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干预的伦理原则(关于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反思)

中午看了某心理卫生服务协会在其公众号发的一篇关于心理咨询师“泄露”来访者所谓隐私的一文。

虽然说得头头是道,写得有理有据,但不适应中国人的实际问题,而且会成为未来中国心理服务事业的阻抗。

心理咨询干预的伦理原则(关于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反思)(1)

本文可能会得罪很多人,但我不得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当前中国心理咨询师的伦理观都是照搬西方人的,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西方心理咨询的一套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国人价值观下的心理咨询,应该有自己本土的特色。

作者以为自己高大上吗?

以为这样做就是维护来访者的利益吗?

以为这就是善行吗?

在中国还有一些家长和学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棒喝”教育,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家长和父母可以扇耳光。

这样看似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恰恰是最有效的。

自古:棍棒出孝子,惯子如杀子。

孔孟之道并不过时,老子的《道德经》依然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

思想。

作者以为自己很文明很伟大?

你们以为自己是在美国生活,把自己当美国人?

看看现在我们的大中小学生的健康状态,就知道。

看看中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实际效果,就知道。

如若不信,你们用西方的心理咨询全套方法,我们用中国棒喝式的土办法,看看最终谁的方法管用。

心理咨询干预的伦理原则(关于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反思)(2)

你们以为老师扇学生的耳光是为了耀武扬威吗?

你们以为家长的棍棒,就是为了炫耀特权吗?

你们以为咨询师写一两句来访者的话,就是故意要以此为乐吗?

这是什么逻辑?简直这是强盗逻辑。

西方人的宴席不分上下,但中国的家宴必须按老幼排位上下分明。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在我们中国,长幼有序,论资排辈,这有错吗?

在美国,儿子可以摸老子的头,还可以摸老子的蛋,在中国可以吗?

请尊重中国文化,记住自己也是炎黄子孙。

中国的教育不改革,现行的心理咨询伦理不废除,中国的心理咨询业就如同精致的文化大菜,成为秀外内丑的一种人设;我们的孩子,受心理困扰的中国人,就会进入西方伦理与价值的伏击圈,就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变成西方文化敛财的工具。

大多数来访者本来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来就是思想极端自我。

为了金钱利益,为了维护咨访关系,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咨询师,不惜曲意奉承讨好来访者,明明知道来访者的思想和做法有问题,却不敢批评指正,任由其发展,你们就是这样维护来访者的利己主义。

这样的咨询结果会如何?

心理咨询干预的伦理原则(关于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反思)(3)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叛逆,变得越来越没有教养?

就是因为被灌输太多西方的伦理价值观。

因为思想中毒太深,所以处处抵触传统教育。

为了“维权”,孩子们就会抵抗父母和老师,蔑视传统教育,动不动就走极端。

正如文中,咨询师不过把来访者的一句话分享出去,来访者就抓住咨询师的小辫子不放,甚至要诉之于法律威胁咨询师。

设想下,一个好老师为了教育孩子,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下孩子,结果被开除,甚至判刑。

辛辛苦苦的老师,望“子”成龙的老师,竟落得这样的下场,会给校园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以后还有哪个老师会真心实意地上课和帮助孩子?

当然,如果咨询师故意泄露来访者的隐私而取乐或牟利,如果老师掌刮学生是为了泄私愤,另当别论。

改革开放后,崇洋媚外的国人越来越多,这些被河北大学王启成教授称为“二鬼子”的伪军,抓住咨询伦理某个细节不放,就如英美等西方人抓住中国的所谓人权不放,大做文章,别有用心!

疫情下,真正的人权是网格化隔离,保护人的生命,而不是摘掉口罩上街游行,视生命为儿戏。

真正的咨询伦理道德,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落实在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实际行动上。

徐凯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几十年来,疯狂入侵的西方文化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孩子的内心发生了碰撞,严重污染孩子们的心灵。

心理咨询干预的伦理原则(关于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反思)(4)

中国教育当前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抵制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帮助孩子清除心灵污垢,重建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不要老揪着人的小辫子不放,不要沉醉于条条框框,神圣的法律条文也有几分人情味。

犯罪行为也要看背后的动机!

一切唯善行!我们的天空不应该总是晴空万里,温暖如春,而应该有乌云密布,风霜雪雨。这才是正常四季。

请保护人民教师,保护心理咨询师。因为这才是培养中国未来的根本保证。

(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袁运录.当代具有独立思想的认知心理学家;

口吃、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心理专家.

中华网教育心理频道、凤凰新闻专栏作家,知乎、今日头条心理领域创作者。

1988年因为严重口吃和强迫接受张景晖心理治疗,获得解脱,并开始研究心理学.2008年“火车悟道”走出抑郁后,创立秋水理论.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上万人次口吃和各种心理困扰者的求助和垂询。

心理咨询干预的伦理原则(关于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反思)(5)

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家庭婚姻等心理问题.

代表著作:

《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

《情绪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心理健康手册》.

正在撰写《抑郁症原理与康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