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

网络图片 大拜年

  历史在前行,社会在发展,生命在传承中延续。社会需要历史,历史需要记忆传承,世界上任何事物总要有记忆传承。春节过年也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承前启后,去旧迎新,继往开来,这个就是春节过年至今存在的意义。保护挖掘春节过年历史文化,传承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乡土民俗民风,是我们一代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过年的习俗,是由中华老祖宗们数千年来敷衍生息,逐步流传,继承下来的一种岁首祈福,岁末庆祝等的习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104年,由司马迁提议,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开始,就将每年的新年定在正月初一。也就是正月初一过大年。

但是春节这个名称却只有百年的历史。是由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总统袁世凯颁布的;将阳历每年的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将农历的每年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中国自古以来有句俗话;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尽管各地春节过年习俗不同,但是,大体上是大同小异的。今将我们小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汾阳一带,老汾州府一带)春节过年习俗来一个点滴回忆。

过年,是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文化。汾阳人过年,追求体面、喜欢排场,内涵丰富、形式独特,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他们都会在饮食、穿戴、礼仪等方面精心讲究、细心运作。

汾阳人过年,既有其它地域人群所共同沿袭的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许多风俗习惯,也有缘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特别是受州府文化影响)而多年逐步形成的独一无二的乡土特色。

它其实体现的是一种饮食文化、宗教文化、伦理文化,甚至体现了一种政治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文明的程度。

它包括上层的和民间的物质取向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应该与汾阳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有关。

尤其是明朝庆成王和永和王,设王府于汾阳,更是把皇家的衣着、饮食、礼仪等讲究以至饮食品种、制作方法带到汾阳,所以直接影响到汾阳民间,继而影响到汾阳人过年的习俗。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2)

网络图片 腊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隆重盛大的一个节日,而在我们演武古镇当地还是最显热闹,红火,最富有特色,历时最长的一个节日,断断续续一直到来年二月二龙抬头吃过煎饼才算过完年,有当地俗话为证: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那时候我们当地对于春节过年有句俗话;“富盼过年,穷怕过年。”如何说起;从我们那里春节过年的一些民俗风情中就能看出端倪。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到正月二十五老填仓节为止,其中以除夕夜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举行以祭祀神佛、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形成了以祭灶、除尘、贴年画、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我们当地叫熬年)、送压岁钱、祭神、祭祖、拜年、闹元宵等等许多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中国地大物博,各民族众多。而中国有句俗话;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因此,各地的春节习俗也是不尽相同的。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3)

网络图片 “咬炒”

其实,我们那里的春节习俗从腊月初一就开始了。

腊月初一“咬炒”,“咬炒”就是晌月(我们那里管农历11月为晌月)二十九或者三十日,将黄豆或者玉米在沙鏊里炒出来,预备在腊月初一“咬炒”。人们为了好吃,在早一天就将黄豆泡发起来,在房屋外边冻上一夜,再用沙鏊炒出来,又香又脆非常好吃。将今年的新玉米粒晒干,也是在沙鏊上急火炒出来(那时候我们当地农村还没有爆炒花机器),就是香喷喷的爆玉米花了。关于“咬炒”我们那里有几层意思;一种“咬炒”,指的就是咬贫,咬穷,将一年来的贫,穷通通咬烂,吃到肚子里,期盼来年运气转来,富贵临门。二一个“咬炒”指的是;咬去疾病,灾难,将一年来的疾病,灾难也是通通咬烂,吃到肚子里,也是期盼来年时来运转,通通顺顺。而且,一直要咬到初七,谓之“咬七不咬八”,咬去贫穷,咬去疾病,咬去灾难。

前两个“咬炒”是人们普遍的期盼,美好的愿望。

而再一个“咬炒”就是有点相反的了。它指的是穷人们一年里最不好过的日子的开始;因为“年关”快到了,以前人们普遍日子不富裕,差不多穷人们都要借钱借债过日月,特别是还要借高利贷。那时候,一到腊月,也就是吃了炒花以后,债主就开始要债了,因此,穷人们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谓之年关到了。

那时候,我们当地还有一个风俗谚语;“得病的炒花,加病的粥(指腊八粥),要命的粞瓜(指腊月二十三供奉灶马老爷的供品),救命的角儿(我们当地指饺子,这里是指过年的饺子)。”

