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1)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2)

词上片静景,在静景中体现出作者的内心幽情 ,下片想象 ,承上“旧恨”展示心头情感波澜。

词人午睡乍醒,已是傍晚时分,忽闻莺声婉转,环顾四周,但见地上点点青苔,片片落花,春光已尽,令人不胜惋惜 。残花吹尽 、杨柳自舞,暮春时节,寂寥孤独。

春去夏来,暖风带来初夏暑热,想到消暑引出宝扇:一把布满尘灰的扇子,上面那隐约可见的月宫“乘鸾女”使他陷入沉思。

“乘鸾女 ”,传说唐明皇在九月十五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 龙城录》)。扇面上模糊的素衣仙女画像,引起他的联想 ,勾起他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旧恨”,猛烈涌上心头。

昔年乐事已成今“旧恨”,伊人远去,犹如乘鸾仙女,无由再见。“江南”,是昔日相会之地 ;“梦断”则是说旧时情事如昨梦前尘,已成过去,故言“断 ”。

洲渚横江,江水绿涨,江浪拍天,化为半空烟雨。遥想伊人倚楼凝望,但见烟波苍茫,情思无限,能采苹花寄我否?我只能怅然想望她泛兰舟于江上吧。

两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舟船难通,只能目送征鸿,黯然魂销。深恨无人为自己唱起《金缕曲 》。有深悔年少光阴虚过之意。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3)

李纲(字伯纪),著名爱国英雄,他在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攻京城的危急时刻,力主抗战,坚守开封 ,被钦宗任命为亲征行营使最终击退金兵。

张元干当时是他的僚属,后来李纲被罢免,元干也连带获罪,离京南下。高宗绍兴七年(1137 ),宰相张浚被罢 ,以赵鼎为相。

八年二月,秦桧第二次入相,赵鼎被罢免,四月,宋派王伦使金,力图和议;十二月,李纲在洪州(州治在今江西南昌)上书反对议和,被罢回福建长乐。

作者为此写下此词,对李纲坚决主战、反对议和的行动表示无限的敬仰并予以坚决支持。

上片写词人登高眺望江上夜景,引发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携着手杖登上高楼,夜空星斗下垂,江面宽广无边,波涛万顷,月光流泻在蒙着烟雾的洲渚上 。

江风极大,将天上浮云吹散,江面因风大而无人乘舟夜渡。沉思间又见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怅望祖国山河,徒然吊影自伤;

时正值深夜,人们熟睡,鼾声有如击着用猪婆龙(水中动物名)的皮做成的鼓,有鼾声如雷意。喻苛安求和之辈。

李纲与己志同道合,而天各一方,不能在此月下同舞。同舞当指共商恢复中原之事。十年前,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建炎元年(1127)。

不久高宗南下,以淮南东路的扬州为行都;次年秋金兵进犯 ,南宋小朝廷又匆匆南逃,扬州被金人攻占,立刻被战争摧为一片空墟 ,昔日繁华现在犹如一梦。

如今只剩残破空城,使人怀想之余,对高宗的屈膝议和感到不满,加强坚决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 。夜倚高楼,但觉寒气逼人,远眺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不由愁思满腔,自己壮心犹在,豪气如潮,足以吞灭敌人。

期望朝廷振作图强,象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西域国名 )王那样对付金人。《汉书·傅介子传》说楼兰王曾杀汉使者 ,傅介子奉命“至楼兰。⋯⋯王贪汉物,来见使者。⋯⋯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 ,刃交胸,立死 。”

借汉嫁王昭君与匈奴和亲事,影射和议最终是不可行的,必须坚决抵抗。杜甫《咏怀古迹》诗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作者在此用杜甫诗意,说明在琵琶声中流露出对屈辱求和的无穷遗恨与悲愤,以此暗示南宋与金人议和也将遗恨千古 。

