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九成的孩子都不会使用错题本(教孩子正确使用错题本的方法)

改错,无疑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是因为,错题里高度集中了个人知识体系中的漏洞。相比较在漫漫题海里游荡,这种集中于自己弱点的提升方法,无疑高效很多。

因此,错题本应运而生。

需要注意的是,错题本的出现,本意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定期复习的习惯。

但随着流传,错题本的定位有了变化。在不少家长甚至老师眼中,它变成了一种形式,实质的意义反而无人重视了。

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解完方程,验算可以帮助核实答案是否正确,是非常有用的一步。

但在一些强制要求下,解完方程后都要写出很长的“规范验算过程”,大大提升了书写量,让孩子厌烦而迷惑。

时间长了,验算就成为一种形式。

例如:

x 4=2x-1

......解题过程......

检验:把答案x=4代入到原方程,左边=4 4,右边=2×4-1,因为左边等于右边,所以x=4是原方程的解。

没错,这里有问题。

如果你真的带入验算,会发现x=4根本不是方程的解;但孩子因为要反复书写一长串的“验算形式”,早已自动忽略了验算过程,只是走流程而已。

他们根本不会真的验算。

这就是典型的: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实质过程

错题本,目前就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

对多数孩子来讲,错题本就是这么一个形式,只是用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检查。这不能只怪孩子,因为标准错题本的工作量太大。比如错题之后,需要:

1、抄写错题

2、抄写错解

3、改正题目

4、分析错误原因

5、如果不懂知识点,提取整理

这一系列步骤,很多是重复抄写工作。而且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很难自查到“错题原因”之类的因素,因此都形式化地写“粗心”、“看错”、“没认真审题”之类,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让我们回归错题本的实质。

它的原始目的,不是那个好看整洁的本子,而是帮助我们建立定期复习的习惯

而规范的错题本,由于额外负担太重,真的很少有人能作为长期习惯使用。

相反,另一种更为精简的“错题标注法”,在学霸群体中使用很广。

本质上,它的目的和错题本一致,但因为额外负担极少,容易长期坚持。至少在我的求学过程中,这个方法是一直在使用的。

具体来讲,它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错题后反思一下,如果感觉确实不太懂,做个标记(可以标个★)。

2、每周抽个时间,把本周标★问题,盖住答案过一遍,如果能独立做对(判断选择题要能说清原因,大题要推理全部过程),就把★划掉。

3、如果还是磕磕巴巴、或者压根不会,就再次标记一个★,然后耐心把问题搞懂。

4、每隔一个月,把本月还剩★的问题,重复上述过程。

5、期中期末之前,把本学期曾经标记过★的问题(不管有没有划掉),都列个计划,在考试前1-2周时间内,系统过一遍。

6、练习册可直接用红笔画★,试卷画好★后单独用文件夹整理好,用于后期的复习。

这套方法,只需要一只比较醒目的红笔,一个试卷夹。每次改完错题,只需花费1秒钟,留下一个痕迹,就完成了错题整理工作。

高效但有用,是这套方法的显著优点

虽然没有漂亮的本子,但正是因为精简,使它有了可以被长期坚持的可能。最终,你的所有练习和试卷上,都会有如下显著的标记:

听说九成的孩子都不会使用错题本(教孩子正确使用错题本的方法)(1)

比如上面这一页,虽然题目很多,但在总复习的时候,只有4题有复习价值,大大减少复习工作量。

关键是,这4题的价值级别还能进一步区分:第1题、第3题:这两题只错1次,第2次复习就直接会了,证明只是简单遗忘,难度不高;第2题:画了2个星,但最终被解决,证明这题有一定难度,曾让我2次才搞会,值得关注;第4题:这题重做3次都还没最终能独立完成,证明难度很高,是目前的薄弱点,考试之前应该花精力好好研究。

你看,虽然没有错题本,可非但能把错题识别出来,甚至连它们的重要度都能辨别,关键是不会增加任何负担,性价比远高于错题本。

小结:

1、错题本只是形式,不要只关注形式,要关注改错习惯的培养;

2、想培养长期习惯,尽量不要使用负担太重的方法;

3、推荐使用标星法,替换错题本方法;因为它负担小、却可以达到相同(甚至更好:比如重要度分级)效果。4、每周、每月养成复习习惯,以独立推理出全部过程为标准(不能只把答案看一遍,那样没用)。做出来就把★划掉,做不出来额外再加★,然后研究清楚。

5、期中期末,统一复习有★的问题,并按照★的个数评判重要度,合理分配复习精力。

以上这些习惯,值得在小学中高年级培养起来。因为在初中、高中,除了错题极少的顶级学霸,大家的错题量都极多,根本不可能再有时间,单独去整理什么错题本。

高效的改错习惯,一直都会是顶级的学习竞争力

家长们一定分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不然整天盯着错题本整不整齐、漂不漂亮,实在就是本末倒置了。

关注,转发,值得分享的教育干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