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十三句话(老子道德经天下皆知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一章讲了‘道’和‘名’的关系,“道可道、名可名”。道为体,名为用,体用一源,所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没有‘道’,各种‘名’就生不出来;而‘名’则是‘道’的妙用,所以才有‘众妙之门’的说法。

道即是一,没有二元对立分别的情况,当以‘名’的形式运用时,就有了二元对立的情况。

但道生一、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同样也是道,二元对立的各种‘名’同样也是‘道’,所以才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名’是‘道’的妙用,接下来《道德经》第二章就是老子在讲‘名’的一些妙用了。

老子道德经中的十三句话(老子道德经天下皆知的)(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恶也就诞生了,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不善也就诞生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这是恒定的规律。

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外在的‘名’,都是二元对立的。只要是名就不能执着,所以金刚经说: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为什么佛陀说有般若智慧,又说没有般若智慧。说有善法,有说没有善法?因为一旦说出来就是‘名’了,所以佛陀说是名般若波罗蜜、是名善法。

正如,都知道有‘美’和‘善’,但老子又说这是‘恶’和‘不善’。

佛陀之所以那么说是为了让人不要执着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相’就是‘名’的意思,一旦着相就始终活在二元对立分别的世界,无法开悟。所以老子才说美即是恶,善即是恶。

老子道德经中的十三句话(老子道德经天下皆知的)(2)

东方哲学是天人合一,心物一体,到最后没有主体和客体,我即一切,一切即我,不过这是开悟的状态,常人感受不到,所以有二元对立的主客之别。所以佛家观心到最后‘能所双亡’才能开悟。‘能’是主体,‘所’是客体,也就是没有这种对立分别的感觉,浑然一体。

‘能’是我能观察,‘所’是我所观察的对象,也就是‘我执’和‘我所执’,但都有一个执着心,当执着心消除,就是‘能所双亡’,就是‘无为’,就是悟道的层次了。

比如,如果佛陀说有善法可以开悟,那么人人就会执着于这个法,追求这个法,这样就是有了私欲,就变成了‘有为法’,而《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如是观’也就是后面讲的‘无为’,讲的‘道法自然’。执着于天下皆知的‘美’和‘善’,那么就会以此为准则去实践,

比如,当你认为诚实讲真话是‘善’时,觉得任何时候都要对人讲真话。当你敌人抓住,询问我方情况时,自己的内心明明告诉你不能说真话,但你为了这个天下皆知的‘善’,讲了真话,于是出卖了大家,天天活在自责中。

这是把讲真话这一‘善’当成了‘我相、人相’,刻意为了这个善去讲真话,刻意即是私意,刻意即非自然。内心自然流露出不能讲真话出卖大家,这是‘率性之为道’,这是‘诚其意’,这是‘良知’的发挥,这是来自本源的‘觉知’,但你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善,违背了自然之道,看似在修道,实则离道远矣。

老子道德经中的十三句话(老子道德经天下皆知的)(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圣人做任何事都是‘无为’的。不会刻意执着于某一个东西,外在的名相,都是虚假的,角度一变,名也就变了。你所认为的英雄,正是敌人眼中的恶人,那这个英雄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这个英雄是无善无恶的,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也是无善无恶的,这才有了“万物一体,心物一体”这一说法。

‘无为’就是‘自然之道’,就是“率性之谓道”,亦是‘去人欲、存天理’,去了人欲,自然能做到‘无为’。儒家理解的‘无为’是,按照‘良知’所发自然的去做事,这里的‘良知’是‘不虑而知是良知’,就是不用思考就能知道,这就是自然无为关于‘无为’留待以后再详细分享,这里如果展开文章篇幅会太长。

‘行不言之教’则是对应‘无为’讲的,因为只要说出来就是‘有为’了,有了刻意,所以佛法不可说,佛法不在口说,而在心行,一旦说出来就是‘名’了,前面说过‘名’是二元对立分别的。任何观点只要说出来,就会落在一边,必定会有另一边与之相对。

所以圣人、佛陀不写书,《金刚经》《论语》《传习录》等,都是弟子记录圣人和弟子的对话,《道德经》也是老子给尹喜解惑而留下的书。所以圣人只是给人解惑,解惑是为了给有疑惑的人救偏补弊,如果不明白圣人说的话是补的什么偏,就会误入歧途,落入圣人所说的一边,然后以偏概全。看圣人说的话,一定要去悟另一边的意思,才能融会贯通。

老子道德经中的十三句话(老子道德经天下皆知的)(4)

前面讲了圣人行无为之事,接下来就是讲圣人是如何看待万物的,因为前面讲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二元对立的情况,所以这里是对此进行发挥:

万物作而弗始:‘作’对应‘息’,是‘动作’与静止‘’的意思;‘始’对应‘末’,是开始与结束的意思。

那么‘作而弗始’的意思就是:万物如果一直在‘运作’着,但也不能说这是万物的‘开始’。

另一种情况则是‘息而弗末’:万物如果‘静止’了,但也不能说这是万物的‘结束’。

生而弗有:‘生’对应‘灭’,是‘生长’和‘’灭亡的意思;‘有’对应‘无’,是‘存在’和‘消失’的意思。万物是缘来则生,缘去则灭,没有有,也没有无。

所以‘生而弗有’的意思就是:如果万物生长,但并不能就执着于有万物的存在,要知道缘散之后,万物就无了,所以万物是不真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缘散则无。

另一种情况则是‘灭而弗无’:如果万物灭亡,但并不能说没有万物的存在,因为‘有无相生’,等到缘聚则有。

比如一位父亲生了一个小孩,那么这个小孩因为有了父亲生了他这个缘起,就是缘聚则有,小孩有了爸爸,但也不能说有,因为缘起性空。

若干年后,父亲去世了,那么小孩就没有了父亲。而父亲去世就是缘散则无,但不能说他没有父亲,不然他从何而来?

老子道德经中的十三句话(老子道德经天下皆知的)(5)

接下就不是讲圣人如何看待万物了,而是讲圣人是如何处理事物的。

为而弗恃:圣人有所作为之后,不会自恃其能,圣人不会觉得自己能力有多强,一切只是依‘道’而行。

功成而不居:圣人功成之后,也不会自居其功,居功自傲,否则就是有私欲,而圣人是无私的,只有天理。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因为圣人功成之后不会自居其功,所以就无所谓失去。因为不在乎功劳,就更无所谓得失,最后这几句讲的还是‘无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