这个也有几层意思;主要就是以前一到腊月年关将近,债主也就是富人有钱人,就开始向穷人们要债了,因此,穷人们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也就是得病的“炒花”:到了吃腊八粥的日子,有钱人就加快了要债的步伐,因此就成了穷人们加病的“粥”了;一到了腊月二十三,离过年剩下七八天了,有钱人就更加加紧变本加厉的要债了,因此就更加成了穷人要命的“粞瓜”了;但好像是约定俗成,或者还是潜规则什么的,反正是一到腊月三十吃过“翻身火烧”以后,吃过年的饺子开始以前,不管欠多少钱,有什么原因,都不能再要债了。

这可能是历来人性化的一个规则吧!不管怎么样,你总得让穷人们也过一个平安年吧!谁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况且,还都是乡里乡亲,明年再说。所以,盼到吃角儿的时候,就可以松一口气了,今年的年关就可以过了。因此这就是“救命的角儿”。

你看吧!多么形象贴切的比喻,真正是耐人寻味,回味无穷。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4)

网络图片 腊八粥

而这个风俗谚语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针对患疾病的人,特别是患疾病的穷人的一种说法;因为一到腊月“咬炒”时候,一般正是三九,四九的时候,是一年里气候最冷的时候,俗话说;“三九四九,冻死黑狗。”人们普遍感冒患病得比较多,因此是得病的“炒花”;到了吃腊八粥的时候,天气更冷了。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蛤蟆。”气温更加下降,有病的人如果不注意,贪好吃,吃多了腊八粥,消化不掉,就会加重病情,因此,就成了加病的“粥”;到了腊月二十三,供奉灶马老爷粞瓜的时候,更是到了快过年了,人们更加忙上了。打扫卫生,预备过年的东西,还要给孩子们做新衣服,大部分人们是忙得头昏脑胀,有的甚至是精疲力尽。因此,对于有疾病的人来说,就是到了更加要命的时候;再一个粞瓜是甜的,对于有疾病的人来说,是不可以吃的,如果不注意,就怕对身体不好,因此,就是要命的“粞瓜”;不过,熬到过年吃角儿(也就是饺子)的时候,也就又算熬出头了。要债的也不来了,心情也比较好了。过年了,该准备的都已经准备下来。

只要是一到过年,基本上也就离春天不远了(有时候腊月就立春),阳气上升,地气也开了,春暖花开的日子也快到了,对于患病的人来说,阳气上升,对于疾病是非常好的事情,因此就成了“救命的角儿”了。总之,不管什么风情民俗,大多是人们盼望美好,期盼幸福的体现。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5)

网络图片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马老爷上了天

 那时候虽然从腊月初一就进了年关,有了年味,但是,年味是逐步显现的,我们古镇每年六个大庙会,而且,农历每个月的二,六,九日是赶大集的日子。你看吧,从腊月初一“咬炒”开始,初二就是赶大集,下来,腊月里还有八个大集,以后的大集就是一个比一个红火,热闹,直到腊月二十二日赶过大集,就是腊月二十三,通常人们说的“小年”,也就是灶马老爷上天的日子了。从这天以后,飘荡在古镇四周,老街道上,各个农家小院的年味更浓了,人们也更忙碌开了。  从腊月二十二日集,到腊月二十三古镇上到处都有卖粞瓜的,人们不管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购买一些,供奉灶马爷爷,也就是“祭灶”,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鞭炮齐鸣,打发灶君老爷上天。  

而且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民谣;“腊月二十三,打发灶马老爷上了天,贡献的粞瓜园又甜,请对玉皇大帝进好言。”

这个习俗也是有几层含义。一个含义是,人们期盼灶马爷爷上天言好事,道吉祥,所以供奉粞瓜,因为粞瓜是甜的,让灶马爷爷吃上一些甜(是否神仙也有吃人嘴短的说法,不得而知),到了玉皇大帝那里说好话,报平安,期盼来年通通顺顺。

另外,还有一个含义,说的是有一些作恶的人,或者是做过一些不人道的事情的人,怕自己做的事情被灶马爷爷上天汇报给玉皇大帝,所以也是供奉粞瓜,因为粞瓜不仅是甜的,还是粘的,粘住灶马爷爷的嘴巴,就不会让玉皇大帝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了,而且还振振有词;“今年腊月二十三,打发灶马老爷去上天,没有什么好贡献,吃个粞瓜把嘴粘”。不过不管如何,好多民谣都是反映了人民大众仰恶向上,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平安通顺的美好愿望。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6)

