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

衡山云海

衡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为五岳之一也。地脉发于岷山,由蜀入黔,迢递九疑连络五岭,横亘其南即南方之干也。自骑田岭入楚,蕴结磅礡,盘纡八百里。突起南岳,高耸九千馀丈。巍然伯仲于太华嵩恒间矣。按《寰宇志》:宿当翼轸,上应玑衡。故云:衡山南岳小录。周《职方氏》曰:南岳之镇曰衡,以其分当翼轸光辅紫宸钤二气之根,均五灵之德。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长育之功,称物平施,故谓之衡。又《星经》云:玉衡主荆州,而长沙一星在轸之中主寿长子孙昌,亦曰寿昌,之次衡岳旧属长沙,故又谓衡岳为寿岳也。《山海经》云:衡山一名岣嵝。盛弘之《荆州记》:衡山,南岳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均物,故名衡山。下踞离宫摄位火乡,故号南岳。赤帝绾其巅,祝融宅其阳威神堂。堂荫映峨,峨是以宅薮神灵,室宇仙罗。《藏经》云:南岳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鱼龙。《南岳志》云:昔黄帝游观六合,后造神灵。见东中西北四岳显有佐命之山,惟衡山峙立无辅。乃与昌宇、力牧、方明等章祠三。天太上使命霍山、灊山为南岳;储君并青城山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令总衡岳以鼎镇,举德真而为主。储君衡岳之副君也。《尔雅》云:以霍山为岳,其实非正也。《广雅》又云:天柱谓之霍山。《三礼义宗》云:南岳谓之霍。霍者护也,言阳气用事盛夏之日,护养万物也。又《龙鱼河图》曰: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或曰:神姓崇讳,岳封号司天,昭圣帝。山周环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岩,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

一、四山

马头山 去县一百里。

灵山 在草市,去县东一百二十里。茶攸安酃之水环流其下。

四峰山 在县东八十里。中有绝涧,下视阴黑不辨树色,涧泉奔飞。古木中绝顶,有庵,时有白云封之。昏钟午磬其声杳杳,自白云出也。

凤凰山 去县绝远。其山连衡、湘、攸、醴四县,之界周围二百馀里。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3)

二、七十二峰

1、祝融峰 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九千七百八十丈,为诸峰之最高。位直离宫以配火德,乃祝融君游息之所。道书二十四福地也。峰在诸峰之北,群峰攒簇,即芙蓉天柱亦在履舄间。湘水环带,山下五折乃北去,依稀见洞庭焉。上有祝融君庙,峰畔有青玉坛,即俗谓试心桥也。路皆石,仄足以入。前崖挺出,下临万仞之壑。魏夫人在此仙。去峰巅有风穴,雨将作阴风自穴而发。其东为望日台,漏下五鼓。登台而望,万景俱寂。计人间尚夜,而此处已见朝霞横亘天际。俯视海门,若可超而越也。须臾,旭日出自海底,若金之在镕。上下荡漾,祥云五色。良久,山下始晓。其西有望月台。人间夜色巳沉,而此处清光自若。盖良久而后没也。昔铁脚道人采药衡山,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4)

2、紫盖峰 在岳庙东,高四千五百丈九尺,乃朱陵洞天之源。其形嵯峨,有似麾盖,因以为名。诸峰皆向祝融,而此独南面,若不回顾览胜者,情若恨之,顶上有鹤泉,仙人池,翠麓岩,及鹤鸣宝霞天宝等台,又有飞泉如幅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下有紫盖院故基,与王氏药堂存焉。

3、天柱峰 即双柱峰。在岳庙西北。两山端耸百丈,其形如柱,亦名柱括,因以为名。《九域志》云:名山三百六十,中有八柱,此为第六柱也。下有天柱寺,西北有石岩,即狮子岩,吴时李洞叟居之。

4、石廪峰 在岳庙西南与紫盖峰相接。其上方阔十丈。《方舆记》云:形如仓廪,有二户一开一关。《湘中记》云:闭则岁丰,开则岁歉。上有承天寺,玉清宫故址,又有风穴,雷泓鬼栽石诵经坛,陈真人炼丹台遗迹,昔有胡浮先生常乘白豹游之,毕田诗:时雨闻开阖,年秋识俭丰。