叹息如今和议已成定局 ,虽有宝剑也不能用来杀敌,只是使它生铜花(即铜锈),放弃于尘土之中。以宝剑被弃比喻李纲等主战人物受到朝廷罢斥压制 。

以“谪仙”李白来比李纲,兼切李姓,是对李纲的推崇。李纲自己也曾在《水调歌头》中说:“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

凭浩荡长风,飞上九天,表示自己坚决不能消沉下去,怀着气冲云霄的壮志雄心,对李纲坚持主战、反对和议的主张表示最大的支持。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4)

北宋灭亡,士大夫南渡时期,慷慨悲壮的忧国忧民词人们,名篇叠出;张芦川有《贺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以“梦绕神州路”送别胡铨,两词尤为悲愤痛苦,感人肺腑。

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芦川作此词以相送。

我辈灵魂都离不开未复的中原 。值此金秋,在萧萧的风声中,一方面号角之声连绵不断,似乎武备军容,十分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凉。

为何似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以致浊流泛滥,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陆 ?又因何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狐兔盘踞横行的惨境!

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离然分别,悲可知矣!饯别在水畔,征帆去,却不忍离去,伫立江边,以致柳枝随风飘起,产生一丝凉气 。天上的星儿也一眨一眨地出现。

此别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 ,在何所,想像也感到困难,相距万里 ,想在一块儿共吐心事,已是不可能!语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距离衡阳几许 ?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5)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6)

一首春闺怀人作。上片对景怀人。暮春时节,杨花糁径,春透残红。睹物思人,情不自禁。下片写别后相思。断鸿难倩,归期无定,江南旧事,不堪重省。

李玉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铜炉里的香烟,缭绕上升,盘旋似篆文,此时已消散 ;庭院里树木的阴影转过正午所在位置,而稍稍往东偏斜。

身在如此的环境中,她在想些什么呢?杨花飘飞的暮春时节。她的情,如山涧小溪,水流缓慢,路上只有杨花,并无他所盼望的归人。她的愁绪,轻轻地流漾。

感情的潮水将在她的心掀起更大波澜,也许还是“醉沉沉”的好 。为什么接连不断地重复春天的归去呢?春老花残,闺中人敏锐地感觉自己的青春将逝,红颜将老。

长日情思无聊 ,故缠绵于酒 ,借以消愁。结果愁未能消,反因酒致病,精神不振。没有好心情去梳理零乱的鬓发。春去而人不归。

那“江南旧事 ”,也许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温馨岁月吧,如今却是“休重省”了。是真的不愿“重省”么,还是“省”也无用,故作决绝语呢?到处探听而信音杳然。

悄悄登上西楼,独自望着银白的月光洒满大地,痴痴地想着 。他现在大概正想着回来,只是日子还没有确定,所以鸿雁没有传来书信吧。

她本希望他能回来,只是“归期未定”;转而再想,愈感到没有把握。从“篆缕销金鼎”到“庭阴转午”,到“月满西楼”,到“银烛暗”,时间的脚步在静寂中前进着。

沉醉,入梦,醒来,倚阑望月,最后寄希望于万一,盼着听到马嘶声,所思念的人也许会骑着马归来吧。但直到“银烛暗”了,月落了 ,“梧桐影”尽了,她一直在痴痴地望着,听着,仍不见人归。

昔日鸾镜前,人影双双,然今日独对鸾镜,岂不令人柔肠寸断 !自始至终,没有一言一语埋怨对方,直到最后,也只婉转倾诉,连一点愠怒的情绪都没有。是一个多么善良温柔又多情的女性。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7)

