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大概情节 从摩登时代小人物的荒诞境遇

美国上世纪经历的真正危机,还要追溯到30年代大萧条,危机从美国波及到欧洲和日本,最终促成了二战的爆发。

作为上世纪最负盛名的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特别擅长运用肢体语言和夸张行为讲故事,他影片里的世界,夸张、怪诞、让人捧腹,仔细回味又让人笑不出来。

比如《摩登时代》这部卓别林的默片代表作,深刻揭示了大萧条时代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作为导演兼主演,卓别林也运用大量喜剧因素,将影片的悲剧内核演绎的独具匠心。

喜剧通过人物荒诞不羁的行为,让观众对人物遭遇产生同情,继而带来片刻优越感以产生欢愉。喜剧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悲剧。

卓别林的影片,无一不在讲述悲剧,不同年龄段观看会产生不一样的人生理解,看懂他时,多已明白生活的沉重,包括我在内,所以我想从三个方面写写影片如何巧用喜剧因素,表达其悲剧内核。

摩登时代大概情节 从摩登时代小人物的荒诞境遇(1)

一、工业时代资本家的剥削本质,通过机器与人的感官碰撞直接展示

这部1936年于纽约利沃里剧院上映的影片,用夸张的电影语言还原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初次观影,我被那个年代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程度震撼,查阅资料得知,影片中一些机器道具为了情节需要,超出了时代掣肘,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好莱坞当时就高人一等的电影工业。

影片开头,给出羊群一拥而过的镜头,接着工人像羊群一样拥挤着走进工厂,隐喻任人宰割的命运,而主人公查理,就在这群人中间。

接下来,人与机器夸张的卡通式碰撞屡屡出现,成为影片笑料担当,我剖析其中几个细节

查理负责把工厂传送带上的螺丝拧紧,大比尔负责用锤子加固查理拧过的螺丝,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但查理因劳累而精神错乱,经常出错,导致大比尔没法继续抡锤子,所以大比尔总想揍查理。

情节止于此,则略显平淡,好笑就好笑在老板能在后台监控工人,还能调控传送带速度。每当大比尔要揍查理时,传送带就加速,大比尔不得不跑回自己工位,这个细节表达出工业时代人和机器没有区别,都要受资本家操控,这些工人不能有自己的喜恶,他们的价值甚至还不如传送带上的螺丝。

自动喂食机的出现,让影片带了点科幻色彩。工厂发明家想通过这台机器讨好老板,结果强行绑住查理做实验时,机器出了故障根本停不下来,差点噎死查理,导致发明家讨好老板的行径变成了骗经费。

自动喂食机,表面为减轻工人负担,实则让工人在吃饭时继续留在传送带上,这么一点时间也要压榨。影片用传送带表现资本家的贪婪本性,又通过更高级的自动喂食机表现资本家的虚伪。

③第三个细节是全片经典,也是《摩登时代》的代表镜头。查理被卷进巨大齿轮,像面条一样被碾来压去,不做任何反抗,直到机器把他当废料吐了出来。整个过程查理并不痛苦,反而有些悠然自得。

如果现实中存在这种机器吞人的场面,人是凶多吉少的,影片赤裸裸的感官刺激,属于创新的电影表达技巧,把资本家通过机器吃人,工人对处境的无奈很直接展示出来,虽然不够含蓄,但视觉和心理冲击力十足。

马克思曾说过:“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而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查理在工厂里的一系列遭遇,基本都是通过和机器的冲突表达的,这种冲突方式略显卡通化,让人哑然失笑。电影用机器象征资本家的冷酷贪婪、缺乏人性,在那时的好莱坞,是很前卫的艺术形式。

摩登时代大概情节 从摩登时代小人物的荒诞境遇(2)

二、用命运的阴差阳错制造喜剧效果,凸显小人物在时代危机下的无力感

如果仅仅用人机对碰的镜头语言来揭露社会现实,影片顶多是胶片上的行为艺术,只有加入意想不到的荒诞情节,才能彰显主人公命运的无常,从而为影片添上一笔悲剧色彩。

我再列举几个荒诞的细节:

第一个荒诞来自查理的精神状态,他在传送带上重复着机械动作,无法停歇,疲惫中出现幻觉,从而引发大比尔不满。精神错乱是查理个人悲剧的伏笔。

正因为查理精神错乱造成工作失误,才被工厂送进精神病院,继而发生其后遭遇。而大比尔暴躁的脾气失业后也没有改掉,最终成了抢劫犯。查理和大比尔性情的改变,何尝不是来自工厂流水线的压榨呢?