5、芙蓉峰 在岳庙后。上有飞泉瀑布,下灌田亩。昔赤精子授经处,有讲经坛,即今讲经石是也。石方圆丈馀,刻有天下太平四字。《荆州记》:衡山三峰极秀,一紫盖,一石菌,一芙蓉,最为竦杰,非晴不见。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5)

6、赤帝峰 在岳庙后。古名炼玉峰。上有惠车子尸解处,东有赵涧,石棋盘。按赤帝一云祝融,一云炎帝。宋太祖求帝王之应祀者,独神农氏陵不可得梦。神人戴一笠,持两火,诉无血食。觉而问群臣曰:兹非炎帝乎。火位南方,宜南方求之。遣使访于长沙之境,遇老人引而示之,曰:此炎帝冢也。忽不见报,遣祀之。

7、朱明峰 在岳庙后。昔有邝仙修真于此。一日偶游,罗浮骑牛入朱明洞不复出。云此南岳前洞。

8、狮子峰 即柹蒂峰。在岳庙后。下有灵源。但闻石间泠泠然,未尝见水,其下为福严寺明道山房。

9、烟霞峰 在岳庙右。南有大明寺,小伏牛塔院,东有李邺侯端居室,及懒残岩,按李泌隐居南岳,尝夜访懒残残,方拨牛粪火煨芋,出半芋食之,曰:慎勿言,领取十年,作相。即其地也。烟霞远望,浮动可爱。

10、掷钵峰 在岳庙后。上有定心石,隐身岩,虎跑、卓锡二泉,观音、马祖二庵,八功德水三生藏岳心亭,兜率桥皆列前后,左右世传思大和尚掷钵于此。赴陈主之召故名。

11、弥陀峰 在山左东北。有岩虚险而暗,古木怪藤,荫蔽其间,下有弥陀寺,柳子厚为之记。

12、香炉峰 在紫盖乡,形如香炉。南有宝胜寺,与朱陵洞最近。峰前现为忠烈祠。

13、驾鹤峰 即紫霄峰。在岳庙东,下有铨德观,上有驾鹤亭,传东晋尹真人飞升于此。

14、轸宿峰 在岳庙后,居祝融峰南。上当轸宿汉天师第七代孙获天书之所。

15、瑞应峰 在岳庙西北。昔有大木枝柯臃肿窿然而起,如龟龙状,故名。

16、紫云峰 在南台寺下。有衡岳寺故基,胡文定书院,湛甘泉精舍。

17、集贤峰 下有南麓书院,为唐李泌张九龄旧游地。宋胡文定公与子致堂先生寅、五峰先生宏、朱晦庵先生熹、张南轩先生栻,讲学其中。明万历间,曾金简重修书院,祀朱张二夫子,并韩文公周濂溪诸贤。每岁春秋二祭。

18、华盖峰 即灵芝峰。在岳庙后。乃华盖君双子修真处。地产灵芝,故亦名灵芝峰。

19、天堂峰 在岳庙右,东有石室,殷景童礼斗处,岩中多生芝草,两茎相缠,有垂头如绦,俗呼为罗汉绦。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6)

20、安上峰 在南台之西。下有摄受寺,安乐寺,即今止观。桥赵李两书斋,墨池皆在。有舜庙,舜溪,舜洞,传者谓舜南巡寓此,故名。峰下石巉多古题刻,里人呼为灵岩。摩诸旧刻率不可辨其可识者。曰笔墟,曰琴台,曰蟾石,复有题诗蟾石,不题姓名,其诗曰:月宫曾折桂,遗影玉蟾边。人既收仙籍,岩应系洞天。有名终不古,无物胜长年。妙得琴中趣,此声非指传。又平田处元峭壁题曰:舜樟字大如斗,然莫知所谓,或曰:《岳志》旧称安上峰为舜巡狩经行处,当时尚有古木存者,亦秦松汉柏云耳。彼秦五松且传于岱岳,矧有虞氏耶。

