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

有人说,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苏东坡。他一生坎坷,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他一生豁达,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生活本就是百般滋味,有人陷于惆怅一蹶不振,有人背起行囊大步向前。苏东坡用一生的时间,让忧患的生活在凡尘开出了花。懂得苦中作乐,把不那么完美的人生过的有滋有味,人生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王国维先生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他们还被大家所敬仰吧。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平游记》开始,让我们走进苏东坡,了解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看看在那些诗词的背后,有一个怎样的苏东坡。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东坡的一生,用很多人总结过的话来说,就是“四个三”:

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

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

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公元1057年,苏轼时年20岁。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他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父亲苏洵带着苏家两兄弟一起出川进京赶考。

这一届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学领袖欧阳修,副考官是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他们二人皆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阅卷一结束,梅尧臣拿着一张试卷手舞足蹈地递给欧阳修看,语言流畅,说理透彻,不禁感叹道:“果然妙文啊!”

本来可以稳拿第一的他却出人意料的得了第二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考官大人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为,为了避嫌,只好取第二了。

哪知试卷拆开一看,作者是苏轼,欧阳修立刻对他青睐有加, 他这样评价苏东坡:

“此人的学识涵养,以后一定会独步天下。我已经老了,当放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

当然苏轼后来也没辜负恩师的厚望,成为了北宋中后期的文坛盟主。一同被录取的还有弟弟苏辙,曾巩等北宋文坛的半壁江山。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2)

苏轼少年成名,其科举之路,无疑非常顺遂。跟那些久经考场的人相比,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大不幸。此后,他的仕途历经坎坷,从来没有进入到帝国的权力中心。

一、也无风雨也无晴

元丰二年的时候,“乌台诗案”的发生成为了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当时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例行公事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也许是句里行间带上了一些文人的个人色彩,就被当时的“键盘侠”们咬住不放,说啥都有,反正可难听了。最后,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就被御史台逮捕,还牵连了数十个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只怪苏轼名气太大,对手忌惮于他的才华,于置其死地而后快。不过很多元老纷纷上书营救,加上宋太祖曾定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规矩,苏轼才逃过一劫。

苏东坡45岁被贬到黄州,生活困难,但这些都不能阻挡他对生活的热爱。在黄州,他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家坐落在山坡上。他给自己的房子取名叫“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第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在雪堂认识苏东坡的,并与苏东坡论画。雪堂的东边,有一颗高高的柳树,是苏东坡当年亲自栽种的。再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还有一片大果园。他种的茶树,是从邻近友人处移来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连“东坡居士”这个雅号也是这个时候得来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3)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不能打败他。

身体可以受摧残,但精神永不灭。一年初春,苏东坡和当地新结识的好友在沙湖游玩,玩得尽兴时,忽然大雨骤下,众人十分狼狈。词人在回程途中,边走边吟《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不一样的苏东坡了。虽屡遭逆境,但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二、此心安处是吾乡

罗曼罗兰说: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苏东坡无疑做到了,而且做得比我们想象中的都要好。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再后来的人生也都是起起落落,也就见怪不怪了。无论是后来受高太后重视重返庙宇,还是后来的发落儋州,用男神的一句话说,那就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诗和远方(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4)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曾这样评价他:“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恶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身害。用此数困于数,然终不以恨。”也正是这种品格,才能得到观堂先生王国维“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的评价吧。

感谢苏东坡啊,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美妙的诗词。喜欢苏东坡的人可以读读《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平游记》这本书,花开花谢,流年暗换。总不忘千年前的那个身影,披蓑戴笠,泛舟湖上,谈笑间,候雨过天晴。

最后,摘选一段写苏东坡写得很妙段落,和大家一起欣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