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1)

12月11日晚,北京电视台纪实科教频道《民法典通解通读》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特别节目——“弘扬宪法精神 践行法治力量”开播。本期节目邀请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一庭庭长宋毅,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权共同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公正司法”。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2)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3)

接下来,网事君带您回顾本期精彩内容

一、解读“公正司法”

主持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一部分单独进行阐述,并强调“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是公正司法的主要践行者,坚守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宋庭长,您如何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公正司法”?

宋毅: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依法治国和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正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构,通过司法活动,保障宪法规定的权利得到实现,宪法规定的义务得到遵守和履行,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予以制裁和惩罚,对于因违法犯罪行为而受到损害的权利进行保护和救济,通过公正司法,“惩恶扬善”“治病救人”,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4)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5)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6)

吴先生是某视频平台的VIP用户,具有热剧抢先看的特权。然而当某热播剧上线后,该平台推出了付费超前点播服务。会员也不能免费观看这部剧,需要支付每集3元的点播费。吴先生认为不合理,就翻出会员协议,发现平台单方修改了会员协议。于是,吴先生向法院起诉。法院审理后,认定平台更改的条款排除了吴先生的权利,因此认定超前点播的条款对吴先生无效。但是,法院并未否定该视频平台的超前点播模式。

主持人:

刘教授,您如何看待这起案件,您又如何理解“公正司法”呢?

刘权:这个案件判得非常好。公正司法就是既要保护原告的合法权利,又要保护被告合法权益。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法院在判决的时候应当充分考量多方权益,作出均衡判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7)

二、解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主持人:

曾指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什么会强调“每一起案件”?

宋毅:司法活动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审理和裁判,对一个人或者一个社会组织的行为作出肯定性或者否定性评价,从而释放出一个鲜明的信号,就是法律支持什么、鼓励和提倡什么、禁止和反对什么,什么样的行为要保护,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惩罚,通过这种裁判对是非曲折、善恶美丑作出界定和评价,从而指引人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所以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可以这样说,每一起案件就是一个引领社会风尚的指向标,每一场庭审就是一堂法治公开课,每一份判决就是一张法治宣传单。一次公正的司法判决,胜过千次空洞的说教。而我们通过大量群众身边的小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律才会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信仰。

主持人:

这句话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怎么看?

宋毅:我们的司法工作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新要求新期待,我们要求法官,案件不仅要判对,而且要判好,要把天理、人情和法律都要结合起来,作出的裁判既要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契合人民群众心中最朴素的正义感,要达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要实现法律认同、正义认同、情感认同。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8)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9)

三、解读“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10)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11)

2019年6月27日,医院保安员杨某在执勤巡逻期间发现“号贩子”韩某在门诊大厅活动,其前去协查。韩某在奔跑过程中倒地受伤,后起诉要求赔偿。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保安杨某实施的阻拦行为合理,韩某受伤的根本原因是抗拒保安员依职权对其盘查所致,故判决驳回韩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主持人:

在这起案件中,我感受到的是,不是谁惨了,谁就一定有理;也不是谁受伤了,谁就一定应该得到赔偿。结合这起案件,我们怎么解读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刘权:这个案件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这个判决,旗帜鲜明地防止了“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和稀泥的做法。如果这起案件的结果是让医院和保安赔了钱,那么对于正常履行职务的保安,对于履行职责的医院工作人员是不公平的。法院通过判决表明就是要通过公正的价值来维护医院的医疗秩序,体现了司法公正。

主持人:

所以说,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旦这道防线被冲破,出现司法不公现象,就会对社会公平正义带来致命破坏。

宋毅:曾多次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来说明司法不公的危害性:“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这就是强调的“100-1=0”。只要我们有一个冤假错案,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就会坍塌。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12)

四、如何做到公正司法

主持人:

刘教授,您认为司法机关应如何做到公正司法呢?

刘权:公正司法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灵魂,事关人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顺利实施。我认为,人民法院要从三个方面做到公正司法。一是要严格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裁判,如果法院歪曲事实、徇私枉法,必然会产生不公正的判决; 二是应当平等对待当事人,不论是弱者还是强者,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不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法院都应当平等对待;三是应当合理考量各方利益作出均衡判决。

主持人:

在推进“公正司法”方面,北京法院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宋毅:实现公正司法,首先必须要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在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这为我们做好北京法院工作指明了根本的方向。我们的所有司法工作都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人民法院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这是我们开展司法工作的根本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重点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司法为民;二是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三是深入推进司法作风建设。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13)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14)

从2022年9月1日开始,北京法院降低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的诉讼费,每件只收10元。如果以调解方式结案,或者当事人撤诉的,不再收取诉讼费,这是北京法院推出小额诉讼改革、践行司法为民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法院积极开展多项惠民便民举措,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解决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大力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持续深化切实解决执行难。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北京法院搭建完成北京“云法庭”系统,解决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出庭应诉难的问题。狠抓群众反映突出的联系法官难问题,充分发挥12368热线联系法官主渠道作用,确保联系法官到位率100%,办结率100%。一系列举措,为公正司法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让当事人通过司法案件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15)

主持人:

党的二十大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我们描绘了美好未来。那么,在未来,人民群众在司法公正方面可以有那些期待,我们请二位嘉宾来谈一谈。

宋毅:人民法院办理的大多数案件,往往并不是什么惊天大案,我们审理民事纠纷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化解矛盾纠纷,更要通过案件的公正办理,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传递法治正能量,用法治力量引导人民群众向上、向善。

刘权:人民的切身利益能够得到更加公正高效地解决。近年来人民法院深入推进司法改革,取得了很多成就,审理的很多案件都有标志性的意义,大力推进了司法的公正性。另外,在线诉讼让群众参与诉讼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司法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16)

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之)(17)

树立法治信仰

践行法治精神

让我们团结奋斗

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尽一份力

来源:BRTV《民法典通解通读》栏目

编辑:汪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