21、永和峰 在岳庙右。四时融和如春暖,故名。上有永和台,旧传有寺观二基。

22、观音峰 在山右。游方广寺必经过其麓。下有罗汉台,金竹坪俱有异迹。

23、云居峰 在岳庙西南,下有云居寺,凝碧亭,金牛迹,退道坡,与南台相近,寺有唐梵经,太宗御书五十卷,昔皮日休过元福上人旧居有诗。

24、红花峰 即石榴峰,在岳庙西南。有洞门观基,又有夕阳溪夕阳岩。

25、云龙峰 在岳庙右,即小五台后山也。下有栖真观。西汉时蜀之青城山道士王谷神,皮元曜修真之所。后唐有董奉先继之,今有诵经石,石像与故云龙寺基存焉。

26、明月峰 在岳庙右,四时如月明状。南有承天、楚宁二寺,明月庵当山之半,踰之即衡阳界,小嵩山在焉。

27、双石峰 在岳庙西南,下有双峰寺,能仁寺,抱老送灯桥,桥下有诗,北有瀑布,玉虹亭,楚安寺,舍身岩,华林禅师拾穗岩,二虎为侍者处。

28、岣嵝峰 七十二峰之一。在衡阳县城北五十二里,岳庙西南五十里。东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高一千五百丈。《山海经》云:衡山一名岣嵝山,其上多青䨼鸟,多鸲鹆。宋《祥符图经》云:《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案之以治水,上有神禹碑,形模蝌蚪。先王殿,雷洞妙喜洞,道人亭,湛甘泉,有铭记焉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7)

29、潜圣峰 在岳庙西。昔高僧希遁游南岳。寻方广寺,访惠海尊者,了无踪迹。一日忽见精舍号方广,遇尊者,与语止宿之。送出返顾,人宅俱无。

30、妙高峰 在崇岳乡方广寺后,左潜圣右妙高,中有平垣一区。相传为梁海尊者诵经处。时有五白衣长者听经,询之乃龙王也。愿献寺基一夕拥沙为平地,故建方广寺。

31、天台峰 在方广寺西。乃智者顗禅师拜楞严经处。师故为思大高足弟子,得法华三昧,因竺僧言西方有楞严经,与法华互相发明,故拜而求之积十六载。今有拜经台遗址,并妙高峰无缝塔、神辙亭、分粮斛龙头井,会仙桥、莲花池、酥酪泉、落叶松,共为十景。

32、莲花峰 在崇岳乡下。有方广寺,八山四水周匝环绕,宛如莲花拥出。有宋徽宗天下名山四字。范寅亮诗云:寺藏螺髻顶,人在藕花心。

33、青岑峰 在岳庙后。其峰高而青锐,有东林、西林二寺,东林即大福源,西林今名西明寺,又其上有清江庵。

34、白马峰 在县治西。《山海经》云:昔大禹巡狩至此,杀白马祭天。今名杀马冲。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8)

35、永参峰 在红花峰后。当小嵩山石龙塘之间,相传为殷姓者朝斗参真之处。下有石室,东西有寺观二基。

36、会善峰 在岳西南。古云:毛女峰一云即女善。峰下有会善寺,乃十八高僧相会处。

37、白石峰 在崇岳乡。上有白石岩,与应相峰相似,相传有龙栖,其后洞水流而不竭。昔曹唐送冯处,士有诗。

38、回雁峰 七十二峰之一。在衡阳县城南里许。相传:雁不度衡阳。然衡阳之南亦有雁,但过此则渐稀耳。或曰:峰势如雁翼之回。徐灵期云:南岳周回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峰头北望,则湘岳诸胜尽在眉睫间。而烟雨空濛,尤为奇绝。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9)

