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执笔示意图(书法的执笔)

书法执笔示意图(书法的执笔)(1)

今人学书,每得一枝笔,即随便把执,以真能在白纸上写成黑字为是,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有着重研究执法,但苦于众说纷纷,亦莫衷一是。近世铅笔钢笔之风盛行,于是执笔之道近绝矣。殊不知中国之所以有传统书法,全在有中国笔的巧妙,如果用之不得其法,虽学几十年,或终身行之,亦无所得。一得其法则事半功倍,成就巨大。

第一节 执笔的意义及重要

一般人多把执笔与用笔运用混为一谈,其实不然,用笔与运笔,是执笔以后的第二步工作,本书另列运行一章专论之。执笔法是包含腕法,指法与笔法三者而言。腕法是指腕和肘的运用;指法即五指法,是讲五个指头如何去执一支笔;笔位是执笔的高低。二者是不可偏废的。

清代包世臣学书,十五岁就开始,习应试书十年,下笔不能平直,以书作闻于乡里,乃仿为之。后又从黄小仲问用笔法,前后研习数十年,竟成名家。他感到学书困难,始著《艺舟双楫》以示后人。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说,他自己初学书,从朱九江先生学书法,苦无所为。后见朱九江执笔,细心观察练习,便一举而成。古今人每多学书数十年,毫无成果,及得执笔法后,便一日千里,书道以成。今人每言:“体有我体,法有我法”以之炫人,是不知法之论,且他们的我体,我法,绝非有能成书家的东西,否则古代名书家,何必视执笔法为枕中之秘?不学书则已,欲学书不知执笔方法,则徒劳无功。

书法执笔示意图(书法的执笔)(2)

第二节 腕 法

今人作书,只知单以手执笔,率尔挥毫,忘记用腕的法度,所以其字浮滑柔俗,无沉雄劲拔起腾逸之势,即时人所谓“无书卷气”者,与古人比较大相悬殊。无此,便是不知腕法之故。赵这话,证明古人传笔法,故作玄妙,不肯尽言,后人亦只以揣测求解,而借自己经验以得一二。

今人解剖学发明,定手之部位自肩而下,有臂、有肘、有肱、有腕、有掌、有指各部,实则中国古来已如此分。不过因国人往往咬文嚼字,颠倒用法或以音律之故,掉用字义,以致文词中常遗后人误解或不明的。书学所称腕法,有两种意义:一是狭义的,指腕部而言;另一种是广义的说法,包括全手的臂、肘、肱、腕、各部,如练臂力、肘力、腕力等等,也归入腕法,并非指手腕一部,本来应该说手法较合理,惟一般人已用惯腕法二字代表全手各部,约定俗成,仍沿用腕法名称。

腕法有三种:(一)枕腕。此处的腕,系指手腕的腕部而言,以左手掌垫右手腕下,或以右手腕平搁桌上,都叫枕腕,是通行的和一般人所知的。大概这一种,宜于一寸以内的小楷用它,并非大中楷通用。(二)提腕。右手肘骨搁桌上,或稍离桌面,腕骨提起,勿近桌面,就是肘稍定而腕活的方法。提腕作书,宜于中楷以下八分书等用。(三)悬腕。是整个的手,离开桌面而虚空悬着,全身气力运于手臂,传之腕间,运之纸上以作书。这种方法,适宜写中楷以上的大楷。悬腕的要点,是腕骨和肘骨在一根直线上,古人所指腕平即此。

学书的人首先须知,一般论执笔是不论提腕枕腕而单论悬腕。本章论笔,也是专论悬腕,练习作书的人,首先须要练和天天练习的就是悬腕。悬腕精熟,枕腕提腕,是不学而能的。因为腕法中悬腕最难,悬腕又为腕法的基本和钥匙。能提腕的不一定能悬腕,能悬腕的定能枕腕和提腕。

练书的悬腕为法,腕法以悬为基,悬腕才能着力,运全身气力于指间。陈绎曾云:“悬腕者,腕着空中最有力。”所以练书以大楷为主,执笔以悬腕为主,学者宜精熟于此。引全身之力于点画间,其书便沉劲有力。至于运腕之法,张教玄的论书篇里说:“用腕不可太紧,紧则腕不能转,而字体粗细上下不均。楷书不必悬腕,气力有限。若行草须悬腕,大草书须悬臂,笔势无限也。”此种说法,不甚妥当。行草书固宜大楷书以上亦必须悬腕,始能集全身气力运之于笔,否则古人的龙威震何以得来!

