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申不害和卫鞅什么关系 是嬴渠梁成就了卫鞅

大秦帝国申不害和卫鞅什么关系 是嬴渠梁成就了卫鞅(1)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从国君到庶民,每一位老秦人都耳熟能详的誓言。面对困境、绝境,每一位老秦人更是用不畏生死的行动践行着这句誓言。

《大秦帝国》是孙皓晖先生历经16年完成的11卷500余万字的历史小说。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全景式还原秦统一天下的全过程。

读《大秦帝国》,让人内心无比激动,无比震撼。为秦孝公嬴渠梁与卫鞅的相遇激动,为新法的一步步实施激动,为秦国的崛起震撼……

良禽择木而栖

卫鞅也是在不停地寻找着自己施展抱负的栖身之地。

那时候的魏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一方诸侯。有才华有能力的士人,都想去一个有一定根基的国家施展自己的平生所学,卫鞅也不例外。

起初,卫鞅只是魏国丞相公孙痤府上的一名中庶子。在公孙痤手下一待就是五年,在这五年里,卫鞅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公孙痤临终前,再次向魏王举荐卫鞅当魏国丞相。同时,提醒魏王:“我王不用此人,就必得杀了此人。为魏国长远大计,不能让他到别国。

由此,可以看出,卫鞅的学识深得公孙痤认可。如果魏王听取丞相公孙痤的意见,统一六国的肯定就会是魏国了。

无奈,魏王昏庸,魏国逐渐走上下坡路,卫鞅如是说:“一则,魏王好大喜功,不务国本,对魏国衰退并无洞察,对治国之才不会渴求,二则,魏国官场腐败过甚,大争正气消弭,逢迎邪气上涨。魏王浸淫于奢靡,何有心思超拔起用一个小小中庶子?三则,上将军庞涓已经成为魏王肱股,其战功使魏国朝野迷醉。”

所以魏国不会是卫鞅的最终归宿。

随后,秦国的求贤令颁布,卫鞅赞叹:“有胸襟!”如是说:“其一,开旷古先例,痛说国耻,历数先祖之无能;千古之下,国君几人能为?几人敢为?其二,求强秦奇策,不求平治之术,足见此公志在天下霸业也。身处穷弱国到列国卑视,却能鲲鹏远望,生发吞吐八荒之志。古今往来,几人能及?其三,此公胸襟开阔,敢与功臣共享天下。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君王之不敢言,唯此公敢言也。有此三者,堪称真心求贤,宏图强国!

所以卫鞅决议赴秦。

秦国是战国时期七国里最弱小的国家,但一纸特异的求贤令将卫鞅吸引到了秦国。

卫鞅看到了秦孝公嬴渠梁的富国强兵的决心。与其说求贤令吸引了卫鞅,不如说是秦孝公嬴渠梁吸引了卫鞅。

良禽择木而栖,卫鞅感觉到了秦孝公的呼唤。

大秦帝国申不害和卫鞅什么关系 是嬴渠梁成就了卫鞅(2)

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卫鞅来到了秦国,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关系,急于面见秦孝公嬴渠梁,而是按照秦君选才的要求,脚踏实地的对秦国各地进行了三个月走访探寻。因此,他对秦国有了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此时,卫鞅还没有真正的决定留在秦国。用景监的话说就是“君泽臣以才,臣择君以明”。所以才有了卫鞅对秦孝公嬴渠梁的“两说三道”和“三说秦孝公”。

一说王道治国,二说儒家仁政治国和道家无为治国。这些都被秦君认为是亡国之道。

当卫鞅知道这些都不被秦孝公嬴渠梁认可之时,所以三说秦孝公,卫鞅提出了变法强国。

卫鞅由国力说起,指出秦国的弊端:“地小民少,田业凋敝;国库空虚,无积年之粮;民治松散,国府控缰乏力;内政法令,因循旧制;举国之兵不到十万,尚是残破老旧之师。

以此,卫鞅成功地引起秦孝公嬴渠梁的兴趣。

接着,卫鞅又指出:“魏国乃甲兵财货之强,齐国乃明君吏治之强,楚国乃地广人众之强。三种强国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

顺理成章,卫鞅又提出此中根源:“其一,变法不深彻。只涉表层,不及根本。其二,法令不稳定。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

卫鞅鞭辟入里的分析,震撼了秦孝公嬴渠梁。最后,卫鞅提出了自己的《治秦九论》。

秦孝公嬴渠梁评价:“《治秦九论》,字字千钧!