回雁峰

39、朝日峰 在岳庙左。昔有殷姓者负暄于此。故名按古史载:赫胥氏葬处。

40、惠日峰 在岳庙东。昔有高僧憩此。隋帝诏赴惠日道场,称旨赐号惠日,因以名峰。

41、瑰霄峰 在岳庙左。昔齐司空谒祝融顶,回息于此。

42、碧萝峰 即观音岩。在祝融峰下。旧有观音阁,阿育王塔,今无存。一名元明洞,岩石甚奇,如蟾望月,象朝真无装点者。

43、灵药峰 在岳庙左,有石室。昔新野先生与徐君周游三湘,入衡山采药于此。

44、会仙峰 在岳庙右。昔邓郁之注经于此。一云薛幽栖经此。与白云子谈道,旧有白云先生堂,今废;今上有会仙桥。

45、降真峰 在岳庙西。《仙箓》云:昔炎帝之女致斋于此,感元君降故名。

46、文殊峰 在岳庙北。相传唐宣宗太子慕道自霍之衡,至峻坡西望,见金色瑞相。弥陀僧以为文殊现,故名。

47、金简峰 在山后东。东有大禹岩。《吴越春秋》云:禹伤父功不成,乃于衡山血马以祭天。仰天而啸,夕梦一人自称元夷苍水使者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焉。禹乃斋,遂获金简玉字之书。知治水之要,其功乃成。其间有石高数丈,阔数丈,而中断之。听石下有水声,号断石,源崖上。有石刻云玉砂之。水如乳甘香,人得一啜,地久天长。

48、云密峰 在岳山西北。昔大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纪其山。高下丈尺。上有会仙坛,丹崖,仙人石室,夜遇阴晦有光跳,跃俗呼仙灯,又谓之圣灯岩,又有大禹岩桃花源,峰半有禹碑皆蝌蚪文字。皆蝌蚪文字。

49、栖真峰 在山后。其下产云母石。昔武阳洞人遇异人,披发草衣,身毫长寸馀,见之而走。异人曰:吾地仙,非山鬼。知汝至孝,今日相遇亦有缘耳。我栖此久常服苍耳,今二百馀岁,吾教汝服之,指草以示,忽失所在。后其人亦寿至百馀岁,故有栖真之名。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0)

50、仙岩峰 在山后。下有石岩,高丈许。为刘根炼神朝斗之所。南有大洞,道家谓为朱陵洞天之东门。

51、翠鹫峰 在岳庙北。为唐末王生修炼处,形如鹫鸟,故名。

52、石囷峰 在岳庙北。中有二圆石,石室在焉。

53、崱屴峰 在山后,与赤帝峰相连,东有石室。世传惠车子修行处。明嘉靖中,赵大洲建藏经阁,僧瑞光念佛其中四十馀年。人皆呼之为豆儿佛。

54、祥光峰 在岳庙西北,即鹤鸣峰。有灵田,常有月光如飞烛状,故名。

55、雷祖峰 在岳山后,当祝融之麓。祝融有雷池,能兴云布雨,故以雷祖名。

56、碧云峰 在岳山后。上有紫金台,云气如黛。

57、白云峰 在紫盖乡西,有白云寺,下有龙潭,神龙出入,灵应有验。人茹荤者不敢近,下有白云洞,为朱陵洞天之东便门。

58、九女峰 在紫盖乡。下有九女庙,今废。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1)

金钢舍利塔

59、灵禽峰 在岳庙西北。唐薛幽栖于此。祈真感灵鸟群飞,羽毛鲜异,红碧相间,上下和鸣,声如笙簧,栖于峰上,故名。

60、云隐峰 在紫盖乡。云隐见不常,下有伏虎岩。

61、耆阇峰 在岳庙北。形似天竺耆阇,故名。

62、喜阳峰 在岳庙北,祝融峰之左。喜先见日,故名。

63、灵应峰 在山左。南阳新野人邓郁之子元达曾修真于此。其峰正当湘潭湘乡之界。

64、凤凰峰 在永平乡。旧传祝融君登南岳谒元君,感碧鸡凤凰来集。记云:上有峻坡生梧桐,朱鸟荐瑞故来仪焉。马融赋云:惟梧桐之所生兮,在衡山之峻坡是也。其峰面西北可望湘乡。天马山明季总兵黄朝,宣驻兵于此。

65、彩霞峰 即应相峰。在武阳乡。齐褚白玉字元璩隐南山十馀年,采霞而食,因名。

66、晓霞峰 在县东。每旭日衔山丹霞掩映。

67、巾紫峰 在县治后。上有紫金台,径三丈。昔大禹南巡至此,望九疑而祭舜。其山无林木,多杜鹃花,状若紫巾,故名,其下有流杯池,白龙潭。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2)

南岳大庙后花园

68、吐雾峰 与巾紫峰相连。云气升腾,虽晴亦雨,雾开则晴。邑人观之以定晴雨。

69、碧岫峰 在湘潭县界。下有碧岫寺,西北有西台观基。

70、屏嶂峰 即峡峙峰。在湘潭县界。上有炼丹坛,朝斗石。

71、日华峰 在岳庙东。一云日盖,左瞰圣寿华严,右盼南台天柱。

72、云麓峰 即岳麓山在长沙之西。《图经》云:是南岳之足,有岳麓书院。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3)

