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郑师渠教师传道)

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郑师渠教师传道)(1)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书记、原副校长、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接受记者专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 卢冠琼)“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我眼里,高校是这一根本的根本。”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原副书记、原副校长、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表达了高校对于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此过程中具有的明确担当。郑师渠说,“小学教育是教育建设的基础,而高校教育可以说是根本。因为高校是培养人才、并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出口,其决定着教育人才的成形。高校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不能含糊。”

“前阵子有报纸刊文指出,一些高校教师‘呲必中国’,‘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不是偶然的现象’,引起哗然。”郑师渠说,“不得不承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存在艰巨性,但是,教师在讲台上没把握好思政尺度,甚至抹黑中国的现象,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老师不会这么做,我们不应估计过头。”

至于个别高校教师在讲台上发泄个人情绪,甚至不顾事实片面向学生传授观点,郑师渠认为,这是一种“失职”行为。郑师渠表示,“不是说你有情绪不能表达,但是如果你为了表达情绪而不顾事实,随意抹黑国家,这是不能容忍的。”

“传社会主义之道,是教师的职责要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郑师渠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教师有着很高的评价,对于教师工作的性质也有着很好的概括。“教师职责,第一位是传道,‘道’是什么?”郑师渠教授回忆起自己多年前曾与著名教育家、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探讨过这一问题,“当时白寿彝先生对我说,在今天,‘道’就是社会主义。”

“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郑师渠说,在封建社会,“道”就是那个时候的价值标准,三纲五常、忠君爱国……而今之“道”,应该是社会主义。“这是教师职责的第一位,传授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观,维持整个社会的平稳发展。”郑师渠表示,“认同这个社会,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对高校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郑师渠认为,这一观点仍适用于当下。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严格、严谨、严肃对待教学工作的“经师”容易找到,而找到能够陶冶学生性格、具有高深学问且有着伟大人格与高尚修养的全能“人师”很难。郑师渠说,“高校教师在学生思想引领中具有明确担当,他们要为自己在讲台上的言行负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如‘人师’,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身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历史虚无主义不容轻忽,思政教育需重视历史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而确立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想信念,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这种理想信念,要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支撑。

“历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的思政教育。”在郑师渠看来,历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重要存在。他表示,“历史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将正确的历史观寓于民族记忆的讲解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受到影响,是非常有成效的。”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郑师渠认为,把人对于历史的观念搞乱,甚至否定历史,使人的思想观念混乱,这个现实世界就麻烦了。郑师渠表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消解人们的共同信念和社会凝聚力,为害甚大,不容轻忽。廓清这一错误思潮的影响,需要做多方面工作,其中重要一点是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正确体认当下中国社会的时代性,“传输正确历史观,高校教师责无旁贷。”

郑师渠解释,所谓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借口历史认知中存在相对性,而随意歪曲历史真相和抹杀历史认知中既有的真理性的一种非理性倾向。少数人为吸引“眼球”,在“去宏大叙事”、“解构历史”、“重写近代史”等名义下,热衷于做“翻案”文章,先是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乃至改良,极力抬高清政府,进而一味抹黑我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历史,如此等等。

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纷繁复杂的信息不免给青年学生带来误导。郑师渠分析,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固然有多种原因,但其倡言者,除了极少数人别有政治企图,欲借歪曲历史否定我党执政的合法性之外,多数人就其主观因素而言,主要有两个认识上的原因。

“首先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郑师渠认为,一些人看问题,不是将之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做综合的、长时段的考察,而是以偏概全、以今况古,便难免得出有失偏颇的结论来。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党和国家的工作确实出现了一些失误,包括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等,都造成了不必要的严重损失。但是,因之便将这一时期说得一无是处、一片漆黑,加以全盘否定,却是不客观的。郑师渠表示,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失误是我党在探索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发生的偏差,事后也由它自身做出了纠正。

“其次是囿于个人情感,难以保持清醒的理性。”郑师渠表示,超越情感因素,保持客观的态度,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要求。大跃进、文革等种种失误,伤害了许多人,时光虽逝,往事并不如烟。一些曾不同程度受到伤害的人,心理阴影往往长期存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待历史问题,未能超越个人恩怨,自然会影响其知人论世的客观性。郑师渠说,“极少数人千方百计诋毁毛泽东,很大程度上正缘于此。”

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抹杀历史真相,颠覆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若任其蔓延,势必在社会上尤其是在青年中,造成是非不分的思想混乱,瓦解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与目标,从而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因此,郑师渠表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工作,要重视历史教育,“高校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要对国家、民族负责,传播正确的历史观。”

“思想引领高校行,立德树人大师谈”系列报道

胡鞍钢:中国高校教师不应是西方话语的传声筒

“思想引领高校行,立德树人大师谈”系列报道②:

“思想引领高校行,立德树人大师谈”系列报道③:

“思想引领高校行,立德树人大师谈”系列报道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