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

引导词

《周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哲学著作,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自然、人生易变的法则;不但启示事物发展的微妙契机,并且指引趋吉避凶。其玄思宇宙的深奥哲学和象数图示,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树一帜,令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术数家为之倾倒。

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周易》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受到《周易》的启示,破译了二进制的奥秘,研制成功了手摇计算器等。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1)

《周易》既是一本古老的智慧书,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正如《易经》中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如”,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易经》,如一餐一饭、一呼一吸、一言一行等,但自己却不知道。

相信很多人都对《易经》充满着期待,不少人也都试着读过《易经》,可是一看到书中那些难懂的卦爻符号和古奥文字,就难以再读下去,这也更是增加了《易经》在我们心目中的神秘感。

针对国人面对国学著作的痛点,北大哲学博士张其成四十年的精研之作《张其成讲易经》,为我们普通人阅读《易经》打开了方便之门。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2)

在此之前,我至少家里存放有三种版本的有关《易经》的书籍,但无一例外,都读的没有超过十页。

其中的生僻字过多,言辞晦涩难懂,卦爻辞的解释刻板牵强,译文逻辑上缺乏连贯,很难让人能深入地读下去。

接触本书后,我首先被作者通俗易懂的序言吸引了我浓厚的兴趣。他在序言中提到三点收获:

1、穿越时空,感悟远古文明的大智慧。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能用闲暇时光阅读这部来自远古的经典,当你的心慢慢静下来,你会遇见远古祖先的大爱、大智、大美,你会和古圣先贤进行生命的沟通、灵魂的对话,真切地感受那远古文明的神奇和温暖。

2、敬畏天道,感知宇宙变化的大规律。

宇宙是浩瀚的,天道是威严的,古圣先贤用六十四卦神秘符号展现了宇宙周期变化的规律,孔子称之为“天命”,老子称之为“天道”。若你能静心细细品味《易经》的一卦一爻时,你会惊奇地感受到原来天道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3、改变命运,掌握趋吉避凶的大法则。

《易经》的魅力不是算命,而是“改命”。孔子五十岁读懂了《易经》而知天命。今天,当我们读懂了《易经》,也可以尽早一点“知天命,改己命”——“我命在我不在天”——人的命运原来是可以改变的。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3)

作者通俗易懂的开篇,以及精炼的总结,深深的吸引了我,也促使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下去。

随着阅读的进行,一幅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中华文化第一经典的宏伟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一、《易经》是什么书

1、第一种观点,这是一本卜筮书,好多人一提到《易经》,马上想到的就是算命。这一来是因为《易经》和远古用来占卜、巫术用的甲骨文在内容基本上一致,让人容易误会。二来也是因为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易经》专家,为了抬高身价,借助《易经》占卜的外衣,把《易经》吹捧出具有玄异的功能。

2、第二种观点,有人说这是一本哲学的书。持有这种观点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作者的师爷,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曾在第一届《周易》学术讨论会上,提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真正的哲学著作”。

3、第三种观点,《易经》是一本历史书。持这种观点的是作者的祖师爷章太炎老先生。这个老先生可不得了,弟子众多,其中就包括鲁迅。章太炎先生认为《易经》是讲人类发展历史的,他还用这个观点解释了《易经》的前十二卦。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4)

4、第四种观点,《易经》是一本科学书。这个观点一开始是国外的科学家提出的。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受到《周易》的启示,破译了二进制的奥秘;丹麦的量子力学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尔从太极图里看出了《周易》的原理和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是相通的。

5、还有的观点认为《周易》是讲管理的,也有观点说《周易》是讲养生的...