爱晚亭

三、六岭

1、西岭 在山右天柱峰侧。《张南轩记》:出西岭,过天柱。

2、南岭 在山前,今名横岭。

3、开云岭 在县治北。韩文公愈过此,阴雨,默祷,云开,故名。

4、弛马岭 当湘乡路。山多苦竹,林深泥滑,马艰于进故名。

5、排子岭 在明月峰后。

6、罗汉岭 在黄华坪。一峰耸秀如观音,为后嶂十八圆峰拱之,如罗汉,故名。黄华老人道场于此。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4)

广济寺

四、二十六岩

1、大禹岩 在云密峰下。禹治水致斋于此。

2、圣灯岩 在金简峰。旧传此山有珊瑚芝,阴晦之夜有灵光,上下如人秉烛之状,又称为天灯。张敬夫有诗。

3、黄帝岩 在金简峰下。

4、懒残岩 在烟霞峰,与李邺侯书室相近,岩前有泉一掬。

5、伏虎岩 在云隐峰,一云在灵应峰下。

6、把针岩 在祝融峰。

7、观音岩 在碧萝峰下。昔罗念庵先生居此,故岩畔有念庵松。

8、祖师岩 在祝融峰下。

9、仙岩 在仙岩峰。

10、田真药岩 在喜阳峰。唐元和中田良逸修行于此,后得道。

11、刘根先生药岩 在九仙宫。西北颇深邃,亦殊异之境,昔仙人刘根居此。

12、听月岩 在讲经台下。

13、白云先生药岩 在九真观西。开元中,司马承祯本号白云先生(后授真一先生)修行于此。

14、九子岩 在九女峰。

15、上清岩 在岳庙后。

16、烂柯岩 在烟霞峰下。下有大悲阁,莲池,高徒直指习静,其中十馀年日礼,大悲忏蔡承植曾凤仪,俱有石记。

17、隐身岩 在掷砵峰。

18、夕阳岩 在石榴峰下。

19、夜光岩 在祝融峰。

20、狮子岩 在天柱峰。

21、拾穗岩 在双石峰。华林禅师拾馀穗,有二虎为侍者负之入岩。

22、白石岩 在白石峰。

23、净瓶岩 在烟霞峰。原知休居此。

24、白鹤岩 在白鹤寺后。

25、天圣岩,在衡阳西南四十里,申真人得道处。

26、靖居岩 在县西二十里。有飞泉,古木,罗汉果树。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5)

五、十二洞

1、朱陵洞 在紫盖乡第八都。石刻朱陵太虚四字,为道家第三洞天。山上有泉,至洞门如垂帘,白玉蟾诗云:天上珍珠直下垂,更无钩箔惹尘埃。青鸾白鹤从教入,紫诏黄封不用来。夜月祇为苏邝照,晓峰多为葛黄开。纵饶展挂长千尺,莫掩罗浮紫翠堆。《九仙》云:此洞与罗浮相通。

2、舜洞 在安上峰。舜常至此。洞前石壁有灵岩二字。

3、灵境洞 在黄庭观右。洞深远可通舜洞。今已塞。

4、元明洞 在观音岩。今架屋其上,洞为堙闭。

5、朱陵后洞,在衡阳县石鼓山,相传有仙从此入南岳,朝往暮归,今塞其洞门。

6、九真洞 在碧岫峰下。

7、白云洞 在吐雾峰,一云在白云峰下。

8、妙喜洞 在岣嵝峰。

9、玉清洞 在岳庙后。

10、雷洞 在岣嵝峰。

11、毗佛洞 在芙蓉峰后。往往有佛光显现于望日亭,见之甚明。山形似洞,故以洞名。周遭五十馀里,相传即古禹王城也。

12、黄药洞 在岳山西北。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6)

