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1)

秦淮八艳是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八位色艺才气俱佳名妓的合称。最早记载八艳事迹的是清朝余怀的《板桥杂记》,包括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合称为“八艳”。她们兼具过人的美貌与才华,有着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更以在乱世中的侠义气节为后人传颂。

她们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情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许多明朝官僚贪生怕死,卖主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但却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情结。其次,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她们个个能诗会画,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马湘兰作品保留下来较多。第三,秦淮八艳都是被逼上青楼的,她们无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她们的从良却是历经坎坷,如泣如诉。这固然是当时社会妇女的悲剧,也体现了她们自身追求爱情的高尚品质。

一、红颜倾国——陈圆圆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2)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秦淮。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联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

崇祯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遣田妃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起义军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守山海关。田畹对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心荡神驰,搂着圆圆陪酒,爱不释手。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惶恐,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答:“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话,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欢愉数月后,吴三桂在其父的劝说下,赴任山海关,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部大将刘宗敏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刘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清军与起义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李自成战败后,将吴父及38口家人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起义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吴氏进爵云南王后,欲立圆圆为正妃,圆圆托故辞之,吴三桂无奈另立他人。不想所立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后削发为尼,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后,康熙帝出兵征讨,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二、灵秀青莲——董小宛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3)

董小宛是明末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名白,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但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鄙视权贵,巧与周旋,洁身自好,守贞如玉。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容貌俊美,富于才气、风流倜傥,董小宛对之一见倾心。小宛入如皋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和谐。辟疆母及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服侍她们比婢女还用心。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4)

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刚刚过了一年,国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战乱,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涂毒,幸亏逃避得快,才得以保住了全家的性命,然而家产却在战乱中丢失得一干二净。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就在这时,冒辟疆病倒了。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只要丈夫一有响动,马上起身察看,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冒辟疆病愈后,她却病倒了。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来名医诊治,终难凑效。顺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走得是那样安详。

三、侠肝义胆——李香君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5)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在当时的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而现在漫步秦淮旧巷,能找到的绣楼也只剩下这一座了。这就是当时李香君的居所,是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楼梯狭窄,行走的脚步声,透过楼板清晰地向上传去。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直接走上了这架暗红色的楼梯。那一年,李香君正当十六岁花季妙龄,“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 。她坐在绣帘挂落的花格窗前,遥望着秦淮河,她在等待她梦中的爱情。当侯方域蓦然出现在她的面前时,她仿佛感觉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缘已经来临了。这本应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风花雪月,只是可惜选错了时代背景。

随着清兵铁蹄的入关,明朝大厦快速地坍塌。朱氏亲王仓皇南渡,在一片乌烟瘴气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权。复社的死对头阮大铖,投靠南明佞臣马士英,出现在南明的政治舞台中央。阮大铖本是一个被清流阶层所唾弃的人物,但他还是想改头换面。于是,他企图用金钱收买侯方域,进入清流阶层,来达到他个人的政治目的。这一伎俩,很快就被才识过人的李香君识破。她坚决拒绝了阮大铖的金钱诱惑,并要求侯方域与之断绝关系,划清界限。恼羞成怒的阮大铖,用卑鄙的手段进行报复。侯方域无奈,挥泪离开了南京,这段短暂的爱情也仓促地画上了一个伤感的句号。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历史中的一团泡影。李香君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她所追求的爱情最终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灭。这个标榜为有报国之志的名士,曾经官宦子弟的侯方域,在政治气节上,并没有坚守多久,他于顺治八年参加了由清朝组织的科举考试,结果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爱情生活上,他也没有像《桃花扇》中所写的,在栖霞山与李香君重逢。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满树的桃花已经凋谢,落红遍地。李香君消消地合上了那把题有侯方域诗句的扇子,凄切地收拾好行装,与过去诀别。她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后不知所终。

四、横波夫人——顾眉生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6)

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生于1619年。在“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受诰封为“一品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今南京)人。顾横波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八岁与李香君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也是秦淮八艳之一),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泛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第一。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7)

顾横波居于眉楼,“绮窗绣,牙签玉轴,堆列几案;瑶琴锦瑟,陈设左右,香烟缭绕,檐马丁当”,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 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胫而走,广为延用。顾横波才貌双绝,广受风流名士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顾横波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曰“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又多几分任性嫉俗。相传当时的理学家黄道周(后抗清殉节于江西)尝以“目中有妓,心中无妓”自诩,东林诸生乃趁其酒醉时请横波去衣共榻,试试他是否真有柳下惠的本事。这个传闻未必尽实,却反映出时人眼中顾横波不以世俗礼教为意的作风。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风格,也是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可见 顾横波对丈夫龚鼎孳的影响之大。

五、长斋绣佛——卞玉京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8)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沦落为歌妓。卞赛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尤善画兰。18岁时游吴门,居虎丘,往来于秦淮与苏州之间。卞赛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

卞赛曾与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吴梅村有过一段情缘。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后来吴在长干里寓所得到卞的一书简,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因吴听到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赛等。吴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赛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三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此时,吴梅村已当了清朝的官,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家里看到了吴的《琴河感旧》四首诗,方知吴对她的思念。数月后,二人终于在太仓相见,卞赛为吴氏操琴,吴感怀不已,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诗中道出了卞在这十年中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六、风流女侠——寇白门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9)

寇白门又名寇湄,南京人,寇家是秦淮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寇白门的一生,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拥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薄情寡义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

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0000两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七、清雅幽兰——马湘兰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10)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和《三生传》剧本。马氏多才多艺,还通音律,擅歌舞,并能自编自导戏剧。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戏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11)

马氏为人旷达,古道心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

八、风骨嶒峻——柳如是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12)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柳如是名隐,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

柳如是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两人结秦晋之好后,钱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13)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1664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柳如是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诗人,传世之作有《湖上草》《戊寅草》《柳如是诗》《尺续》等。

秦淮八艳江苏南京市(一群具有民族情结的特殊女人)(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