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腔老艺人王正明先生简介(王正秦内弟忆述西关剧场与新民社往事)

甘肃秦腔老艺人王正明先生简介(王正秦内弟忆述西关剧场与新民社往事)(1)

这张珍贵的新民社集体照拍摄于1957年。前排左起:郑小虎、李小琴、李雪兰、王桂英、燕志英 第二排左起:王正西、王正秦、王景民、卓振义、王复振 第三排左起:周永民、岳天民、朱引兄、杜彩霞、孙新民。 周永民、李小琴供图

甘肃秦腔老艺人王正明先生简介(王正秦内弟忆述西关剧场与新民社往事)(2)

1980年王正秦练功照

解放前后,西安的剧场、剧社不少,它们都承载着厚重的戏曲文化与秦腔历史,也常勾起广大戏迷的美好回忆与浓浓思念。 除了大家熟悉的城里班社及剧场外,那时东关有个建国社,西关有个新民社,西关的新民社和西关剧场的创建人都是秦腔表演艺术家王正秦 。由于笔者是王正秦的内弟,从1951年就开始接触这个剧社和剧场,并走访了一些健在的剧社老艺人,因此能比较完整地还原西关剧场和西安新民社的历史。

西关剧场的三次演出高潮

新民社的前身是1946年北草滩井家堡王家三弟兄创建的“民盛社”,该社在西安周边坚持常年演出,领班的就是王家老二王正秦和老三王正西、四弟王辅敏、名家张维新、王复振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郊戏迷中就流传过“老二老三,领戏一班,行当齐全,唱红草滩”的话。他们还招过一些学生,后来成为名家的宏秀云、华美丽就在其中。

1948年社会上兵荒马乱,领班王正秦决定带领大家往西安城里发展,不拼就没有生存之路了。他把剧社带到北关外扎住脚,着手招兵买马。这时的王正秦28岁,已跑过秦钟社、正俗社、正艺社、秦声社、曙民社、民盛社等6个班社,1930年到1941年他在秦钟社和正俗社学戏演出11年,后在各地搭班演出5年,见多识广,结识的戏曲把式不少。他利用个人威望 ,先后找来了著名须生王景民、卓振义、乔新贤、段艺兵、王新成,大花脸赵定国,小旦张彩香,生角梁建华、张正中,二花脸赵艺年,丑角徐振中,老旦姚振杰等十多个老艺人,又招收了杜彩霞、孙莉群、孙新民、周永民、冯启民、岳天民、李雪兰、王国英等20多名学生,最后发展到男演员有64名,女演员30名,再加上文武场面上百人了。

1949年4月,一位王姓山西富商(可能叫王焕章)喜欢看王正秦的戏,他出资把王家班子搬到西关,先在西关王家巷一家车马大店院子里搭棚唱戏,剧社影响越来越大,观众越来越多。王正秦开始谋划盖剧场,王姓富商答应出资买西关八家巷口的一块地皮,社长王正秦及其他六个副社长(三弟王正西、四弟王辅敏、张维新、胡海民、王复振、夏佩功)一人出一担小麦(当时金圆券已没人要了,只要银元和粮食),以股份制形式来盖西关剧场,等剧社挣钱了再分红。当时戏迷也凑钱,你一块、我两块,也凑了几十块银元。剧场半年就盖起来了。那时的剧场比较简易,主要是舞台,要结实,能演武戏;舞台上边是席棚,能挂大布景,台口能挂大气灯。观众席开始没有座位,只搭了个席棚,能站上百人。后来又凑钱盖了演员简易宿舍,几间办公小屋。演出半年多后,剧社又添置几十条长凳子,观众可以坐下看戏了。到1949年10月,剧社正式改名西安新民社,报西安文化局备案。这个社名一直用了八年。随后王正秦又动员几家大商户投资购置新剧装,还添了电光布景,剧社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

剧场为剧社所用,剧场因剧社而得名。据健在的老艺人王国英、周永民等回忆:从1950年起8年里,新民社在王正秦、王正西、卓振义等带领下排演了158本(折)戏。8年里新民社演出有三次高潮:一次是王正秦亲弟兄三个演的《三请樊梨花》和《三休樊梨花》,他弟兄三个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同台演出二十本(折)戏,很受欢迎。王正秦、王正西1933年同进正俗社第三期学戏,学文武小生;四弟王辅敏1938年进三意社学武旦、小旦、丑旦,武功很好。王辅敏演樊梨花,王正秦饰薛丁山,王正西演辽将,当时很轰动,王正秦的关公戏也是享誉关中各县。第二次高潮是享誉西北的麻子红王景民来新民社后演出的拿手戏《葫芦峪》《洪羊峪》《辕门斩子》《斩韩信》等,他的唱功一流,鼻音重,韵味足,陕西广播电台至今保留着王景民、王正秦(饰司马懿)的折子戏《拜台》,被戏迷称为绝品。第三次高潮是王家班子培养的著名正旦宏秀云演出的带电光布景的《劈山救母》,一出戏在西关连演了几个月,轰动西安,郊区各乡镇的戏迷都到西关来看戏。

