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被裁的人(35岁被裁是我们活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4—34岁界定为青年,35岁被确定为中年的起点。35岁时,如果父母康健、夫妻和睦、儿女乖巧、事业顺利,无疑是人生幸福美满的高光时刻了。

可是近年来,社会上却出现了“35岁危机”的话题,不断发酵。

第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实就是用人单位常常将35岁作为招聘的门槛,不仅企业如此,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年龄在35岁以下。

中年被裁的人(35岁被裁是我们活该)(1)

此外,据《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显示,19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人才平均年龄为29.6岁。其中字节跳动和拼多多的人才平均年龄仅为27岁......

加上近段时间以来,各个大厂频频爆发裁员潮——什么恭喜毕业的、结构性优化的、放弃平庸职工的、鼓励狼性淘汰小资的、局部优化提高效率的......成功地为35岁危机又增添了一份焦虑。

有一个残酷的说法:

对企业HR来说,35岁之前的员工是“人力资源”,35岁之后的员工是“人力成本”。

中年被裁的人(35岁被裁是我们活该)(2)

我们都相信国家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未来是光明的,但是自己呢?却不一定!

当职场焦虑蔓延,职场稳定性下滑,职场忠诚度也会降低,骑驴找马、心猿意马就会成为大家的一种常态。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

优质的人才沉淀不下来,企业又会因为缺乏大量的深度人才,阻碍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原地打转。另一方面,中产阶级收缩,消费升级没上去,市场需求也不足。结果是——既造不出来,也没有人买。

而且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其实职工的入职年龄也在增长,1985—2018年间,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了38.39岁。

中年被裁的人(35岁被裁是我们活该)(3)

再者,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生率已逐年走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年轻人会越来越少,这种用人标准,与社会劳动力结构不符,会加剧就业难,引发“新用工荒”。

领导人曾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而人才战略离不开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如果单纯地比谁的人力成本低,忽视产业转型升级背后所需要的人力支撑、资源经验储备,这样的用人导向,会很容易陷入产业、用工内卷的恶性循环。

当然,35岁危机也不能一并甩锅给企业,我们就一点责任没有。浑浑噩噩中只长年纪没长本事的大有人在,年轻时只图一时高薪福利,忽略长期发展目标,人到中年体力精力逐步下降,家庭牵绊更多,在用人单位眼里,性价比就低了很多。

其次,企业片面逐利,却忽略老员工贡献的做法,虽然合理,但缺乏人情味。企业可以玩资本,盲目扩张,新项目随意上随意砍,但后果是员工也陪着买单,无疑增加了职场的不确定性,企业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中年被裁的人(35岁被裁是我们活该)(4)

再者,我国产业整体还处在中低端的位置,大量岗位门槛较低,绝大多数岗位可替代性强,而人才供应又存在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加剧了就业者在人才市场上的弱势地位。

反观那些高端产业,因为附加值大,垄断性强,分工也更加细致,可替代难度就很大。

好比说埃隆·马斯克创办的Neuralink神经科学公司,研究“脑机接口”,通过在人脑中植入细小的电极采集神经信号,读取人脑意图,可能有朝一日能用来上传、下载人的思想。像这种公司不仅入职门槛高、专业能力强,就是着眼全世界也找不到太多此类人才。

最后,职业年龄歧视还缺乏法制制约。2019年IBM战略转型时,决定辞退10万名老员工,老员工们奔走相告,联合法律机构对IBM进行了数起诉讼,最终IBM决定暂缓裁员决定。然而这并不是资本良心发现,而是美国在1967年就颁布了《雇佣中的年龄歧视法》。

但是,在我国目前还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使得一些企业敢明目张胆地把35岁年龄限制写在招聘要求中。

对于35岁危机,我还有两点思考:

一是35岁危机是不是像舆论热议的那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了呢?

其实对于大多数普通收入者来说,35岁前谈不上有多好,之后也不会更坏,而真正有35岁危机的是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人群,他们担心因裁员而导致收入骤减,从现有的阶层下降到社会的底层,因而产生了危机感。

而这些人往往又都是各行各业的知识精英、管理人才,掌握着媒体热点的话语权,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容易发酵传播,演变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二是虽然我们不能一味的道德绑架企业,要求他们不考虑商业利益,去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跳出到更大的话题中,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初衷绝对不是要制造残酷淘汰、恶性竞争、无止境内卷的局面,而是希望能更好地调动起大家的生产积极性。

事到如今,我们是不是应当去反思,是不是应该让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特色更加浓郁一点儿,更加兼顾社会效益 ,兼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呢?

中年被裁的人(35岁被裁是我们活该)(5)

回到个人,面对35岁危机,我们也无须过度焦虑,而应该正视事实,外炼能力,内稳心态!

第一,保持终身学习,提升能力层次。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时刻保持上进求知的心态,学习专业知识也好,看看历史哲学也好,学不可以已。这个时代正在奖励努力上进的普通人。

你的上级比你多出来的能力,就是你现在最需要弥补的短板,无论是业务知识,还是管理能力,或是人际交往、战略部署,于你而言都大有裨益。

第二,提炼核心能力,巩固不可替代性。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与其预判着被裁员的那一天,倒不如日复一日地夯实自己。

一方面打造自己的硬实力,成为专业领域的资深专家,另一方面也别忽略了自身的软实力,活力气氛担当一定是办公室特别的存在,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多添一份保障。

第三,聚焦垂直领域,持续精耕细作。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专心聚焦做一件事,那他一定会成功。你说这是鸡汤也好,聚焦法则也好,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是很有道理的。

我工作十年,这十年的工作规划可以有各种组合,与其说十年在5个单位的5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不如好好利用这十年扎根1个行业。因为这十年来,我只做公务员面试培训,可以很自信的说,现在与任一面试老师battle答题,也是没在怕的。——这就是十年深耕面试教研的底气。

第四,奉行长期主义,敢于短期牺牲。很多人在做职业规划时,在意更多的是当下的付出和收入,而不去考虑哪些职业越老越香,哪些岗位是越有资历经验就越能凸显个人价值的工作。

大家在权衡利弊、计较得失时都喜欢算账,但大多算的是物质金钱账,是有数的,却忽略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短期算不出回报的“糊涂账”。

中年被裁的人(35岁被裁是我们活该)(6)

《贫穷的本质》中有这样一条建议——要想摆脱贫穷,首要的步骤就是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今天也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第五,做好期望管理,端正生活态度。其实35岁危机也是来自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危机,要么缩小理想,要么追上差距。

我们常讲财务自由,可何为财务自由?于某些人而言,年入百万也不算,而有些家庭月入过万就能月月富足。

在这世界上,如果解决了衣食住行,再往上的喜怒哀乐真的不和钱成线性关系,更多在于对生活的态度!

不要等到不惑之年,既没有赚到钱,又没有充分享受人生,这才是最差的结果!你们觉得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