网络图片 二十四擦抹打扫干干净

  那时候,物质虽然不丰富,但富有富的过法,穷有穷的活法,那就是我们当地人们经常说的“穷讲究”。你看吧!一过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人们打扫厅堂,清洁卫生,割肉,置酒,买菜,添衣。我们当地的一首民谣说得非常贴切;“腊月二十三,打发灶马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擦抹打扫干干净;二十五买下白菜胡萝卜;二十六集上割回猪羊肉:二十七笊了豆芽洗了足;二十八黑的白的(指馒头,油糕)蒸下两卜落;二十九提上壶壶打下酒(也有人说,割下对子写下字);三十门神对子贴到街门;初一打扮起来拜节”。  

民谣说得非常形象贴切。  说的是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过年剩下七八天了,人们一天比一天忙碌上了,打扫厅堂,拆洗被褥,置办年货,加工制作过年的食品,经商做买卖的还要收账,再一个二十三祭灶,打发灶君老爷上天以后,除夕夜才能迎接回来,这一段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记叙(我们当地土语,指百无禁忌)每天都是好日子,因此,娶媳妇,嫁闺女的格外多,人们谓之于;“赶乱岁”,岁末年终,人们趁着至过年的闲暇这几天,对于平时难得有时间精力操办婚事的人来说,搭一个过年的顺风车,就着给孩子们办了婚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人们都是忙的头昏脑胀,甚至有的是焦头烂额了。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7)

网络图片 富丽堂皇色彩明亮的年画

   窗花贴好以后贴年画。年画,其构图丰富,色调艳丽,充满独有的精致与秀美。知名的桃花坞年画是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一幅画要套四五次甚至十几次色,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看着那些纯手工的精细制作,深谙了年画或者说是民间木刻艺术的精妙绝伦。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8)

富丽堂皇色彩明亮的年画

一张张年画如一缕缕春风,使平淡的日子一下子变成了色彩斑斓的样子,也给辛苦奔波一年的人们带来无限希冀。很少有人计较年画的内容细节,在意的是它带来的新气象、新色彩,夸张也好,渲染也罢,反正使每家每户都热气腾腾,喜气洋洋。因为有了年画,即便春节过去很长时间,喜庆的气氛和快乐的心情仍会长久延续。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9)

网络图片 年画中的仕女画

那时候人们大多数不富裕,但花上几毛钱买上几张富丽堂皇的年画一贴,家里顿时亮堂起来了。题材方面,那时候的年画迷信成分基本上被剔除了,以新人物、新社会风貌为内容的年画涌现出来,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内容上喜庆、欢快,色彩对比强烈、鲜艳夺目;格调上则充满浪漫主义及理想主义色彩;题材上繁复纷杂,如富于喜庆色彩的风俗、生活、传统戏曲、小说人物、故事、仕女、婴儿、山水、花鸟、新闻轶事、吉祥图案等。比之其他绘画种类,年画更重视装饰性与娱乐性,并根据其地区的环境特色,又发展出门画、历画、中堂、四扇屏、窗顶、窗旁、炕围、福字灯等样式。

年画在艺术手法上常用谐音寓意形式,如松、鹤、桃、灵芝象征长寿,莲花和鱼寓意连年有余等。在表现历史故事及戏曲题材的年画中,又有单幅画、组画连环画(或称屏画)等样式。年画还强调人物形象俊美、标题吉利,以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年画在创作上则密切适应群众需要,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0)

网络图片 年画中的四扇屏 特别是那些色彩明亮人物俊美的四扇屏年画更是令人喜爱。

年画贴好以后女人们开始刮胡萝卜,剁羊肉,制作初一过年吃的饺子馅,年三十中午吃得“翻身火烧”馅。我们那里过年大部分是羊肉胡萝卜馅饺子,也有部分是猪肉胡萝卜馅或者猪肉白菜馅的。上午,男人们孩子们贴对联,花红纸,(花红纸,我们当地的一种叫法,有的地方叫门吊,门挂),花红纸与对联配套贴挂,花花绿绿,内容一般是四个字,国泰民安,岁岁平安,连年有余,富贵满堂等期盼吉祥,富贵,平安,幸福的字样。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1)

网络图片 过年的传说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2)