六、一谷二沟三坪五室五坛

1、静谷 在巾紫峰右。为明忠诚伯茹瑺游息处。

2、上南沟,在崱屴峰下,山西老法华无用居此,水斋隐凡相与为友。

3、下南沟,去上南沟十馀里。

4、隐真坪 在云密峰。坦然而平方阔五里许。相传为神仙遨游之地。时人寻之,罕有到者。

5、黄华坪 即黄华观黄华老人隐居处。有诗刻石,甚珍之,临武邝祖诗。刘亨甲重建道一堂。

6、九龙坪 白斋建大禅林集衲子炼磨此中。

7、石室五,一在石囷峰,一在天柱峰,一在天堂峰,一在灵药峰,一在崱屴峰。

8、青玉坛,即会仙桥,俗呼试心桥,昔朱晦庵张南轩同游仙人桥即此。路并石侧,足以入前。崖挺出,下临万仞之壑,真南岳奇胜处也。9、白壁坛,即光天坛,在祝融峰,今改为上封寺。10、尹真人坛,在岳观北百馀步,真人讳道全上升之处。礼斗坛,一在黄庭观魏元君礼斗处,一在九仙观镌,有斗星,全真道人李长庚礼斗处。11、凌霄坛,在烟霞峰下,有巨石,上立石柱,羽人李长庚镌十六字云:乾天坤地名山大川上下四维,有感名神。12、九仙飞升坛,在九仙观,有石十丈,圆平如掌上,镌九仙飞升之坛六大字,今存。

七、八台十石

(一)八台

1、望日台,在祝融峰东,五鼓鸡鸣时,登台而望万山,寂静人间,尚夜此处已光彩射映,一望海门,并无遮碍,金轮拥出,上下荡漾,高数丈,始有精光盖。初望时,日在海中渐升,尚未离水,分明天地间一大异物,真奇观也。日出良久,山下方晓,旁有石屋,诸石刻存焉。望月台,在祝融峰西,人间夜月已沈,而此处清辉,自若良久始没,明正德中知县邹纲重建。2、仰天台,在金简峰,禹治水至此仰天而啸,故名。朝阳台,在流杯池。白云台,在紫霄峰下,相传白云道人所居。3、紫巾台,在巾紫峰。4、祝圣台,在紫云峰。5、凌虚台,昔有薛天师季昌同尊师混污相次居之,得道。6、洞灵台,相传李天师明后居之得道,亦是福地。金简台,在黄庭观右。7、添香台,昔有女真居之得道,今台及圣境存焉。补衲台,在方广寺右丶,梁海尊者补衲处。8、讲经台,在掷钵峰,其石方平,上有天子万年四字。烟雨台,在回雁峰南,庞居士修真处。

(二)十二石

1、定心石 一在祝融峰,一在掷钵峰。即讲经台是。

2、试心石 在会仙桥。

3、金牛石 上有金牛迹。

4、冲退石 在朱陵洞。垂帘水中,石方平,可坐,可眠,上刻冲退醉石四字。

5、寿字石 字方广丈馀。宋三山黄桂书在东岳,书一福字,与此并存。

6、盘陀石 一在南台,石头和尚常坐。一在山后,谷泉和尚常坐。

7、棋盘石 在九仙观。相传为赵涧石所置。

8、船石 在掷钵峰。状如船,诸石相倚,人经其下,造讲经台,呼为飞来船。顺治间,忽为震雷击碎,并详其灾异。

9、飞仙石 在黄庭观。魏元君飞升之所。

10、洗衲石 在方广寺。相传为梁海惠尊者洗衲石。衲石。

11、伏象朝真石 在观音岩。

12、玉蚌含珠石 在黄庭观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7)

八、一水一江九溪

湘水 在县城东。

兴乐江 在县三都受衡阳。诸小溪之水会于湘朱晦庵。张栻游南岳渡兴乐,从后山入,即此是也。

舜溪 在安上峰,又名舜井。

禹溪 在云密峰。

夕阳溪 在石榴峰。

玉版溪 在宝善山房。

止观溪 在止观桥。

石门溪 在石门桥。

西溪 出巾紫峰,东入于湘。

甘溪 出武阳乡入于洣。

苦溪 出武阳乡入于洣。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8)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19)

九、二源三涧九潭

洞真源,出朱陵洞,灌田千馀亩。

断石源,在隐真坪,水源有石,高数丈,阔数丈,而中断。上有镌字云,此有丹沙水如乳甚甘香,有人得掬饮之可寿千载,寻游者到此,间唯闻石下有流水声,在左边听即落右在,右听即左,罕有得者。