词是作者游扬州隋故院所作。夏末秋初的夜晚,一场新雨过后,池边馆舍极为清冷而寂静。此刻,隐伏着的萤火开始活动起来,萤光闪闪,照亮池边幽暗的草丛。

接着飞上夜空,流光点点,渐近疏户却又向远处飞去,只见那风吹不灭的清冷光焰,熠熠荧荧,在夜色深处变得愈益模糊起来。

随着萤火的远逝,词人在追寻也在遐想,物境是凄清寂静的,心境则是幽索哀婉的,暗中蕴藏着一股感情的寒流。

词人仰望夜空,看“冷焰微茫暗度”时,他好象看到那秋夜的流萤,点点碎影映入了仙盘秋露,又仿佛见到它飞绕在长门宫中,照着陈皇后的满脸泪痕。

在清冷的长门宫里,陈皇后衣衫单薄,心境悲苦,即使有流萤映竹,清光映照的清幽景色,也无心观赏,只能在漫漫长夜中独自哀愁。

夜深了,微弱萤火只能给词人带来一点亮光,却不能照亮他苦吟的心境。拍手相亲的騃儿痴女忽然搅断了在黑夜里冥思苦想的词人的思绪。

他们不像词人那样愁苦,而是快乐地在栏杆外拿着轻巧的罗扇追赶流萤,一次次地向池馆窗前扑来。风廊里又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他们竟然别出心裁,把双股金钗丢去地上,模仿踏百草的游戏,争着戏踏。这一幕幕闹剧,可爱可笑而又让人发恼。大概是騃儿痴女的天真灵性唤醒了他逝去已久的童心。

当年的隋苑,放萤数斛,成千上万,光遍岩谷,极尽观赏乐趣。如今,赏心悦目的场面早已烟消云散。

繁华隋宫 ,如今荒径败草 ,燐火冷焰,严寒凄凉,冷落不堪。既有对隋宫故苑衰败的惆怅,也有对隋炀帝不恤民力而最终身亡国灭的感叹。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8)

作者与陈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始终主张抗金,恢复中原,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和朱熹(字元晦,又号晦庵)在哲学观点上虽不同,但彼此间的友谊却很深。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与他共商恢复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江西铅山南)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

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在铅山东北 );后到紫溪等候朱熹,朱熹没来,陈亮遂东归。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挽留多住几天。到鹭鸶林(在上饶东 )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只好怅然返回。那天夜里在投宿处写下此词。

上阕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又象诸葛亮。因陈亮长期住在家乡,没有作官,故以陶渊明、诸葛亮作此。倒也符合陈亮一生言谈、行事和学问。

这时与陈亮都近五十岁了。岁月蹉跎,报国无门怎能不触起他们无尽的感喟呢?水瘠山枯,四野凄凉;仅凭几枝稀疏的梅花妆点风光。

暗写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肯锐意恢复中原,只能落水剩山残。“疏梅”,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但他们犹如掠过长空的两三只雁儿,不成阵队,力量过于单薄,只能使人感到“萧瑟 ”。

下阕回叙别情。推许他“重约”来晤,又微怨他急于告归(“轻别 ”)。时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无法渡江。雪深泥滑,道路艰阻,车轮象长了角似地转动不了。

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陈亮(兼指自己)的极度愁怨。他们的愁怨,当然不仅是因朋友离别引起,而且更主要是由国家的危亡形势和他们在南宋朝廷里的不幸遭遇所促成。

哪里料到当初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竟铸成而今的“相思错”呢?这“相思错 ”,当然不仅限于指朋友间的思念;实际暗寓为国家统一奋斗的想法。

由此词倡始,词人和陈亮一连唱和了五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一桩盛事。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9)

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乃仿陶渊明《停云 》“思亲友”之意作,抒写作者罢职闲居的寂寞与苦闷心情。

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引用《论语》中典故。

《论语·述而篇》:“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慨叹其道不行;辛弃疾引用它,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

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世态与自己此时的落寞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 )可喜 ,只好将深情倾注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

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意在以陶自况 。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 ”名士派人物;实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表现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知我者,二三子 。”“二三子”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

辛弃疾慨叹志同道合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10)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11)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春,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作者,作者作此词送别。杜叔高因抗金,故遭主和派猜忌,虽有报国之心,亦无请缨之路。