网络图片 旧时春节贴对联

下来还要贴各个神仙牌位,院落上首正中间供桌是供奉玉皇大帝,院落门上是门神,门洞有个堂堂是土地神位,灶台上是灶马老爷神位,堂屋里还有观世音菩萨,财神神位等,而且,还有供奉黄大仙,狐大仙等的牌位。  各个时期的对联,也能够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特点,那个时期的对联大多是期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祥和,喜庆吉祥的对联,以及辞旧迎新,移风易俗等对联。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3)

网络图片 贴门神

  贴完了对联等,下来还有还有祖宗牌位,有的大家族还要挂出来家族神轴(我们当地叫神子,指祖宗神位)。大家族的神位是用巨幅彩绢精制而成,有的还是清朝服饰,顶戴花翎,庄重肃穆。有的是瓜壳小帽,大长辫子。年三十由家族族长挂到墙壁上,初一的那天让同族晚辈瞻仰供奉(原来我们古镇有两三个家族祠堂,可惜,由于天灾人祸等等原因都毁于一旦,至今是荡然无存了)。

  那时候过年各种物质是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的。尽管物质贫乏,但各方面还是很讲究,要说是就是“穷讲究”。大门,房屋都要贴上春联,插上柏叶,而且,牲口圈,猪羊圈,鸡窝,都有小红纸写的红单联,什么“膘肥体壮”,“六畜兴旺”,“猪羊满圈”,“鸡鸭成群”。连马车上也是贴的“出入平安”,“一日千里”等。就连家里的衣柜上,面缸上都要贴上红纸条。什么“衣裳满柜”,“米面如山”,“财源滚滚”等等。而且,放炭的炭仓上还要贴上“炭积如山”等。总之,都是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等美好愿望。

  贴完所有对联,也就到中午了,年三十,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要吃“翻身火烧”。也有的早上吃,一般是中午吃。我们那里“翻身火烧”大部分是羊肉胡萝卜的,选择羊肉的心窝部位,和胡萝卜(我们当地产的黄胡萝卜,特别是三泉镇聂生村产的黄胡萝卜)剁得细细的,用羊尾巴油焙出来,你看吧!一到那个时候,家家户户老远就能闻到香喷喷的羊肉火烧味道。那个羊肉火烧,真是一咬一口油,真是香喷喷的好吃极了。而且,寓意深远,“翻身火烧”,顾名思义,表达人们期盼来年富贵敲门,锦上添花,生活更上一层楼。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4)

网络图片 守岁(我们当地叫熬年)

年三十下午,一般男人们再将水缸挑满水,帮助女人们整理一下过年的东西,就可以出去逛一逛了。那时候,也没有电视什么的。无非是左邻右舍邻居家里走一走,唠唠家常,或者是人们聚在一起玩耍赌博,那时候我们那里麻将还没有怎么玩开,基本上就是玩丢骰子(色子),纸牌,压宝,推牌九,掂钱,(前面已有介绍)丢神神锅什么的,大都是小打小闹,主要是那时候人们普遍不富裕,谁口袋里也没有几个小钱,输赢也就是几块钱,顶多特殊的输赢几十块钱。而且,大多数傍晚还要回来帮助女人们包初一吃的饺子,另外还要接神。女人们年三十下午还是不得闲,整理准备过年供奉用品,包初一早晨吃的饺子。那时候人们为了喜庆,吉利都要在饺子里包上铜钱,或者钢镚(硬币)期盼吃出铜钱硬币的人,来年财源滚滚,万事如意。

包完饺子还要整理准备一家大小过年穿的衣服,那时候人们衣服都是自己制作,或者缝纫铺里加工,做出来以后,还要自己钉纽扣,那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那里还没有通上电,你看吧!昏暗的煤油灯下,往往是女人们一针一线钉纽扣的身影。  

年三十,孩子们期盼已久的春节就要到了,孩子们都是兴高采烈,有的已经将过年的新衣服都穿上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打闹玩耍,不亦乐乎。最开心的是放鞭炮,那时候放鞭炮那里有像现在这么放鞭炮,一放一大盘,孩子们顶多买上一把,一把一百个,好像是一毛钱到两毛钱吧,就那个还是不能一下子都放了,而是拆开,一个一个放,而且,如果有不响的,还要掰开了,点那个火药放。  到了晚上,接神,给孩子们压岁钱,吃年夜饭,守岁。这个也是那时候春节过年的重要议程。  接神的时候,在各个神仙牌位的前面点灯,然后,燃放鞭炮,迎接腊月二十三上天述职汇报人间状况的神仙们回到人间。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5)