书法执笔示意图(书法的执笔)(3)

第三节 致 法

指法是指五指而言,通常叫五指法。古人奉枕秘,历代相传不具体,到唐代的陆希声始有拨镫法说明行世。说五指如撮物一样,后来书家都沿用它。下面谈谈陆希声的拨镫五字法:

捏:用大指(第一指)上节端,捏住笔杆左方。

押:用食指(二指)上节端,压定笔管右方,与大指齐力。

钩:用中指(第三指)尖,钩住笔管的前方。

格:用无名指(第四指)爪肉的间接处,用力贴住笔管后方。

抵:用小指(第五指)靠紧抵住无名指,辅助无名指加力。

后来到南唐李后主时,又增陆希声的拨镫“五字法”为“七字法”或“八字法”,即后主李煜所谓“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者是也。”

究竟上述的拨镫执笔法,是否为唐代陆希声所创造,仍是一个疑问。据李后主的书述云:“自卫夫人并钟、王、家传于欧、颜、褚、陆等。”就是陆希声自己说:“昔二王皆传此法,自斯公以下,阳冰得之。”后来辗转传授于希声,以至于李后主尹希古等。照此看来,古人的指法大都以拨镫法出之的。不过到唐时才盛行。到李后主时代,对于以拨镫势执笔的五字法,有所增益,阐明而昌大之。

李后主的八字法,似较繁琐,这里就不再说明,最重的先要了解五字法,比较适用而简明。至于拨镫二字作何解释说:“镫,马镫也,盖以笔管著名指中指尖持物,始挑拨灯心者然。”

这里把“镫”字写作“油灯”的“灯”字解释,虽然“镫”与“灯”是通用的字,但推想起来,当以陈思所说的为是,犹如足踏马镫,浅则易于转折。同时虎口的形象圆如马鞍子的两镫,也说不定是因此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指法贵在着力于各指头的尖端,执笔才不死板;否则运用不能灵活。骑马的人在马鞍上,不能坐实,臀部须离开马鞍,用两脚尖踹在镫上,才能在马上着力,才方便射箭或做其他动作。如坐在鞍上,才能在马上着力,才方便射箭或做其他动作。如坐在鞍上,以足掌踏着马镫,马一跑就会跌下来,怎能作其他动作呢?

古人一个拨镫法,因为言词玄妙,弄得后人猜神疑鬼,揣想百出,解释分歧。于是某家说执笔当如此,某家又说当如彼,以致后人莫衷一是。其实解释虽多,而实际上指法只有两种。这两种方法使用日益增多,当然就成两派,可惜古来没人肯说罢了。

书法执笔示意图(书法的执笔)(4)

在来讲这两种方法以前,首先要说明虎口与凤眼。大指指节骨凸出向外边,与食指尖端执着笔管,食指尖端的第一指节骨也突出向外,形成一个圆形的圈似虎口形,所以叫虎口。反之如食指尖端指节骨和大指指节骨凹向里面。则大指与食指执管成一端椭圆尖小狭长的细缝,像凤眼一样,也叫“凤眼”。令人执笔的凤眼最多,这是不知此法的关系。书人万不可误解,作书执笔的指法最忌凤眼,无论哪派,都绝对忌之。因为指节凹内,指头僵硬,遇要回旋转折,便死板不堪。用凤眼手势作书,寸以内的小楷,还可勉强应付,寸以外的大字,便一点也无法作成。先明乎此,才可进一步讨论两派的异同。

第一派是虎口法。虎口法是把笔管竖立在拇指和食指第一节尖端的肌肉间,同中指的甲肉联接部分,与无名指的指甲上,再将小指紧贴名指之下而不着管,大指及诸指骨节都向外凸。除大指外,从食指到小指,从并在一排的四个指头,要一指一指的密接,不可散开。各指节骨都象张弓一般的尽量凸出向外,成一圆形如虎口状,则掌心空虚,手臂的经络反扭,而后可以把全身的气力从腕肘运到指上,如此执笔,写出来的字,才是雷霆万钧,龙威虎震。有执笔的各个指头,须用力握住笔管,但不可过紧,过紧则执管太死,力止于管而不能传达于毫。且觉过于吃力,往往指骨作痛不能久耐。同时亦不可执得太松,太松则把握无定,不能控制笔管,做真书必散漫浮滑,甚至根本不能作书。

第二派是鹅头法,鹅头法是指导笔管执在大指尖端肌肉部,和食指中(不是食指第一节)的前部靠第一骨节处,是指间端肌肉钩头笔管向内,中指中节中央对着大指尖,名指指甲与甲肉之际,抵着笔管向外,小指紧贴无名指,助无名指之力,与虎口法有别的,一是大指与食指所围绕的形状是椭圆形而非略带如虎口之圆形,故虎口。便大指指节骨仍凸外,所以也绝非凤眼。其次是除小指外,各指间均有距离,不能密接,但各指指节骨外凸,则与虎口法相同,又因食指高举状如鹅头,故名叫鹅头法。用这种方法去执笔,它的松紧程度,与虎口法无异,既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否则也是不能作好书的。古人相传授笔法,没有分出这二派,又加些神妙词句,所以往往把名词、要领,手指法混作一谈,去解释,以致弄不清楚。现在说明了,便一目了然了。不过初学执笔时仍是不管,无论采用那一种方法,贵在有始有终,终身由之,不可稍因不慎而随时改异。“一曝十寒”,无论如何不能成功,也正和不知执笔人一样在五十步与百步之间的。

