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龙舟文化全集(七姓瑶特色龙舟文化展示场面震撼)

闽南龙舟文化全集(七姓瑶特色龙舟文化展示场面震撼)(1)

(辰溪特色龙舟文化展示在该县龙头庵乡的河面上举行。张惠 罗来福 摄)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米承实 郭泽华

桨如林,气如虹,人如潮。

6月7日,农历五月十三,辰溪县七姓瑶龙舟特色文化展示在该县龙头庵乡的河面上进行。来自该县龙头庵乡、黄溪口镇、仙人湾瑶族乡、上蒲溪瑶族乡和中方县铜鼎乡的70余只猪嘴、蟒身、燕尾龙舟在沅水来回穿梭。

水里白浪翻滚,鼓锣喧天,唢呐高亢,瑶乡汉子向来自省内外的5万余观众展示了掐龙舟、上红、双唢呐等特色龙舟文化。岸上,来自十里八乡的群众为自己乡里的龙舟加油呐喊。

近千名汉子整齐地向上挥动着船桨,顿时河面船桨如林。桨如林,源于瑶乡人们对龙舟的痴爱。辰溪县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俗称“上辰溪”,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瑶族群众与米、肖、谢等汉族群众和谐相处,因此外界也称黄溪口为“七姓瑶乡”。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瑶乡仙人湾、黄溪口、龙头庵3个乡镇的沿河村寨都有龙舟,建有龙舟亭。在外的瑶乡汉子不论身处何方,每到端午邻近,都要千方百计赶回家,只为上船扒几天龙舟,过一把瘾。

沿河的村寨造龙舟,不在河边的村寨也不甘“寂寞”造起了龙舟。上蒲溪瑶族乡当风村胜银冲院子离沅水10多公里,全院子只有300多人。此次参与划龙舟的80多人,有60多人从外地赶回来的。龙头庵乡雪峰村龙船坪自然村仅200来人,今年人平集资1000元造龙舟一只,建龙舟亭一座。

闽南龙舟文化全集(七姓瑶特色龙舟文化展示场面震撼)(2)

(瑶乡汉子整齐地挥动着船桨,顿时江面船桨如林。张惠 罗来福 摄)

“呀嘿,呀嘿……”鼓点阵阵,身着黑色和黄色服装的汉子分别端坐在2只舟上,双手挥动木桨奋力向前“挖”,船如离舷之箭向前疾驶。船头,每只船上的三四名汉子互掐对方……

10时许,自由竞划开始。游弋在江面上的龙舟,自由“恋爱”组合,向观众展示团队的力量,展示瑶乡汉子霸蛮、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七姓瑶乡”地处辰溪、溆浦、中方三县交界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民俗,其中端午划龙舟更是独具特色:瑶乡的龙船是猪嘴蛇身燕子尾,有 30 多眼舱,约 30 多米长,最宽处 1.5 米左右,尾高4米。龙船都按宗族姓氏的不同,将船尾巴染上不同颜色的花纹,为了区分同一姓氏中不同自然村的龙舟,所使用的旗帜的颜色又不同。

瑶乡的龙舟比赛没有号令,没有起跑线,观众是裁判。龙舟在沅河上下约1公里水域按顺时针转圈,遇上谁的船就与谁比,两艘、三艘甚至更多。只要龙船箍在一起,听锣鼓声,越来越急;听呐喊声越来越沉,看龙舟首尾共振,槽片挥动,水花四溅。

除了高高翘起饰以五色环纹的燕尾外,瑶乡的龙舟仍然保留着坐着扒“挖挖锄”的习俗。更为特别的是,船上了还有一位吹双唢呐的乐手,这是其他地方龙舟所没有的。

龙舟上高低错落地站着两三个梢公。大鼓大锣地轰然从岸边游过,双唢呐呜咽着又在江心游弋……引来如潮观众。

闽南龙舟文化全集(七姓瑶特色龙舟文化展示场面震撼)(3)

扒龙舟辛苦,少不了美食慰劳。

13时许,龙头庵乡龙头庵村的4只龙舟靠岸,辛苦半天的汉子们上岸午餐。柳树下,10余张拼在一起的八仙桌上摆着用不锈钢脸盆装着的血鸭、水煮白肉、炖缸牛肉、毛狗等特色美食。

瑶乡汉子们端起碗,大口扒饭,大碗吃肉……

“这是最地道最原汁原味的清水煮肉,除了盐,什么香料都没有,味道还得很呢。”龙头庵村支书米长生介绍说。来自鹤城的游客王大林经不住“诱惑”,用勺舀了一块肥肉放到碗里,吃下,“不油不腻,好吃!”

咚咚……吃饱喝足汉子们一听鼓锣响起,顿时精神抖擞,有序上船,开始了新一轮竞划。

[责编:黄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