一场大雪使剧社陷入困境

正当新民社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大雪改变了新民社命运。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政府无力照管私营剧团,新民社能在西关保留下来已经不错了,这主要在于王正秦的与时俱进,能跟上时代,再加上新民社班子硬,人手多,排的好戏多,来的把式多,学生进步大,因此发展不错。但是这120多人的班社,演员们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谈何容易!

1955年农历十一月,西安下了一场多年未见的大雪,连下了好几天,雪深齐膝。新民社的演出场地搭的是席棚,很简易,根本经不起厚厚积雪的压迫,天快亮时席棚垮塌了。据老艺人郭继民回忆:当时住在剧场两边的王景民、杜彩霞及其母亲(王正秦批准让杜彩霞的母亲在戏园子卖醪糟)的房子也被压塌了。在后台住宿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也没处住了,近两个月没有法子演出。来年正月本来是演出收入最好的时节,却遭此横祸。一看剧社陷入困境,几个顶梁柱演员也走了,王正秦也挽留不住,因为他们几个讲得也有理:家里靠我们养活,两三个月没有收入,让我们咋活!全社的人都眼巴巴地看着,等待社长带领大家渡过难关。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56年3月王正秦带着我去德福巷几个有钱的朋友那里,请求帮助,但他们都有困难,说重盖剧场投资大,不愿意再当股东了。回来的路上我姐夫的情绪很低落,一言不发,快到家时念了一句台词: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想起过去正俗社的老师、同学及朋友李正敏、康正俗、张新华(张正麟)、乔新贤等。他的师兄康正俗家在西后地,他出面为王正秦要了一块地皮,在西后地为新民社临时搭了个戏台演出,以维持生计。但是盖剧场的钱没有着落。这事情西安文化局知道后,号召名艺人支持新民社,组织义演,帮助重盖西关剧场,这样在西后地土台子上许多秦腔名家来演出了。据健在的新民社老艺人回忆,王正秦的老朋友乔新贤演出了他的拿手戏《烙碗计》(他跟王正秦在武功剧社及新民社共过事);名家苏育民演出了《激友》和《打柴劝弟》;尚友社张新华是王正秦、王正西1933年在正俗社丙班同学,他跟名家余巧云演出《洞房》;康正俗演出拿手戏《醉写黑蛮》等等。西安豫剧团听说新民社的困境后,名家曹子道、张银花等也积极参加义演。那时人的觉悟高,助人为乐的风气好,让人感动。西关戏迷也好,一个叫一个地到西后地看名家演出。演出持续一个多月,终于把修补舞台的资金凑齐了。

舞台修好后,新民社在西关正街剧场搞了一次助兴演出,王正秦特邀请师兄李正敏前来献艺(1933—1941年王正秦与李正敏共事九年,人称王正秦是李正敏和靖正恭的爱将)。据健在的新民社老艺人胡秀云回忆:一般烘台戏都要硬梆,王正秦也下了功夫,安排的三折戏很硬梆:第一折宏秀云的《断桥》,第二折王景民、王正秦的《司马拜台》,第三折李正敏先生的《探窑》压轴。胡秀云认真地说:“这事我记一辈子,因为这是我唯一一次看李正敏先生的戏,如何忘得!”这次烘台演出连续三天,甚为轰动。因为此前李正敏先生因身体原因有一段时间没有登台演出了。

新民社变迁为长安剧团

但此后新民社仍然没有摆脱困境,收入不稳定。这时来了个救星长安县主管文化的副县长余海丰,他到西安文化局要求把新民社给他们,因为长安是个戏窝子,可是没有一个专业剧团。市文化局跟王正秦一交流,王正秦当即答应把剧社迁到长安安营扎寨,给120多个人一个比较安稳的落脚地。王正秦把流浪艺人生活过得害怕了,他已整整在秦腔艺术界跑了26年了 ,受尽了常人无法承受的艰难困苦,这一下总算有个县政府愿意接收他们了,王正秦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有县政府支撑,他们再不用那么费力劳神了。

1956年6月王正秦带着新民社全体演职人员,拉着12马车布景、服装、道具,无偿地支援了长安县,这就是现在长安剧团的前身。长安剧团也是一个实力不容小觑的基层剧团,在上世纪60至90年代唱红了八百里秦川。 王正秦于2000年去世。

尽管新民社和西关剧场合作仅仅八年,但它给西关广大戏迷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