上阕言杜诗气势磅礴,读之恍如听到传说中天帝和黄帝的乐工们在广阔旷远的宇宙间演奏的乐章余韵,动人心魂。

下阕写叔高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慰勉朋友之中,融入忧伤时世之感,虽为送别之作,但有悲壮之情。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12)

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霓裳曲罢”标志着国运衰微与动乱开始。借唐说宋。以白居易的自比其“天涯沦落”之感。

“记出塞”接连数句又一转,从个人遭遇写到国家恨事。“望昭阳宫殿”等写一种特殊感情,与当日昭君出塞去国怀乡之痛不是一回事。暗喻“二帝蒙尘”的靖康之变。

词人怀念北方故土,联想琐窗深处,当寒气袭人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而杳无音信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闷,结果愈弹愈是伤心 。

“弹到此”即“呜咽”不止,悲慨无穷的国难家愁。列举许多典故,皆一线相连。所用典故都与词人内心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贯穿浓烈的爱国之情,沉郁而激昂。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13)

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

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时,同时听到三种鸟声 。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 ”,因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 。

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词同时用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悲感气氛,寄托自己的悲痛心情。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写两事:一,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二,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 ”,幽闭长门宫。

“看燕燕,送归妾”,写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 。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为庄姜送别戴妫作 。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引用汉代一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

后苏武得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 ”、“长当从此别”等句 。

“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

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 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谁共我,醉明月?”送别茂嘉的事 ,结束全词。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14)

词用凌云健笔抒写慷慨激昂,奔放郁勃的感情,悲壮沉雄发场奋厉的格调。作者与陈亮,都是南宋时著名爱国词人,都怀有恢复中原大志。

但南宋统洁者不思北复中原。因而他们的宏愿久久不得实现。当时,词人正落职闲居上饶,陈亮特地赶来与他共商抗战恢复大计 。

二人同游鹅湖,狂歌豪饮,赋词见志。词是当时相互唱和中的一篇佳品。作者胸怀对抗战恢复大业的热情和对民族压迫者、苟安投降者的深切憎恨。

当此之时,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还有什么可以说!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收复中原为已任的志士们,胸中的烈焰是永远也不会熄灭的。

词人时在病中,一见好友到来,立即与之高歌痛饮 ,彻夜纵谈。他们志在恢复中原,心无俗念,视富贵轻如毛发,正笑世人之重它如千钧 。

孤月窥窗,衬映夜色的清寂。英雄志士一同饮酒高唱,雄壮嘹亮的歌声直冲云霄,竟惊散了楼头积雪。抗战志士火一样的热情和刚直狂放的性格同积雪惊堕、孤月窥窗的清寂冷寞。

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形象地写出了在苟安妥协空气笼罩南宋朝堂的情势下,个别上层抗战志士孤雁难飞的艰危处境。

面对时世,山河破碎,爱国志士痛心疾首,南宋统治者却偏安一隅 ,把家耻国难全抛在脑后 。

词人义愤填膺,向统治者发出严厉质问 :“问渠侬 :神州毕竟,几番离合?”神州大地,山河一统,自古已然,“合”时多“离”时少。

今当政者不思恢复中原,反以和议确定“离”的局面,是何居心!神州大地要想得到统一,就必须重用抗战人材,可是当今社会却是“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

当道诸公空说征求人材,但志士却长期受到压制,正象拉盐车的千里马困顿不堪而无人过问一样。徒然去购置骏马的尸骨又有何用!

“正目断关河路绝。”由大雪塞途想到通向中原的道路久已断绝,悲怆之情油然而生。山河分裂的惨痛局面,激起词人收复中原的热情。

他想起了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动人故事,想起了古代神话中女祸氏炼石补天的美丽传说 ,更坚定统一祖国的信念,唱出了“ 我最怜君中宵舞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贺新郎十一首辛弃疾)(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