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家规(包拯家训三十七字)

包拯的家规(包拯家训三十七字)(1)

包 拯 及 其 家 训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时期的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曾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官职,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享年64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乃中国历史上清官廉吏之典范。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深受百姓的爱戴。

从南到北,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纪念包公的祠庙,到处都有人在祭祀他。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他的传说,关于包拯的事迹很多都被改编成了小说、影视剧。民间传说包拯可审判上至天上的神,下至地狱的小鬼,日审阳,夜审阴,死后还被派往阴间做了阎罗王,可见民间对包拯评价之高。

那么,被誉为“三十七字,字字珠玑”的《包拯家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

这段文字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

包拯在家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不许走进包家大门;他们死了以后,也不允许把他们埋葬在包家的坟茔上。凡不遵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原文共有37个字。在家训的后面,包拯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这段文字刻在石块上,并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原文又增加了这14个字。包珙是包拯的儿子。

包拯的家规(包拯家训三十七字)(2)

家 训 的 启 示

此家训并非包拯的遗嘱,而是正当他身居高位之时所写,让包氏后裔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廉洁奉公。

《包拯家训》的核心思想是做人不能贪图功名利禄,为人要诚实正直。这一严厉的家训,体现了包公的高尚情操,既是他规范子孙后代的戒条,也是他自己一生的行动准则,给我们刻画出一个疾恶如仇、惩恶扬善的清官形象。

早年他调任庐州知州时,家乡亲人都很高兴,以为可以从包公身上沾点光,可以光宗耀祖。他的娘舅觉得外甥来当官,自己犯点事也无大碍,会得到照顾。谁知包公毫不留情,照样开庭审讯,并依律法责打数十大板,从此,亲朋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仗势胡来。

这则家训传承了900多年,成为世人瞩目的金科玉律,也意味着其后裔承领着祖先的风光荣耀,同时也要经得住公众的监督和审判。包氏宗族的这种清凉遗风至今犹存,世代子孙一直恪守着家训:包公的次子包绶48岁那年,赴任谭州通判,在路途上病故。打开他的箱子,“除诰轴、著述外,曾无毫发所积为日后计者”。只好把他携带的墨砚、印鉴、碗罐等,置于棺木中埋葬。

1973年,清理包绶墓,诚如史籍所载,仅从墓中取出这些极简单的遗物。他的夫人文氏,是当朝副相文彦博的小女儿,身世显赫,却也是“赋性寡欲,常不茹荤,以清静自将”,严格遵循包拯的家训。包公的孙子包永年历任县主簿、县尉、县令等职,“凡厥莅官临事,廉清不扰”。死后,清理他的财物,“了无遗蓄”,丧葬费用还是两位堂弟资助的。做官做到如此廉洁,包氏门风这么清白,怎能不为后人感叹。

包绶、包永年两代子孙,以及崔氏、文氏等子媳,弘扬祖德,身体力行,使包拯的遗志得以实现,形成了包氏家族的“孝肃家风”。包绶墓、包永年墓,以及夫人和子媳之墓,都葬于包拯墓之侧,得到后世同样的敬仰。若有犯脏滥者,生不得还家,死不得归葬,这话说得多么绝情。其实,在某种场合,绝情何尝不是一种至爱。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丝毫不敢懈怠,终不愧为包拯子孙。因此,包拯是清官的典范,“孝肃家风”亦是清官家风的典范。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是包拯在端州出仕时写的一首戒廉诗,突出反映了包拯的为官之道和做人原则,体现了包公的“为民者愿”“为政者师”。令人叹服的是,包拯祖孙三代都没有做下让后来人感到羞愧的事。如此清正的家风离不开包拯三十七字的家训,更离不开包拯将这三十七字家训的精神融入其为人、为子、为父、为官的生活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拯家训》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同样适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包拯家训》的内容,虽然只有寥寥三十七字,但是字字珠玑,万古流芳!它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令人肃然起敬。“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这世代流传的诗句,充分表达了人民对包拯的赞美、景仰和无限的爱戴。

◎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