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游子吟是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感恩之声)

游子吟(游子吟是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感恩之声)(1)

一、《游子吟》原诗

作者:孟郊 (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共三句三十字,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

二、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

游子吟作者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朝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生活贫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第。

孟郊早年漂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50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 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深挚的母爱,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元和三年(808年)孟郊为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60岁时,因母亲死而辞去官职。元和九年三月,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镇守兴元,又奏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不幸染暴病去世。

三、诗意解读

1、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2、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的。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3、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尽情地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发自灵魂深处感恩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肠”(史骐生),“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

参考资料:

1、史骐生《写怀》

2、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