网络图片 女人们年三十下午还是不得闲,整理准备过年供奉用品,包初一早晨吃的饺子。

  守岁, 熬年,那个真正是熬。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现在繁华,富裕,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而且连电还没有,冬天天黑得又早,如果守岁一晚上,十来个小时,昏暗的煤油灯下,现在的人是体会不到那时候人们的煎熬的。对于守岁有的地方传说是;老人们守岁可以益寿延年,孩子们守岁可以为长辈延年增寿。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电视收音机的,别的娱乐活动也没有;守岁的时候,煤油灯下,全家大小坐在一起,聊一聊家常话,聊一聊全家一年来的生活以及各方面的情况,谈一谈明年的新打算,这样,全家上下齐努力奋斗,还可以促进家庭和睦。总之,不管怎样,守岁,也是表达了人们期盼幸福,安宁,祥和的一种愿望。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6)

网络图片 孩子们的压岁钱

那时候的压岁钱大部分是一两毛钱,但是,就是一两毛钱,孩子们也是非常高兴,其实,压岁钱并不是说钱多就好,它主要是象征意义,得到压岁钱,象征孩子们又增加了一岁了,也是人们对于孩子们来年平平安安的期盼。

有的压岁钱是大人们在孩子们拜年的时候当面给与,有的是在孩子们睡觉以后,悄悄的压在孩子们的枕头底下。顾名思义是压岁钱,也是压岁钱。

据说最早的压岁钱记载,出现于汉代,传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祟”与“岁”谐音。因此,压住“岁”,就压住邪“祟”。其实,汉代那个时候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者叫大压胜钱,那个钱,不是市面上流通能买卖东西的货币,而是为了佩戴玩耍专门制作成货币形式的一种辟邪品,比一般铜钱都大。大部分正面铸有各种吉祥语;“年年太平”,“岁岁平安”,“去邪除凶”,“千秋万岁”等,背面是灵符,龙凤,龟蛇,双剑,北斗七星什么。总之,不管怎么,压岁钱也是千百年来人们表达了对于平安,吉祥,喜庆的一种期盼和愿望。  那时候,我们当地人们有句民谣;“有钱没钱,欢欢喜喜过年”。那时候,尽管人们不富裕,但是,不管丰盛也罢,不管简朴也罢,对于过年,人们还是普遍重视的。因此,对于春节过年人们大都是尽力而为,隆重简朴。那时候,守岁也叫熬年,顾名思义,熬年,熬岁月,何尝不是熬人生岁月的写照。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7)

网络图片 过年放鞭炮

到了初一,人们鸡鸣即起,首先燃放鞭炮,谓之;“开门炮”,鞭炮,也叫炮竹,炮仗,辞旧迎新,驱除邪祟。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8)

网络图片 过年放鞭炮

到了初一,人们鸡鸣即起,首先燃放鞭炮,谓之;“开门炮”,鞭炮,也叫炮竹,炮仗,辞旧迎新,驱除邪祟。古老的时候叫“开门爆竹”,传说,那个时候一到过年,有个叫“年”的怪兽就出来扰乱民间,侵害人们,但是,“年”有个弱点,害怕较大的声音,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火药爆竹这一类,人们想出办法,在“年”怪兽来的时候,点燃竹子,于是,竹竿爆裂开来,发出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吓得“年”不知所措,落荒而逃。

后来,慢慢的有了鞭炮,鞭炮的“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声音代替了燃爆竹子的声音。同时也起到了驱赶“年”怪兽的目的。  放完鞭炮以后,敬神,供奉玉皇大帝(我们当地叫天地爷爷),观世音菩萨(我们当地叫观音爷爷),财神爷爷,灶马爷爷,门神,土地以及各路神仙。再还有供奉黄大仙,狐大仙的牌位。点灯上香,供奉花馒,各类果品,烧金元宝,黄表纸等,期盼今年通通顺顺,财源滚滚,万事如意。保佑一家大小平平安安,健康快乐。而且还讲究春节过年一天神仙牌位前的香火不能断,差不多的时候就得接香,点灯。  其次,供奉祖宗牌位,也是点灯上香,供奉各类果品,花馒,烧酒,饺子等。而有的大家族,更是隆重,挂出祖宗神轴(我们当地叫神子)让全家族老小供奉瞻仰祭奠,期盼祖先保佑全家平平安安,一顺百顺。  供奉以后,就开始拜年了,依次,家族长辈,亲戚,邻里。孩子们也可以得到红包,喜钱。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19)