书法执笔示意图(书法的执笔)(5)

第四节 五指法概要

论指法首先要讨论“以指运笔”。康有为云:“以指运笔之说,惟唐人翰林密论有之。其法:作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横画皆以大指遗之,做策法仰指抬笔上,作勒法用中指均笔涩进,覆画以中指顿笔,然后以大指遗其顿处。从此以后指运之说大盛,韩方明所讥今人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所以唐人的书,已经很多不善执笔的了。

宋人讲意态,无时不可。东坡乃有把笔无定法,要练虚而宽。以永叔指运而腕不知为妙;盖爱取其姿态故也。夫以数指俯仰运动,其力有几,运送亦不能出分寸外,苟过寸字,已滞于用,不是又掉换执笔法吗?东坡操之至熟,变化生新,在东坡尤可,然由此遂逊古人,后人勿以东坡而效卑也。夫用指者笔力必困弱,欲卧纸上,势为之也。

上面这些话都是反对以指运笔的。究竟运笔是否须要指运?历来争论者固多,然以指运笔写成的字,总不能如龙跳虎卧般雄健。本节所研究的,是以指执笔的方法,而不是论讨以指运笔的,而且主张根本不能用指法运笔。现在把执笔的要点

概括如下:

(一)指节外突。第一,大指节骨须要向外突出,其他各个指头,也要把所有骨节外突。因为骨节外突,圆转灵活,容易调节各指力量的轻重不均。若指节平直,则关键抵紧,伸缩圆转都不自然。

(二)大指横撑。大指不可向上太斜,最好向下横平一点。因为笔管外边的力量是四个指头协力。而笔管内只有一个指头,所以一个大指头应该挡住四个指头的合力。如太上斜,则笔管下重上轻,控制不易。

(三)各指得力。通常人的无名指,都比较无力,因此执笔时,无名指拒笔无力,往往不及大、食、中三指。初学尤宜注意。要使无名指有力,才能与大指、中指、食指的力平等,才能把握笔管不致上重下轻,飘摇不定。

(四)五指齐力。指法最终目的,是做到“五指齐力”这一句话。要作到五指齐力,便须无名指得力,以防独弱一指,用力不均。要大指横撑,以当四指合理合力的中点。同时把各

指骨节外突,以调剂各指间力的轻重强弱,然后五个指头的力量才得相等。大凡五指齐力作书,没有不成就的。

(五)指不主运。但无论如何,指但可执管,不主运笔。康有为说:“包慎伯论书,精细之主,为后世开山,然真要归于运指,谓大指能揭管则锋自开。引欧苏之说为证,乃谓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其说粗疏可笔。盖慎伯好讲墨法,又好言万毫齐力,不得其故,而思借助手指;不知握笔既紧,腕平掌竖,俾手眼之势;欲斜切于案,以腕运笔,欲提毫则毫起,欲顿笔则毫铺,顿挫则生姿,行笔战掣,血肉满足,运行如风雄强飘逸,安有抛筋露骨枯弱之病。慎伯自称其书得于简牍,颇伤婉丽。则逸少龙威虎震,大令足非宕雄奇,岂非简牍乎。不自知腕弱之由。败绩在指,而反攻运腕之弱,不其谬手,此诚千虚之失,余虚人感乎慎伯之说。故亟正之。”

这五点都是古人不传妙法,争论千载而不得要领。现在悉举出来,已尽明执笔五指法之奥秘了。

书法执笔示意图(书法的执笔)(6)

第五节 笔位

执笔高下,亦有定法。卫夫人真书,执笔去头二寸。此是以汉尺言,汉尺二寸合今寸译。然也有以卫夫人说是就为一寸以外大字而言的。大约执笔总以近为主,卢携说:“执笔浅深,远近很重要,远则浮虚薄,近则揭锋体重。”体验甚精。包慎伯说:“执笔欲真近。”也是有得之言。近人执笔多高,皆惑于卫夫人之说而不能真故。亦由宋明相传,多使行草不能真楷之故;盖其执笔太高,画势虚浮,不能正书也。近人甚至有矜言执笔欲近之说,以为不传之秘。

