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王朝造金发塔 乾隆花重金历经12年打造的西洋楼却很少光顾

中式园林中为何会兴建西式建筑?一起来听听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怎么说

“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奥尔末

乾隆王朝造金发塔 乾隆花重金历经12年打造的西洋楼却很少光顾(1)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官网

乾隆王朝造金发塔 乾隆花重金历经12年打造的西洋楼却很少光顾(2)

圆明园远瀛观遗址 图片来源:圆明园遗址公园官网

这是北京海关任职的奥尔末1898年记录在日记中的一段话,他也是拍摄过圆明园的摄影师之一。在1870年代这段西洋楼残迹保存还算完好的时间里,已经荒废12年的圆明园西洋楼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中对其使用了大量的溢美之辞,而奥尔末本人为世人所铭记,则是因为他留下了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早关于圆明园的照片。

16世纪末,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到中国开始传教。清军入关后,王朝统治者希望西方耶稣会士能够为中国所用,于是传教士们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走入宫廷。

康熙皇帝涉猎广泛,军火、测绘、数学、医学、天文学、 地理学、语言学、音乐样样学习;雍正帝虽不如前代热衷, 却也仿制望远镜、温度计,并试戴玻璃眼镜和假发;到乾隆时期,王朝正值鼎盛,皇帝对西学,尤其是西方艺术情有独钟。传教士们为清朝带来了西方的科技、艺术,也在学习中国文化后,通过自己的书信、图像,为西方带去中国的声音。

乾隆王朝造金发塔 乾隆花重金历经12年打造的西洋楼却很少光顾(3)

圆明园海晏堂铜版图

乾隆王朝造金发塔 乾隆花重金历经12年打造的西洋楼却很少光顾(4)

圆明园大水法铜版图

18世纪,圆明园开始兴建,以郎世宁、王致诚为代表的传教士们走进圆明园。乾隆十二年 (1747),乾隆皇帝偶然见到西洋画中水法图案,他觉得很好玩很传奇,希望能引入圆明园中丰富园内景观,遂授意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北部地区兴建水法及相应机械设备。自1747年起,多名传教士开始参与到设计建造西洋楼区的工作中来,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负责建筑设计与雕饰,汤执中负责绿化工程,何国宗、潘延章、安得翊等中国官员也配合完成现场监工和结构方面的问题。在中西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乾隆二十四年 (1759),西洋楼景区基本建成。建筑形式是欧洲“勒诺特”风格, 建筑材料多用汉白玉石,石面精雕细刻,屋顶覆琉璃瓦。

在西洋楼建好后,初期乾隆确实还带着很大的兴趣去过几次,但它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比起中式园林要逊色很多,喧闹的西方建筑风格也不符合乾隆吟诗作画,追求文人雅士雅致生活的性格特点。因此,当乾隆过完他的新鲜瘾之后,就极少再去西洋楼了,这组西式建筑变成了圆明园的一个装饰品。随着建造西洋楼的建筑师们相继离世,建筑的机械设备在维护和再次创新上都出现了问题,很多功能年久失修不能正常运转,甚至完全废弃了,这一点也导致了乾隆到中后期之后再不去西洋楼了。

监制:张宁 廖慧

编审:宫辞

视频:刘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