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的灵魂(读懂武汉的生命力)

武汉城市的灵魂(读懂武汉的生命力)(1)

易中天的《读城记》中有一篇写武汉的文字,形容武汉是“说不清”的城市。

“说不清”是因为武汉三镇的地理位置复杂,因此,这座城市的个性有太多复杂的层面。也因为武汉生活条件、环境的复杂重要,让武汉人拥有其他地方没有的“不易”和“勇气”。

这个春节,我们每一个人都跟“不易”的武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让我们对这个城市的“勇气”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对武汉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两个武汉女作家池莉和方方所写的武汉女人。

写自己家乡出名的作家有很多,比如王安忆之于上海,迟子建之于东北。池莉是最跟武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像她这种靠着自己的文字,影响一个城的作家在中国并不多。

“南来北往的客人,又闻风而来,他们吃着新鲜的便宜的家常小炒,听着卖唱女孩的小曲或者艺校长头发小伙子的萨克斯,餐桌底下的皮鞋被大嫂擦得锃亮,只须付她一元钱。”

——这是池莉笔下的吉庆街。早年池莉的代表作品《生活秀》,其中对汉口吉庆街的描写,让吉庆街名扬全国,许多人因此慕名前去。甚至于一个叫刘琼的女老板,把池莉小说中虚构的“来双扬”真正带到了武汉的市井里。

这个池莉笔下“全武汉最漂亮的女人”在吉庆街沸腾火热的夜市中坐着,从不叫卖,她美貌能干,她市侩又单纯,她是最典型的武汉女人。

不管生活中有多少刺,都能被她挑出来,又藏回去,继续热气腾腾地活着。这是来双扬对生活的直觉,而这种直觉就来自于武汉人骨子里不服输和旺盛的生命力。

池莉说,来双扬代表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活”。

另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武汉女人则是方方笔下的李宝莉。

李宝莉是比来双扬更泼辣,更“不信邪”的武汉女人。“不信邪”是湖北方言,就是“不认命”。

因为这份犟到了骨子里的“不信邪”,让《万箭穿心》也有了一种不一样的穿透力,武汉码头文化所流淌出的粗豪之气,在方方的这部作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宝莉这个汉正街的女扁担,自尊心极强,刀子嘴豆腐心,生活的精神重压下也从来没有一丝妥协。

她负重前行,不信生活的捶打能让她失了做人的快活,“只要宝莉一来,满街都能听到她的笑声”。

她也不信命,“什么万箭穿心,我看是万丈光芒”!

两个虚构的武汉女人,也是最典型的武汉人。她们硬气,她们不服输,她们有着在最恶劣环境下也能绽放的旺盛生命力。

在今年的春节,我们从未停止过讨论武汉。这座城市九省通衢,它热闹又偏安,市井和鲜活共存。它既有宁死不服,无论多恶劣的环境都绽放的生命力,也能诞生出屈原《离骚》的浪漫。

这座城市热气腾腾,生命力旺盛。这座城市里的人,都有着最烟火气的豁达和粗豪。

池莉的小说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谈武汉和武汉人,一言蔽之:“武汉人不仅要活,还要活得有意思,把枯燥单调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把艰难困苦的人生变得其乐无穷。”

再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如今年的春节这样,让我们感受到武汉人的艰难不易又顽强不屈的旺盛生命力。

也再没有任何一个时刻,需要我们去珍视这份顽强的生命力,需要我们懂得理解和支持,需要我们一起齐心协力,携手走过这寒冷的冬天,然后,让我们一起去迎接春的暖意。

(来源:南方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