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感怎么塑造(到底什么是少年感)

当慢综艺的潮水渐渐退去,综艺市场阶段性的主导“概念”又实现了迭代。并非今天才有的“偶像养成”呈抢眼之姿,男团也好,女团也罢,旧瓶新酒里酝酿出的是新一轮的流行文化消费升级。

少年感怎么塑造(到底什么是少年感)(1)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里,消费赋予了各种流行标签以文化“合法性”。于是,更细分的类型分阶段、有秩序地投射于屏幕之上,可能转瞬即逝并不长久,但也是因为这样的起伏消长,才构成了这个市场实现不断扩容的重要基础。

综艺节目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对象。在电视娱乐节目史上,似乎总能找出那么几个关键词来定义不同阶段的节目发展特征。即便在今天更复杂的台网关系里,这样的线索千丝万缕,却也还有那么几个特点能定义基本面。有的可能关乎政策,例如文化类节目;有的可能关乎市场,例如偶像养成节目。

但我也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除了这些时而火热、时而寂寞的“标签”外,有什么是人们对娱乐节目一以贯之的追求?

少年感怎么塑造(到底什么是少年感)(2)

我在看浙江卫视播出的《高能少年团》时想到一个词:“少年感”,越琢磨越觉得这或许就是答案之一。在年轻人越来越少看电视、电视变得越来越“老化”的今天,网综黑马突围、电视综艺愈发审慎,“网感”似乎成了横亘其中的关键差异。但至于网感是什么,众说纷纭。

其实答案并没有多复杂,“少年感”就是里面的重要注脚——对于一档综艺节目来说,作为主力的年轻观众如何实现自我投射?突破代际边缘的观众又如何觅得情感共振?从文本到形式的年轻态,恐怕是必由之路。

事实上,“少年感”是一种极具消费色彩的话语策略。电视综艺脱胎于此,眼下的困境也在于此——节目可以制造一系列颇为工业化的繁复环节供观众选择,却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节目机制之外更关键的底色,就是“人们为什么需要电视娱乐”。

坦白说,《高能少年团》的观看体验并没有区别于其他流行真人秀太多。户外体验、竞技元素、团队协作、重视叙事……唯一不同的是,几位MC都是“少年”,而所有的叙事策略都围绕“少年”展开。

少年感怎么塑造(到底什么是少年感)(3)

为什么“少年”可以构成《高能少年团》的核心形态差异?从节目的整体创作环境来说,“人”的差异才是实现节目叙事变化的核心线索。除了有“流量”层面的考虑外,《高能少年团》想要的是一种“好久不见”的节目语态。

从大面上来说,整个电视综艺似乎越来越关心“成长”的母题。但就具体的表达而言,整体的样式正在变得更陈旧。更显稳定、成熟的节目模式,反而让不少综艺节目丧失了综艺发展早期所具有的朝气和生命力——《高能少年团》未必做出了多大的迈进,但仅凭“少年感”这一点,它是能够分流一部分观众对综艺的期待值的。

对“少年”的崇拜从公元前就开始了。古希腊诗人斯特拉顿写:“稚气未脱的12岁男孩给我带来欢乐,但更能勾起欲望的是13岁的男孩,14岁则是更娇艳的爱情之花,比之更具魅力的是15岁,16岁的少年是众神追求的花朵,而17岁的少年根本轮不到我,唯有宙斯才能享受。”

抛开诗中与现代文明冲突的部分,能够看到的是人们自古以来对“少年状态”的赞美。即便在今天更显著的消费语境中,少年已然被异化成了“小鲜肉”“流量”这样的流行符号,但不变的是,“少年感”还是人们不自觉的向往。

少年感怎么塑造(到底什么是少年感)(4)

回看我国综艺的发展历程,为追逐流行传播的需要而过度解构娱乐的状况也时常出现,很多人将这种状况归因给“人”。但事实上,“少年感”并不背离电视娱乐的价值底色,对“少年”的过度推崇才是造成这一泛娱乐问题的原罪。我们看到王俊凯坐拥无数粉丝,被资本簇拥;也看到他频频亮相国家级晚会、公益活动,借由身份优势反身定义身为“主流”的合理性地位。《高能少年团》对这样的“边界”就有不错的处理,既实现了偶像消费带来的流量红利,也在一系列的公益活动或社会体验中建构起了明星的示范效应。这种分寸,也让“少年感”在节目中并没有流于空泛。

某种意义上,“少年感”其实提示了一种方向,即在当下充斥着喧闹和对抗的综艺市场里呈现一种略带温度的选择。本季《高能少年团》有“轻游戏、重体验”的形态调整,少年们有很多“实事”要干,关注的也是在陌生环境中的体验深度和成长速度。

少年感怎么塑造(到底什么是少年感)(5)

更进一步来说,这档节目里唤起的“少年感”,还代表了一种审视社会的视角。少年的身份与一个新鲜的职业身份交织,折射的也是新人初入社会时懵懂、好奇、跃跃欲试的模样。除了节目里的“少年团”成员,还有更多的普通少年站到了核心位置上,从第一期中憨厚文艺的消防官兵,到最新一期来自三大行业的职业女性,带给观众的是更充分的移情空间。

表面上看,“少年感”似乎是专门为年轻观众设置的,但最终指向的其实是所有“曾是少年”或“正是少年”的观众。这样的创作逻辑也让《高能少年团》找到了让更多人观看的理由。

在看《高能少年团》时,时常有些恍惚。那些明星少年与素人少年共同构成了一种“真实”的状态,好像能从节目中突然投射出那个站在时间拐点的自己,如果可以选择,我们会不会成了一个消防员,又或者是一个开挖掘机的司机……

无论时间过了多久,身处何方,人们不自觉地都会希望自己依旧是那个美好少年。那些被埋没掉的青春梦想、那些被时间吞噬的少年模样,都是我们愿意花时间去回味的。如果以此为原点,“少年感”似乎应当是综艺节目表达的一种常态。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

文| 何天平

本文刊载于2018年05月22日《北京青年报》B2版

少年感怎么塑造(到底什么是少年感)(6)

往期精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