灵涧 出天柱峰,悬注而下,流三十馀里,入兴乐江。山田受溉俱为沃壤,以其通于仙源,中多出灵药故名。

寿涧 出紫盖峰经岳庙灵寿桥合流。溉田可五百顷。宋徽宗御书寿岳二字。

社老涧 僧鹑居此。藏六结社,其中有诗行世。昔人书社老涧三大字,妙绝有诗二章书于字旁。

白云潭,在白云峰白云寺。

白龙潭,在巾紫峰。

络丝潭 在岳庙后。受寿涧水,汇而为潭。

白沙潭、黄沙潭、黑沙潭 在岳山对岫上。常有云气,又有黄沙、黑沙二潭。相传梁海尊者送五龙王各居其所,故其沙各以色称至今。每祈辄应一云俱在莲花峰。

包老潭 在能仁寺。包老每夕送灯于龙潭,一夕龙迎去不复返。

投龙潭 在招山观。相传张真人上升处。每修斋毕,辄投金龙于此。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0)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1)

十、一洲三浦一湾一矶一源

观湘洲 在城东湘水中。

层田浦 在县治南。

夏浦 在县治南。

雷家浦 在县南三十里。

彭陂 出凤凰峰。

石湾 出凤凰峰。

深矶 出高奇峰。东流入于湘。

断石源 在隐真坪。水源有石,高数丈,阔数丈。而中断上有镌字,云此有丹砂,水如乳,甚甘香。有人得掬饮之,寿可千岁。寻游者到此间,惟闻石下有流水声。在左边听即落右,在右边听即左罕有得者。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2)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3)

十一、十港

乌石港 在县西南十里。出岳山东,入于湘。

龙隐港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出岳山下,东入于湘。

荆陂港 在县东北三十里。出云密峰下,出沙泉,入于湘。

清凉港 在县东北。源发吐雾峰,水九曲绝丽。居民利取鱼而直通之,遂不复潆洄焉。知县彭簪循故道而疏之入于湘。

白茅洲港 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其水发山田至佛子岭。一自唐山源入安仁河。

铜坑桥港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其水发高石坪至蔡家口入草市河。

木陂港 水发高山。

张鸦港 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

下大埠港 水自窑底出龙塘寺,一自栎林出龙塘寺。

大源渡港 去县东北二十五里。在衡州河,其水发藕塘,一自蔡家坳会于大源。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4)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5)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6)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7)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8)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29)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30)

十二、六池七溪十八泉

(一)六池

1、雷池 在祝融峰。

2、化生池,在祝融峰,胎生化生卵生,皆于此脱壳。

3、流杯池 去巾紫峰半里许。石上九曲可流觞。

4、老龙池 在崱屴峰右。每春月各色虾蟆相聚,至六七日而去。

5、墨池 在安上峰。其水黑色如墨。

6、石龙池,在白石峰左,无碍静修之处。

(二)、七溪

1、舜溪,在安上峰,又名舜井。

2、禹溪,在云密峰。

3、夕阳溪,在石榴峰。

4、玉版溪,在宝善山房。

5、止观溪,在止观桥。

6、霞石溪,在霞石桥。

7、石门溪,在石门桥。

(三)、十八泉

1、虎爬泉 在祝融峰顶。

2、贯道泉 在湘南寺后。

3、洗心泉 近水帘洞。

4、太阳泉 在上封寺右。

5、甘泉 在岳庙东。

6、卓锡泉 在掷钵峰。

7~10、垂练泉 一环泉、九曲泉、偃月泉 俱流杯池外。

11、白龟泉 在寿宁宫。旧址右有石刻寿仙亭三大字。

12、白鹤泉 在白龟泉旁。

13、万仙泉,在九仙观左,水恒碧色,亦名万仙渊。

14、九龙泉,在岳路去头巾石半里许。

15、玉虹泉,流至社老涧,鹑居筑此。

16、将军泉,在将军桥下。

17、娑罗泉 在方广寺后。上有一娑罗树覆之。

18、懒残泉 在懒残岩。

南岳衡山是山还是地名(南岳衡山山川地理)(31)

原图如此,看不清,只能凭感觉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