从精神病院出来后,查理在大街上因为一场意外摩擦,手里抓到了一杆旗子,他拿着旗子漫无目的往前走,却被警察当做示威领袖,关进了监狱,不曾想又在监狱里误食狱友的毒品产生幻觉。

故事讲到这里已经很悲哀了,卓别林的高超在于,他能用喜剧式转折画龙点睛。查理产生幻觉后竟打趴下一群前来劫狱的歹徒,从而被监狱提前释放了,他失去监狱保障后再度陷入困境。如果你看过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就能体会异曲同工之妙,只有扭曲的社会环境,才会扭曲人的心态。

③查理去酒吧做服务生,酒吧表演者因故不能唱歌,查理只能临时顶替,女主角怕他不会唱歌给他准备了歌词,结果歌词丢了,查理即兴表演,没想到大获成功,升职加薪在向查理招手。

欧亨利式的讽刺继续展现,没想到通缉女主角的警察突然到场,二人匆忙逃跑,再次被迫流浪荒野。故事先用逐渐温馨的情节让观众感到宽慰,又用突然转折把观影体验带入绝望,强化了影片的悲剧主题。

从头到尾,影片都贯穿着命运的不可预知和难以把握,诉说着底层小人物面对命运的随波逐流,与其说这些荒诞中的笑料是表达悲惨,还不如说这是小人物表达愤怒的方式,即便显得孱弱和可笑。

摩登时代大概情节 从摩登时代小人物的荒诞境遇(3)

三、用喜剧式的乐观给人以希望,更增添了影片的悲剧效果

有比感官冲突和情节转折更能表现《摩登时代》悲剧的因素吗?有,就是希望。把个体希望置于命运的无力感中,渺小的希望会比绝望更加绝望,能够激发观影者的同理心,产生戳心体验。

影片中的希望是爱情。一个孤苦的漂亮女孩,在父亲死去,无依无靠的情况下被迫流浪,也在流浪过程中结识了查理,相似的命运让他们走到一起,有了爱情。

爱情是挣扎主线外,影片的另一条主线,如果用主人公被迫挣扎这条主线展现大萧条时代的社会惨状,略显单一,那么用爱情来象征底层小人物无用的希望,则为悲剧增添一抹色彩。

查理和流浪女的诸多窘迫,都是爱情的结果,如果没有爱情,两人或许早就屈服于命运,正因为爱情带来希望,才让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拼命挣扎。

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查理在百货公司找到工作后,利用职务之便和流浪女在商场里偷偷驻留了一晚,他们想拥有片刻偷欢的生活。没想到,半夜商场来了劫匪,匪徒竟是同样失业的大比尔,大比尔见到查理很高兴,查理开了商场里的酒和大比尔喝到大醉,第二天,大比尔不见了,而查理还在货柜上熟睡。

刚得到的工作又失去了,查理和流浪女拥有正常人生活只有一晚,这一晚温暖还是偷来的。有个长镜头表现了偷这个字的沉重,查理和流浪女穿上旱冰鞋,携手翩翩起舞,身影穿过琳琅满目但不属于他们的商品时,画面十分虚幻。

查理和流浪女在河边发现一个废弃的木屋,十分高兴,意味着他们有了栖息之处。流浪女用捡来的破烂,尽量把这个废屋装扮成家的样子,查理坐椅子,椅子塌掉,开门,门框掉下来,流浪女再用木棍支撑住,坚持和他吃烛光晚餐,并想象这是别墅里的样子。

最美丽的憧憬,和最饥寒交迫的现实,构成了一副不忍直视的景象,这段木屋里的情节温馨到心酸,让人笑不出来。影片最后,木屋也没了,流浪女陪查理继续流浪,卓别林把爱情之美坚持到最后,表达的何尝不是一种倔强?

影片的荒诞夸张,让两个人的爱情显得笑料十足,但两个人对爱情的不离不弃,升华了喜剧的价值,之前说过,喜剧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悲剧。如果没有爱情这条主线,影片将是一部精妙的荧幕小品,正是查理与流浪女相依为命的爱情,才让《摩登时代》成了不朽之作。

哪怕再冰冷的故事,都离不开人性这个主题。

摩登时代大概情节 从摩登时代小人物的荒诞境遇(4)

结语:

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在经历危机,疫情前期美国政府没把老百姓福祉摆在第一位,才让国家陷入了目前的境地,所以,以当下时代为背景,重看《摩登时代》,有了更多感悟。

《摩登时代》里的故事仍在上演,只是形式变的更隐晦,更高级。那时的落魄被今天的繁华代替,而今天的悲剧,本质上和那时的悲剧是差不多的。

人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主角,任何把人刨除在外的繁荣都是虚假的繁荣,经不起考验和推敲。

生活里偶尔出现荒诞,属于闹剧,闹剧多了必然变成悲剧,卓别林通过《摩登时代》讲了一个小人物在悲剧中抗争的故事,这种精神价值,在任何年代都不会落伍。

卓别林表达悲剧高超的艺术手法,很难复制,换任何人,都无法再将悲剧表达的如此让人发笑。

笑过之后,才发现,很多人仍没走出摩登时代,这才是悲哀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