兴回到西宁市里青垦假日酒店休息,养精蓄锐待明天看新的景点。

 10月4日上午,按照导游的安排我们去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早上7点半我们乘坐导游安排的中巴车直奔尖扎县。驶出西宁市后导游开始给我们介绍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情况。它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西北部,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与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紧密相连,距西宁市131公里。

正当导游介绍时,车子出了问题,司机下车检查说是水箱开锅了。于是司机便把车上带的矿泉水倒入水箱,汽车喝下矿泉水后温度降了下来,于是我们继续前行。大约行进了20公里,汽车的水箱再一次地开锅,于是又给汽车灌矿泉水。这时大家开始埋怨导游不该搞这样一台破车,司机也急得一头汗。我劝大家不要再埋怨司机和导游,让他慢慢修。我们下车看看路边的风景。

公路两旁看不到房舍,几乎全是一望无际的丘陵,偶尔可以看到牧民在放养着羊群和牦牛。不一会儿,司机叫我们上车继续前行。这一次汽车好像喝足了矿泉水,一路上再也没有出问题。进入尖扎县境内,可以看到公路边上的集镇,集镇上的男人,不管是大人、孩子都头戴圆圆的白帽,集镇上经营最多的、最显眼的是挂起来的牛羊肉。导游说这一带是回民聚居地。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大门。

门前的广场很简陋,场地还没有硬化起来,车辆经过时尘土飞扬,门前有一排低矮的砖瓦房,是公园的售票点。我们换乘公园的游览车进入公园,大约在里面游览了两个多小时,也不知看了多少个景点。总的感觉自然风光很独特。坎布拉地区以独特的“丹霞”地貌而著称,山峰挺拔,雄浑壮丽,充满阳刚之气,具有很强的自然风光魅力。坎布拉又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有宗扎西寺、南宗寺、尼姑寺,成为显、密、僧、尼各教派并存的藏传佛教圣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坎布拉风景区是集森林公园、典型的丹霞地貌,大型现代化电站、宗教文化、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圣地,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宗教民风相得益彰。夕阳西下时,我们返回到西宁市。

西行后记(西行杂记)(3)

(坎布尔国家地质公园)

10月5日上午,我们继续西行,去看那美丽而神秘的青海湖。导游介绍说,在去青海湖的途中,还要沿途游览几个著名的景点。大约车行进40公里后,我们来到了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在古城的大门前,导游介绍说,丹噶尔是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脚踏在被磨得溜光的石板街上,可以感觉到这座古城的厚重。自西汉以来,丹噶尔便成为商贸要地,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的商衢之地,可以想见那时的唐王朝是何等的大气,是何等的开放,它不仅发展了边贸,而且为两个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古城内修复了许多的寺院庙宇,这些寺院庙宇建筑宏伟,布局严谨,刻镂精致,壁画精美,彰显出无穷的神秘魅力,同时也把儒、道为核心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文化和伊斯兰教为核心的回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个宗教胜地,它的显赫地位主要是清顺治五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所致。丹噶尔古城还是一座文化之城,各个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而且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神话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为古城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看过古城,我们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令藏汉两族人民都情牵梦绕的日月山。日月山,没有我想象的那样高大和险峻,很柔缓,显得平淡无奇。既没有高大的乔木,也没有匍匐在地的灌木,只有稀疏发黄的小草附着在表土。最抢眼的,只是两个相距很近的“驼峰”——日峰和月峰,两峰上都建有亭子——日亭和月亭。亭子上飘着五色的经幡,很是耀眼夺目。平淡无奇的山,却有着不同凡响、凄婉和美的动人故事。日月山的海拔很高,最高处达到4000多米。山上的风很大,可以用飞砂走石来形容它的威力,我们都紧裹着衣服,抱着膀子走路。不时有身着藏袍的牧民,三五成群地围着游客要求租赁棉大衣和推销藏刀以及所谓的昆仑玉。同事老姜喜欢玉,也懂玉,他一插话就立即被五六个牧民围着,他走到哪里,人群就跟到哪里,惹得同事们哈哈大笑。