执笔远近的尺寸,叫做笔位。笔位有三种:二分之一笔管叫腰,其末叫端,腰端之间又三分之,近端叫敌意分,上曰第二分,再上曰三分。古人用笔,率不过腰,也就笔头毫全长的二分之一为腰,过腰则毫全开而不能收。用一分笔的,它的书纤劲叫“蹲锋”;用二分笔的,它的书丰腴叫“铺毫”。

知道了笔位和执笔,用笔后,便可进一步讨论由笔位而生出的轻重了。用笔轻的,令人有超越秀发的感觉;用笔重的,令人有沉着痛快的感觉。大概用笔轻的,执的位置为一分笔,较重的为二分笔,更重的笔为三分笔。就是三分笔也是不能过腰的,不出笔端二寸以上的。初学的人最好在笔端一寸与二寸之间为最适宜。

古人的传授

钟繇说:“笔者天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他把用笔之法,说得如此玄妙,全是受蔡邕的女儿说他父母梦神授笔法。故后人鲜得真传,得其传的,更奉为枕中之秘。

自后汉崔子玉传笔法,历钟、王、永禅师以后,世传才渐趋具体。传说较多。王侍中《书绝》上说:“拇左、食右、前冲、名禁、后从。”唐太宗的笔法决云:“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须圆。”又说:“腕坚则锋正,锋丰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筋力均平。次虚掌则运用便易。”

张怀瓘说:“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坚,摰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著,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著纸,势已尽矣。其故何也,笔在纸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掣。岂能自由,既不能转运回旋。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乎。”

东海徐公畴说:“指笔于大指中指前,居动静之际,以头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矣,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皆置笔当大指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势力,况执之愈意,则愈滞不进,须用之规矩,无以施为也。”

又曰:“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太浮则成浮滑,浮华则俗。”

苏轼云:“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各说无定法,实则虚宽,即定法。这里的宽,系指执笔松紧而言。比如梁武帝说:“执笔宽则字缓弱”,也有其理。因为紧执者健劲,宽执者有媚态。

据说,羲之居会稽,子献之七八岁学书,羲之从后掣他笔,不脱,笑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这是说执笔须紧。然而明

代的徐文长说:“须执之使宽急得宜,不可一味紧执,盖执之愈紧滞于用耳。”又说:“善书者不可执太牢,若洁然听笔之所之,而不法度,乃为善矣。”又说;“大要执之虽坚,运之须活,不可以指运笔;故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执虽期于重稳,用比于轻便。”然又有人说,宽紧随字而易,“执笔紧,易遒,执笔宽者易媚。”也是一种执笔经验。

总之,古人对于技术方法一类的东西,往往故作神妙,秘而不传,故初学之人,读古人书,欲得科学之法,浅易而明白,是太难的,这是不过录作参考而已。

书法执笔示意图(书法的执笔)(7)

执笔法精义

前几节已将古人执笔不传之秘和历代执笔方法的争论,阐述尽了,现在把执笔要点,归纳解释一遍。先从执笔方面说:

(一)实指。实指是指法要实的意思。执笔固然不可太紧,但亦不可太松,太紧则力集笔管,太松则轻飘不定。故取其松紧适度,是实指也。

(二)虚拳是五指既实,各指力据,则拳虚空可容鸡卵。但拳必须指实,并五指著笔,始能办到,否则拳不能虚而反实的。

(三)竖掌。竖掌是掌要立起,不可与腕在一条直线上,这是取腕活的道理。如掌与腕平,则硬如木柴,腕不能活。这正与指节管外突,以调节五指力量相同。

(四)平腕,平腕是腕背面与纸面成为平行面。世人作书腕肌多斜纽不平,则全身力量不能到指,固腕背面斜纽不平,易分力量。腕平,笔管则向左后偃,而能逆入平出。

(五)竖锋。竖锋是指笔毫中锋须竖在各锋之中。今人再以锋系指笔管直,这是误解。如笔管正直,则包安吴拽管向左后说即不通。否则古人何不称正管而叫竖锋呢。

以上五个要领是指执笔,再就运笔方面说。

(一)固指。书人不要感于以指运笔之说,运笔时指要牢固,不可松动。得乎此诀,则书必有成。不过练习起来,非相当时间不能做到的。

(二)运腕。凡作小楷,指亦不宜动作以可运行,作小楷肘定腕活,以运腕力书成,用指亦可勉成。

(三)运肘。作中楷以上及八行书等,须要指腕不动,同时运行,千万不可用指运。

(四)运肩。作大楷须要全身力到,腕指均不动,以肩力出之,今人多不知此秘。

(五)运腰若作数尺以上榜书大字,则腕、肘、肩俱宜镇定,而以肩力出之,作榜书多足立纸上,而集全身力于腰以出之,否则定会出现弱力败之象。

以上五种都是重在不用指运,若以运指,则不能达全身力量。

书法执笔示意图(书法的执笔)(8)

文:申国超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