《易经》到底是什么书?从外延上来讲,它其实是一部易到广大、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

从内涵上来讲,它是一部讲天道的书。所谓天道就是天地万物的规律。

二、学习《易经》有什么用

《易经》的“易”字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的字形就像蜥蜴;另一种写法,上面是一个“日”字,下面是一个“月”字,“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月亮也叫“太阴”,所以“易”字是上面是阳,下面是阴,是讲变化的。

《易经》很简单,“易”有三种意思:变易,不易和简易。变易就是变化,不易就是不变,简易就是简单、容易。

《易经》中只有两种符号:一种是阴爻(--),一种是阳爻(),这两种符号的三次组合就是八卦,六次组合就是六十四卦。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5)

学习《易经》的主要目的就是抓住不易,随时变易,回归简易。也就是说,要抓住不变的,然后随机应变,最后回归至简至易、简单平易。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抑郁症患者有3.5亿,每年有约80万人因为抑郁自杀身亡。“抑郁研究所”发布的《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中写道:目前为止中国泛抑郁症人数逾9500万,中国大学生群体的抑郁发病率高达23.8%。

除了抑郁症,还有一种病叫“焦虑症”,同样不可小觑。现在可以说,全民都处于焦虑的状态,只是或轻或重不同而已。造成抑郁或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像竞争的激烈、压力的加大等。

在当今变化多端的环境下,我们能不能找到不易、不变的东西呢?能不能让我们的心慢慢回归到简单平易呢?

比如,有的人情场失恋、职场失意,痛苦不堪,无法解脱,那能不能静下心来用《易经》的智慧想一想婚恋中、职场中,究竟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再进一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

只有找到不变的东西,我们才能随机应变、随时而变、随势而变。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6)

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易经》的第一个字,叫作“元”。《易经》中乾卦一开始就说“元亨利贞”,就是说只有抓住了“元”这个不变的东西,才可以无往不胜,才可以亨通、吉利。

那么,这么深奥的《易经》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应用呢?其实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都在用《易经》,老百姓天天在用,但是却不自知。我们都听说过阴阳、五行、八卦,我们还经常说:“昨天你说的好好的,今天怎么就变卦了?”,“变卦”其实就是《易经》的概念。

《易经》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能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易经》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的《易经》并不只是一部,而是有三部,叫“三易”。除了有《周易》以外,还有《连山易》《归藏易》。三皇和《易经》有三个著名的传说。分别是伏羲作八卦、神农氏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

可惜的是,除了八卦外,《连山易》和《归葬易》都已失传,流传到今天的《易经》是周文王根据八卦所著的《周易》。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说文王被囚禁以后演算了《周易》。

《周易》这本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他的符号——六十四卦;另一部分是文字系统,也就是卦爻辞。

《易经》原文是很难懂的,周文王作的《周易》是经文的部分,内容一般很难让人看懂。

连圣人孔子都费了很大功夫才最终把易经搞明白,有个词“韦编三绝”讲的就是孔子晚年深入研读《周易》的生动写照。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7)

孔子发现《易经》六十四卦讲的就是天道的规律,于是把这些天道规律写了下来,叫“十翼”。也就是孔子给《易经》插上了十个翅膀,使得《易经》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完成了质的飞跃。

孔子写的“十翼”,也叫《易传》。“传”是解释的意思,是对经文的解释。本书作者也是结合《易传》对《易经》做了通俗全面的解读,使得我们免去了晦涩难懂的烦恼。

四、《易经》的基本知识

说到《易经》,我想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再生八卦“。

书中说,大易是虚空的,生出太极,太极是气,还是混沌合一,没有分开的;太极的气一分为二就是阴(- -)阳(),称为两仪。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8)

两仪的两两组合,生成了四象,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他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数量、程度不同。如太阳就是阳气多一些,少阳就是阳气少一些;太阴就是阴气多一些,少阴就是阴气少一些。用一个人的生长过程来类比就是:少阳、少阴还处在少年阶段,还没成熟;到了老阳、老阴,就是老年阶段了。

每次用三个阳爻或阴爻进行组合,可以有八种符号,这就是俗称的八卦,分别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

八卦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是因为从这八个简单的符号里可以推导出自然界和我们人生中的所有事物、所有现象,八卦把自然万物分成了八类。