我无心去关注当地的旅游产品,只想去用心去体会西部荒漠和在这里发生的故事。首先看到的是被经幡旗装饰的公主泉。站在泉边,遥想当年,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向东遥望自己的故乡时,发现视线已被群山阻隔,怎能不泪如泉涌。穿过日月山坊,是当年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走的道,叫唐蕃古道。古道旁,有文成公主纪念馆和日月山神牛塑像,纪念馆内,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沿古道上行到一个平台,正中是高达9米的文成公主雕像。贵族装束的公主身着披风,怀抱宝镜,坚定地目视前方。她的背后,是一组再现她进藏故事的青铜浮雕。浮雕的内容有古都送别、赤岭摔镜、藏王迎亲。

在山顶广场上,竖有“日月山”青石碑和回望石,这是文成公主站在呼啸的山风中最后一次流泪回望故乡的地方。文成公主,一个16岁的柔弱的少女,为了大唐的稳固,为了中原和西域永远的和平安宁,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民族团结的沉重担子,凄苦远嫁。站在这里,幻望公主远去的背影,不能不令人对她肃然起敬。令人欣慰的是,据史载文成公主与比她大9岁的松赞干布一见钟情,松赞干布也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自豪,并对文成公主恩爱有加。在公主到达西藏之后,命人仿照唐朝建筑模式修造了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给她住,这就是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离开日月山,文成公主凄美的故事仍萦绕在心。让我郁结难解的是,泱泱大唐帝国,为何让一个柔弱的小女孩去承担如此大任?文成公主当时是怎样的无奈?是怎样的撕心裂肺……1300多年后的今天,想到文成公主,不仅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感到爱怜心疼。

日月山,渐行渐远,我们的车子继续西行。望着窗外,我忽然感觉到,这里天低云淡,碧空如洗。眺望远处,牦牛遍野,雪山丽影,经幡飘扬。道路长而望不到边际,远处的路好像与蓝天相接,韩红的《天路》仿佛在耳边回响。导游说,我们马上就到青海湖了。我看了一下时间,已是接近中午时分,便安排导游在临近青海湖的地方寻找吃饭的地方。不多时,导游把我们带到一个叫圣湖林卡的地方。

这是一个很大的场院,场院中间躺着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青海湖”三个红色大字,场院的四周长满了大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植物。餐厅里没有人吃饭,只有几个服务员在悠闲地等客上门。我们落座后立即点菜吃饭,大家都急着去看青海湖。吃罢饭要出餐厅时,老天立刻变了脸,天空飘起了雪花。

这里真是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刚刚还是艳阳高照,顷刻间就下起了雪。尽管下雪,大家都很兴奋,决定冒雪去欣赏青海湖。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青海湖边。说来真是奇怪,老天又放晴了。我们沿着平坦的道路,一边欣赏着湖边的美景,一边交谈着对青海湖的第一印象。一会儿功夫到了渡口。我们坐上了汽船,驶向二郎涧。大家在二郎涧小岛上游玩半个小时。站在小岛上,环顾四周,一望无际,水天一色。那一艘艘在湖上行驶的船只,就像天空中飞翔的海鸥一样,洁白、轻盈;碧波连天的湖水,深蓝深蓝的,在艳阳下清澈透亮。青海湖,就像一颗镶嵌在群山里的蓝宝石,纯净而美丽。蓝色的湖水与湖边金色的油菜花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彩画。

下午4时,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青海湖,返回到西宁市。6点半到市区吃晚饭,准备返程。吃饭时,大家很高兴,可以看出这一次出游,大家都心满意足。喝酒喝到兴奋时,才女桃菊即兴作打油诗,对这次出游的每个同志作了总结和评价,其总结和评价中肯而不失幽默。晚上我们从西宁乘22点37分K378次列车,第二天晚上21点到达徐州,连夜返回家中。

这一次西行,我感受很多,收获很大,西部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