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告状的心理背景(孩子爱告状)

——老师,乐乐和宁宁在吵架!

——妈妈,妈妈,爸爸吃饭前没有洗手!

——爸爸,我妈妈把我的玩具都收起来了!

孩子爱告状的心理背景(孩子爱告状)(1)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爱“告状”的孩子,理性的来看,孩子“告状”是对规则破坏者的抗议,但如果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爱“告状”的孩子却往往不受欢迎,甚至还会被嫌弃、被孤立。所以家长有必要对孩子的“告状”行为引起重视,真正了解孩子“告状”的背后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首先,孩子“告状”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被人欺负,想寻求大人保护

孩子告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孩子受到欺负,通过告状来让大人知道自己受到委屈,希望得到保护。

2、希望大人帮助解决问题

有些孩子能够分清是非,但是却无法独立处理问题,或者是看到别的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自己不知道如何帮忙,这时孩子会选择向大人告状,希望大人帮忙解决问题。

理性处理,正确引导

了解事实经过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需要和孩子耐心交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处事原则。

比如爸爸已经宣布“戒烟”但是明察秋毫的孩子发现爸爸口袋里还有打火机,这时当孩子向妈妈“检举”、“告状”,家里就可以适时模拟一次法庭现场。妈妈扮演法官,孩子扮演“原告”,爸爸扮演“被告”,要按照法律审理流程审理、确认。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实现了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与互动,让孩子充分享受自己被重视的感觉,同时也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孩子越早接触法律、了解法律,就会越早知道,当利益受损,权益被破坏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保护自己。

换位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孩子“告状”后,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还原当时的“案发现场”,让孩子扮演“被告”,当“被告”做出不符合规则的事情,家长则以小朋友的身份去处理解决这件事。比如孩子向你告状,说同桌的张浩将自己的铅笔芯弄断了。孩子扮演“破坏者”张浩,而你就可以在张浩把铅笔弄断后,作出积极的处理,当张浩说明自己是不小心碰掉的,要通过原谅建立更好的友情。

家长也可以扮演淘气版张浩,就是故意把孩子的铅笔芯弄断,还不道歉,而这时周围也没有可以“告状”的老师或家长,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

通过这样的情景再现,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去看到别人的优点,也帮助孩子摒弃“搬弄是非”的坏习惯。

孩子爱告状的心理背景(孩子爱告状)(2)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个迅速又漫长的过程中,家长会遇到千奇百怪各种问题,今天我们可以用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方式处理好孩子爱“告状”这件事,可是明天我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玛朵文化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基本原则是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倾听他们,了解他们,陪伴他们。而用游戏和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孩子接触,这是玛朵找到的迅速和孩子打成一片的唯一捷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