网络图片 年夜饭

那时候一到过年,当地社首,就要组织闹红火,什么大头娃娃,跑旱船,赛推车,高跷,舞狮子,八音会等等,锣鼓喧天,挨家挨户拜年祈福。每到一家,户主捧出香烟茶水招待闹红火的人们,吹吹打打,热闹一番,户主再付给闹红火的人们一些钱物。那时候一家就是给个十头八块元,或者给上一条香烟。  那时候,春节期间,村庄里还要制作高大的柏叶牌楼,装扮的花花绿绿,煞是好看。象征着松柏常青,喜庆吉祥。还要制作两个高高的大秋千,供人们春节过年期间玩耍。而且,秋千也是寓意深远,谓之于登高望远。因为玩秋千要站在秋千踏板上用力蹬才能荡起来,用力越大,荡的越高,也就看的越远。  一过初一,新娶的媳妇们就开始走亲戚拜年了,初二拜岳父母,初三,初四依次七大姑八大姨,各个亲戚都要拜到,有的新郎新娘一直到了初七八还闲不下来。每天是鸡鸭鱼肉,吃的新郎新娘都发起愁来了。  初三,我们当地谓之于“鬼节”,“鬼节”一般不出门,家家包饺子,供奉祭奠祖先给他们过节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

初四,是供奉财神的日子,专门供奉各路财神,期盼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锦上添花。这一天也是拜姑姑的日子。初五, 我们当地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初一至初五各家各户都不能打扫卫生,一直到了初五早上,家家户户才开始过年以后的第一次大扫除。初五我们当地谓之“破五”,也是我们当地称之为“送穷日”,于是家家户户将过年几天来的垃圾通通打扫干净,放在一个簸箕里,端到屋外,谓之“送穷”也叫“送穷神”。正月初六,我们当地称之为“开市日”也就是春节过年期间关门休息了的大大小小店铺门市,在初六这一天,重新开张;谓之;“六六大顺”,这一天也是吃“开市饺子”。正月初七,是“人日”,也就是人类的生日,从这一天开始,就可以吃家常便饭,过平常的日子了。正月初八,我们当地称之为“七时爷爷”(七时爷爷,我们当地土语。指七星爷爷,也就是北斗七星。当地土语星星叫时秀,所以七星爷爷叫做七时爷爷)生日,家家户户设坛点灯,供奉北斗七星,主要是供奉饺子,而且,还有歌曰;“七时爷爷吃饺子,吃了饺子保小子”(指保佑孩子),以此期盼各路星宿保佑孩子们健康平安。这一天还要吃“祭星火烧”,祭拜诸位星君,避除不祥。这一天有的人家还会搞一些“放生”活动,将自己家里的鱼,鸟类,或者购买一些小动物放归大自然,也是一种祈福保平安增寿愿望。正月初九日我们当地是“天地爷爷”生日,也就是玉皇大帝诞生之日,这一天专门隆重供奉玉皇大帝。 初十是“石头”生日,所有石头用具,石磨,石碾子,石碌墩等石头制作的用具禁忌动用,甚至有的还烧香点灯祭拜。正月十三当地称之为“小人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不能使用针线,怕得罪小人,被小人盯上,而且还有谚曰;“初三十三二十三,就怕小人瞎隔翻”。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20)

网络图片 正月十五闹元宵

  到了正月十五,又是一个过节的高潮了。吃元宵,闹花灯,闹社火,放烟花,踩高跷,荡秋千,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走亲访友,游玩踏春,当地称之为“十五十六游百避”,意思是十五十六这两天游玩“百无记叙”(当地土语指百无禁忌),什么也不用讲究。还有一说;十五、十六这两天郊游踏春,外出游玩可以避祛百病,保佑一年里平安健康。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21)

网络图片 “十五十六游百避”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22)

网络图片 正月二十是当地“小填仓”节

  正月二十是当地“小填仓”节,二十五是“老填仓”节。这两个节日基本上是一样,只是“老填仓”节比“小填仓”节要隆重一些。我们当地有句俗话;“十里习俗不一般”,我国地大物博,而且也有句俗话;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添仓节也是各地习俗不一样。虽然有几个版本,不过也是大同小异。其中,有纪念为民舍命的仓官说;有女娲炼石补天说;谓之“天穿节”。

