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自从苏轼为西湖题了这首诗,西湖更是名气在外,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虽然苏轼写过很多描述杭州美景的诗词,但是苏轼第一次到杭州赴任,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上书朝廷,提出了不同意见和建议,但并未得到采纳,苏轼“自乞补外”。也就是自愿降职离开京城,到其它地方任职。苏轼选择了杭州,这是他第一次到杭州。

这一年是1073年,十月苏轼到了杭州,任杭州通判。受太守陈襄委托,到镇江及附近一带赈济饥民。次年正月初一,出差在丹阳不能和家人团聚的苏轼,收到了妻子王闰之的家书,欣喜异常,他提笔给妻子写了一封回信《减字木兰花》,词中说“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1)

三个月未见妻子一面,收到妻子的“香笺”,苏轼一遍一遍反复读,读了成千万遍还舍不得放下,对家人的只言片语都珍藏在心。几乎是同一天,苏轼还写了一首词,就是这首《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2)

题解:

1. 行香子:词牌名,苏轼这首词用的不是行香子正体,而是变体。

2. 丹阳:在今江苏丹阳县。苏轼赈灾期间在此地居留,这首词就是在丹阳所写。

3. 述古:陈襄,字述古,北宋理学家,1042年进士及第,与郑穆、陈烈、周希孟并称“古灵四先生”。熙宁元年(1068年),陈襄任尚书刑部郎中,时缝王安石执政,并推行变法,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后任杭州知州。此时苏轼也对新法有诸多建议,但不被采纳,离京赴常州任通判。

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3)

苏轼到杭州的第二年,陈襄赴任杭州太守,成为苏轼的直接领导,他们政见相合,而且陈襄曾举荐过苏轼苏辙兄弟,对苏氏兄弟的才华极为赏识,苏轼也对陈襄的知遇之恩深表谢意。陈襄比苏轼年长二十多岁,但他们一起共事二年多,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成为忘年交。苏轼为陈襄写过三十二首词。此首《行香子》是其中之一。

注释:

1. 梅雪飘裙:宋代时太守出行有官妓作陪。白梅似雪,片片飘落在歌妓的裙裾上。  

2. 何限:多少,几何。  

3. 销魂:南朝时,梁国的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形容失魂落魄,精神沮丧的样子。

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4)

4. 故人:指苏轼自己。  

5. 望湖楼:在今西湖北侧,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修建此楼,以俯瞰西湖。  

6. 孤山寺:在杭州孤山上的寺院,又名广化寺、永福寺。 

7. 涌金门:杭州城西面有三座城门,从北至南,分别是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其中涌金门位于正中。 

8. 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了一个故事,诗人魏野曾和寇准同游寺庙,并有题诗。数年后两人故地重游,却见寇准的题诗被人用碧纱笼护,仔细呵护。而魏野的题诗上落满了灰尘。同行的官妓很识趣,赶忙用衣袖拂去尘土。魏野颇为狂傲地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此处苏轼以魏野自比,以陈襄喻寇准,表示对陈襄的尊崇。 

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5)

赏析: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梅花如雪盛开的初春,我们相约郊外赏春,似雪的梅花飘沾在姑娘们的衣裙上。

起句是苏轼触景生情。想起去年初春,苏轼病后接到太守陈襄邀约赏春,曾写过一首诗《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中云:“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陈襄当时和诗一首:“郊原绿意动游人,湖上晴波见跃鳞。间逐牙旗千骑远,暗惊梅萼万枝新”。

如今自己出差在外,又到了初春时节,回忆去年一起赏春的情景。那时候苏轼陪着太守,带着官妓,春风微寒,梅花零落,姑娘们衣袂飘飘,多么风雅的出游,如今记忆犹新。

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6)

“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春意撩人,情谊几何,处处触景生情,春色令人销魂。如今看不到故人,只听到几支旧曲。

这几句还是在回忆太守游春之事。又是一个春天到了,太守是不是又去游春了,太守是不是在忆念故人。春意阑珊,春景妩媚,没有我陪在你身边,耳畔传来曾经的音乐,故地重游,故人不在,无限伤感。所以这里的故人是苏轼自己。

这正是作者无形中转换主语,从起句我对述古的回忆,转换为述古对我的想念,苏轼的时空转换就像一束光,先照射在苏轼的头上,听他娓娓诉说,等他说完,把光束从丹阳转换到杭州陈襄的头上,再听他讲讲对故人苏轼的想念。

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7)

这种写法大胆而情真,非一般人所能驾驭。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还记得我们沿着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一带赏玩。

这是苏轼在脑海中对曾经的游春路线浮想联翩,他一厢情愿地认为,此时太守游春一定会想念自己,可见二人熟稔程度非同常人,彼此情感至深。

上片通过回忆郊外出游,以景带情,用一个镜头分别切换两处相思,写出了苏轼和陈襄之间的忘年之交,有趣且感人。

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8)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曾经一起巡游的很多地方,题诗千首之多,估计我的题诗和魏野一样,也要被官妓以红袖擦去灰尘。

作者以寇准喻陈襄,以魏野自喻,这是对陈襄的尊重和崇拜,抬高陈襄的身份调侃自己,突出陈襄的才华和能力。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想念我呢?是西湖的明月,钱塘江的垂柳,山上的白云。

苏轼所有的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看似处处写景(9)

作者在上片以“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三个地名,穿插起和陈襄出游的空间感。在下片结尾以“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呼应上片,明明是自己出差在外思念杭州,思念陈襄,偏不明说,而说成杭州的月亮、柳树和云朵在思念我,言外之意是,离家太久,陈襄太守,可不可以同意我早点回杭州,妻子王闰之来了书信,我此时想家心更切了。

苏轼曲笔写情,情感荡漾,如沐春光。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