比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兑(☱)代表沼泽或沙子等,因为这些东西站在上面都会下陷,这图形很形象,最上面那个爻是虚的。离(☲)代表火或太阳、带壳的动物等,因为里面那根爻是中空的,你仔细看火中间就是空的。

综合来说,用一个字来概括八卦的自然取象,就是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当然八卦不是只代表这八种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这八类现象。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9)

现在《易经》的六十四卦,是每次用六根阳爻或阴爻,正好组成了六十四种不同的符号。据说这是周文王用了七年才排成的。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易经·序卦传》中给我们讲明了六十四卦的排序方式。先有天,后有地,然后产生万物。所以先有乾卦,后有坤卦,因为乾为天,坤为地。第三卦“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万事万物的产生,刚开始是艰难的,所以第三卦是屯卦。

第四卦是蒙卦,想象一下,孩子刚出生时蒙昧无知,这个时候就要发蒙、启蒙。接着是第五卦,也就是“需”卦。“需”就是“饮食之道也”,就是要用食物来喂养他们。“饮食必有讼”,食物太少了,吃的不够,就会产生争讼,所以接下来这一卦就是“讼”卦。

最后的两个卦是既济卦和未济卦,“济”表示渡过河流,“既”是已经的意思,表明已经渡过河流,表示这一个周期已经结束了。但是最后一卦又说未济,没有渡过,怎么理解呢?很简单,这是指下一个周期又开始了。于是,周而复始。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10)

作者正是用这些通俗易懂的形象比喻,让我们能轻易地理解和记住每个卦的主要意思和内容,然后在总结处,结合当下的实事,做出形象的联结,让我们领悟出本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五、《易经》给我们的启示

《易经》分两部分,上经三十卦,从乾卦和坤卦开始,偏于讲天道;下经从人事开始,偏重于讲人道。

学习《易经》并不是研究它的占卜,而在于修心。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先儒们,大都认为,研读《易经》是为了从中学习道德和义理,修心尚行。孔子曾说过,“我学《易经》,是观其德义而”。“德”是道德,“义”则是义理。

《易经》中有个咸卦,讲的是感应。作者也特别提到,学习《易经》要重视感应的意识,并变为感应的能力。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感应天地万物所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情况,让我们变的成熟,这才是研读《易经》的精髓所在。

晋卦中讲到,我们要经常说要有失有得,这是对的。有失才有得,无失则无得,小失则小得,大失则大得。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11)

睽卦中则对大同小异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同”分大同和小同:“大同”指志同道合,也就是说价值观、终极目标等是一致的;“小同”指表现形式、情状、个性等小的方面相同,但大的方面不同。大同小异说的是只要价值观、终极目标等相一致即可,表现形式、情状、个性等小的方面不同没有关系。

蹇卦中讲到了“反身”,是要反观、反思、反省。说的是我们遭遇挫折,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时,都得要从自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从对方身上找原因。

小过卦则提出,我们在有小过错的时候呀,要居下、柔弱、谦虚,而且一定要从小处着手。这一点老子发挥的不错,他在《道德经》里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就是小,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小处着手,一点一点来做,这样反而能成就天下的大事。

六、写在最后

《易经》作为中国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第一经典,作者用三个唯一概括了它的文化地位。

1、《易经》是人类轴心时代唯一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书。

2、《易经》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家共同信奉的书。

3、《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唯一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都产生重要影响的书。

很多古人先贤对《易经》都推崇备至,重视有加。孔子、苏东坡、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众多不同时代的先儒们,都为之深入研究,著述立说。

张其成讲易经长(哲学大师四十年精研之作)(12)

本文作者张其成教授,出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世医家庭,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继仁、国家非遗传承人张舜华之长子,先后师从文字训诂大家钱超尘、易学哲学泰斗朱伯崑、内经研究大家王洪图。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与养生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务。

《张其成讲易经》是他四十年精研易理的总结性之作,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智慧之书,通过阅读本书,也许能开启你“认识自我,改变命运”的人生征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