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下跪礼仪(古代的下跪礼仪代表什么)

“跪”是中国古代人发明的一种礼仪,也算是一大发明。据说外国人以前无下跪,后来也学会了。它的意义深刻,理解也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是褒义词,膜拜、感激、尊重;第二是贬义的,乞求、谢罪、忏悔。还有一种中性的,就是屈辱、哀悼。

各朝代下跪礼仪(古代的下跪礼仪代表什么)(1)

古代臣民行跪拜礼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曰: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贾公彦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指稽首,顿首,空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下跪,从参拜天和朝拜地,也就随之而来产生了参拜帝王将相。过去大臣早朝见皇帝都要跪呼万岁,到了清朝尤盛。老外们是无法理解这些逻辑的,即:下跪礼是君权至上的象征,是对帝王臣服忠诚的标志。原来威权主义,不仅仅是靠制度维持,还要靠物化的礼仪形式。

各朝代下跪礼仪(古代的下跪礼仪代表什么)(2)

帝王正是在臣民反复的下跪中,培养臣民对下跪主义的自觉性,时刻提醒。所以臣民不但自觉下跪了,也自觉地强制外人下跪。

下跪主义,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文化中的“奴性”。孔孟思想让人民要对官下跪,因此孔子被称为圣人。是圣人,那么我们今天也要给他下跪。孔子可谓是聪明至极顶。创立了儒教,他便是儒教的创始人。  下跪也叫叩首,《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旧时的礼节,磕头,例:三跪九叩首。

各朝代下跪礼仪(古代的下跪礼仪代表什么)(3)

各个朝代请安的姿势也不一样  讲下较早的秦汉时期  “再拜“是指两次拜礼,说成“作揖并叩头”是不合适的。  在古代礼节中,拜和揖是不同的。凡“拜”必先跪坐。《说文》:“跪,拜也。”段玉裁注:“所以拜也。”就是说,跪是用以行拜礼的,因为古人席地而坐,直起身来作“长跪”姿态,才能行拜礼。“揖”是拱手礼,在古代它是不必跪的。《史记高祖本记》:“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说明揖和拜是有显著区别的,拜比揖的礼节为重,它们各用于不同场合。因此,“再拜”不应当有作揖的解释。

各朝代下跪礼仪(古代的下跪礼仪代表什么)(4)

古代的跪拜礼仪:从致敬之意到尊卑色彩

古代的跪拜礼,因行礼姿势不同或行礼次数差异,而有不同的名称,但它们统称为“拜”。《周礼春宫大祝》中有稽首、顿首、空首、奇拜、褒拜等“九拜”。东汉郑玄注:“奇拜谓一拜也;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奇拜之奇,当读为奇偶之奇(jī),奇拜,就行一次拜礼;褒拜,就是再拜,再行两次拜礼。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时候用两拜,表示更加恭敬。

各朝代下跪礼仪(古代的下跪礼仪代表什么)(5)

古代跪拜礼中的“空首”礼,是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因为头不至地而至手,所以称为“空首”,也称为“拜手”,简称为“拜”。它是当时一种通常的礼节,平时行一次空首礼,也称做“拜”。   长跪也叫“跽”、“长跽”,是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膝着地,臀部坐在足跟上。跪则上身挺直,以示庄重,所以叫“长跪”。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跽而谢之曰……”,“长跽”即表庄重之意。  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礼,叫“长揖”。

各朝代下跪礼仪(古代的下跪礼仪代表什么)(6)

古代见人行礼图

古时行礼一般称长跪、弯腰、垂手直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是两拜,有时也变常礼为三拜稽首,于是就出现了再拜,以表示礼节的隆重。  明代有请安(跪,打千儿),道万福,作揖,长见幼备表礼等等

各朝代下跪礼仪(古代的下跪礼仪代表什么)(7)

跪拜行礼从中国什么时候开始

到了清朝,行的就是满族的礼了,就像电视剧中那样,手拿手绢,放肩上,家丁通传称老爷或是少爷  请安之礼,始于辽,历金、元皆然,明代犹未尽革。后则非独满、蒙二族有之,汉族亦有行此礼者,而尤盛于北方。  打千是清代男子下对上请安时所通行的礼节,施礼者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这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  这种礼节原本是清代满族特有的礼节,被称作“打千儿”,是旧时的敬礼。满族注重礼节,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即每隔三天要给长辈请安,隔五天见了长辈要“打千”,这“打千”的礼节非常奇特。男人“打千”时要哈腰,右手同时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的样子;女人“打千”时要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都行抱腰接面的大礼。  随着清军入关以及统治中原,这种礼节便开始渗入汉族礼仪之中,尤盛行于北方。相见时,男女皆一足跪,一足着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演变为男子屈膝口称给某人请安;女子则蹲身为礼。

各朝代下跪礼仪(古代的下跪礼仪代表什么)(8)


打千源自满族礼节,那么还有哪些请安的礼节?华夏千年有哪些礼节值得我们一直传扬下去下期接着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