至此,两人开始了三天两夜,不眠不休,不饮不食地畅谈。惺惺相惜,相见恨晚!

其实,卫鞅是一个很会推销自己的人。初到秦国,他并没有急于推销自己。

其一,他没有来过秦国,对秦国的真实国情不甚了解。其二,他不清楚秦孝公嬴渠梁真实的治国想法。一纸求贤令不足以让卫鞅破釜沉舟。

所以才有了三个月的徒步探访秦国和“两言三道”的试探。

细细想来,一个人再有才华,也需要脚踏实地和知己知彼,这样成功的概率才会更大。

大秦帝国申不害和卫鞅什么关系 是嬴渠梁成就了卫鞅(3)

秦孝公嬴渠梁:“终我之身,绝不负君!”卫鞅:“粉身碎骨,绝不负秦!”

就像两句承诺,秦孝公嬴渠梁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卫鞅也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变法之前,卫鞅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其一,使一批竭诚拥戴变法之士,居于枢要职位。其二,国法不避权贵。其三,国君对变法大臣须信赖不疑,不受挑拨,不受离间。

所以就有了上面的承诺。

在将来未知的困难面前,秦孝公说:“朝野臣民之任何风浪,嬴渠梁一身承当,一力周旋,左庶长放手变法。你我各守一方,生死相扶。

卫鞅:“变法强秦,生死相扶!

所以,面对郿县老世族顶风仇杀事件时,卫鞅依法斩首七百余人,秦孝公支持。

所以,面对郿县令赵亢等人分田不利时,卫鞅依法斩首十三人,秦孝公支持。

所以,面对太子因粮赋脏污滥杀无辜时,卫鞅依法处置太子及两位太子傅。赢虔劓刑,罢官削爵。公孙贾黥刑,流陇西山地。秦孝公支持。

秦孝公巡查回来后,更是将十四岁的赢驷废去太子爵位,让其以游学士子身份,在秦国山野游历谋生。

赢驷痛恨卫鞅,但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对新法在庶民中间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奠定了后期,赢驷继位后对新法的支持。

接着,秦孝公为了巩固卫鞅的地位,又把荧玉公主嫁给了卫鞅。又封卫鞅为大良造,封商於之地给卫鞅。此时的卫鞅,集军政大权于一手,这是何等的信任?

面对秦孝公无条件的信任,卫鞅也没有让秦孝公失望。

他徙木立信,对国家信誉让老百姓深信不疑。一次次的雷霆手段,让国人对新法更是无比信任,深入人心。

随着一道道法令的颁行,秦国富有了,军队强大了,河西失地收复了。秦国的百年耻辱一朝得洗。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二十余年的辛勤付出,秦孝公盛年病逝,对卫鞅打击很大。

在最后的日子里,秦孝公秘密地为卫鞅谋划好了一切,但卫鞅并没有接受秦孝公的好意。

此时,卫鞅也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但他并没有选择离开秦国。

因为卫鞅明白新任国君赢驷的想法,自己的死对秦国有益,他义无反顾。如书中说:“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大秦帝国申不害和卫鞅什么关系 是嬴渠梁成就了卫鞅(4)

写在最后

是秦孝公嬴渠梁成就了卫鞅,还是卫鞅成就了秦孝公嬴渠梁?如甘龙之言:“秦公天生就是一个罕见的明君,卫鞅天生就是一个罕见的强臣。

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他们两个在一起达到了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效果。谁离开了谁,都将大打折扣。

非要说谁成就了谁,也许是秦国这片土地成就了他们共同的理想与抱负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