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十大未解之谜(而且观察人非常高明)

孔子十大未解之谜(而且观察人非常高明)(1)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是段是孔子观察人的道理。在分析孔子观察人的方法之前,我们先看看其他人是如何观察的,会有一个直观的对比。

讲到观察人的道理,我们都知道看相算命,古今中外都很流行。在中国,有另一套看相的方法,叫“神相”或“心相”,这是很深奥难懂了。“神相”不是根据形态来看的,而是看神态;“心相”是以中国文化为基本立场,绝对唯心,所以在中国有句名言:“有心无相,相有心变。有相无心,相随心转。”一个人思想变了,形态就转变,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发脾气了,神经就紧张,样子就变了。所以,看相是科学。有人说,印堂很窄的人度量一定小,印堂——两个眉尖中间的距离,很宽就是度量大,这是什么道理呢?有人天生的性格,稍有不如意就皱眉头,慢慢的印堂肌肉就紧缩了。还有人说露门牙的人往往短命,因为他露牙齿,睡觉的时候嘴巴闭不拢,呼吸时脏的东西进入体内,健康就要出问题。还有很多这一类的道理,都是这样的,但很多人看相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书上这么写的。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从经验中积累来的,一代一代的积累,就有了后世的这些理论。

有人说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的家书。其实还有另一套,是曾国藩的看相学问——《冰鉴》这部书。它所包含看相的理论,不同其他的相书。他说:“功名看器宇”。

孔子十大未解之谜(而且观察人非常高明)(2)

“功名看器宇”,就是这个人有没有功名,要看他的“风度”。吹过来的是风,衡量多长多宽的是度,至于风度是讲不出来的,这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但也很科学。譬如大庭广众之下,其中一人,很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这个人不一定长得很漂亮,表面也无特别之处,但他使人心里的感觉与其他人不同,这就叫风度。“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这个当然的,一个人精神不好,做一点事就累了,还会有什么事业前途呢?“穷通看指甲”,“寿夭看脚踵”,“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这些都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中国这套学问也叫“形名之学”,在魏晋时就流行了,有一部书叫《人物志》,魏代刘劭著,北魏刘昞注的,是专门谈论人的书,换句话说是“人”的科学。

而孔子观察人与上面所说又有所不同,他谈原则。“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观其所由”——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以法理的观点来看,就是看他的犯意。举个例子说,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被控用刀杀人,这是有罪,可能要偿命的,为了保命,花了钱请了讼棍想办法。那讼棍得了钱财,将送出去的公文抽回来,把“用刀杀人”改成了“甩刀杀人”,轻轻一笔用刀变甩刀,甩刀是无意杀人属过失,所以可以看出这个动机非常的重要。

接着是“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做人都安于什么?能不能安于现实。比如在生活上,做什么都没兴趣,打牌没兴趣,书法好也没兴趣写字,读书吧拿起书本想睡觉,坐着想睡了,躺着又睡不着,哭起来没有眼泪,笑着倒是把泪花给笑出来;讲现在的事,当面讲当面忘,过去事连小时候穿开裆裤时的事都能记起来;讲他好话他听不到,骂他的话马上听见了。这种现象,就是心无所安。

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做人处事,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于思想层面,后者属于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时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等等。

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财了,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反而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

孔子十大未解之谜(而且观察人非常高明)(3)

所以,我们为人,终其一生,安心最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