我们当地填仓这个节日,也是非常讲究。这一天,人们早早起来,各家各户首先添满水缸。其次,有的还要到野外,捡拾柴火,寓意添薪添仓,期盼丰收年年有余。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23)

网络图 人们用软糕面捏成鸡,鱼,狗,驼炭毛驴,偷油老鼠,仓官老爷,及包袱,口袋,元宝,还有许多灯瓜瓜。

这一天当地人们用软糕面捏成鸡,鱼,狗,驼炭毛驴,偷油老鼠,仓官老爷,以及包袱,口袋,元宝,还有许多灯瓜瓜,将捏好的灯瓜瓜摆到捏好的鸡,鱼,狗,毛驴,老鼠,仓官老爷以及包袱,口袋,元宝等上面,里面置上线捻子,倒上麻油,到了晚上通通都要点着。各种动物等都有各自的摆放地方,仓官老爷摆在天窗上,狗摆在大门口,鸡放在鸡窝上,鱼漂在水缸里的水面上,毛驴放在牲口圈,老鼠摆在炕上,包袱摆在衣柜上,口袋摆在面缸上,元宝放在钱柜上,到了晚上,所有的灯瓜瓜都点上,明明晃晃,星星点点,非常好看。而且各个灯瓜瓜寓意深远,不过,大都是纪念仓神,表达了人们期盼仓神保佑家家户户招财进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富贵有余。  

你看吧!一到晚上,孩子们每人手里都把着几炷香,三五成群在大街上跑来跑去,口里反反复复,念念有词;“添! 添! 添仓来!金子钱元宝添到恩行(恩行方言指我家行方言念huo或)来,麦子豆豆添到囤囤来,好面(白面)豆面添到瓮瓮来,钱银子添到柜柜来。”也是表达了孩子们期盼家里招财进宝,年年有余的一种祈福心情。  这一天,有的人家还要用灯瓜瓜,预察这一年的雨水;具体是用糕面捏上十二个灯瓜瓜,各个按月作上记号,摆到蒸笼里,到了约定时间,揭开蒸笼开那个灯瓜瓜里的蒸汽水多,就是代表那个月里雨水多,再根据情况安排今年的农作物种植计划。  老填仓这一天,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娘家给娘家人祈福添财,表达期盼娘家人这一年里招财进宝,富贵有余。中午吃油炸糕,寓意今年步步登高,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一般说来,一过老填仓,年就算过完了,当地也曾有句谚语;“一过老填仓,从头受栖惶”。说明了一年的春种秋收又要开始了。

春节全国各地人们不同的习俗(过年从当地的春节习俗说起)(24)

网络图片 二月二龙抬头

 不过,也有的说,过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年才能算过完,二月初一我们当地风俗是吃对月饺子,回味这一个月里的过年快乐生活。 而二月二又是一个节日,当地谓之;“二月二龙抬头”。是农事节,春耕节,敬龙祈雨,辟邪消灾。也是男性剃头的日子,你看吧!这一天大街小巷的理发铺大部分是人满为患,大人小孩都赶的这一天剃头理发,谓之剃龙头,预示今年一年里有个好的开端。中午一般都是吃煎饼,煎饼象征龙麟,寓意也是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总之,二月二后地气开,阳气上升,气温回暖,雨水慢慢增多,新的一年里各种春耕生产,农事活动也开始了。因此说来,那时候(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期)我们当地的年味,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以后才能够算过完年。而我们当地还有一句俗话;“好过的时节(指各种节日),难过的日月”。意思是节日再怎么样一年之中也是有数的几天,打迁一下也就过去了,下来以后的漫长岁月才是需要认真计划对付的。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相当贫乏,人们普遍不富裕,过年的各种商品,是不能与现在同日而语的。但是那时候却是讲究颇多,复杂纷繁,热闹排场。回忆起来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耐人寻味。不过各种风俗习惯,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美好愿望,以及祈福期盼。纵观春节过年的各种习俗,主要就是体现了中国数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过年文化,饮食的文化。从腊月初一“咬炒”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吃煎饼过完年,大部分民俗,都是以吃为主,充分体现了中华数千年来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多彩的春节过年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