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曾用哪种作为粉底的原料(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

前言

平时白天上班上学劳累了一天到了晚上回到家洗个美美的澡,别提多舒服了。我们现在有热水器,有各种沐浴露、洗发水,回到家里打开热水器很快就有热水出来再配上各种香香的沐浴露,洗完澡之后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仙气飘飘。

那你知道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古代人们是怎么洗澡的吗?你会觉得他们洗澡很难所以洗澡的次数特别的少每个人都臭烘烘的吗?我首先要否定你这种想法,下面可以跟着我的脚步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对待洗澡的。

古代的人虽然科学技术比我们落后很多,但是起锅烧水还是可以的,而且大户人家这些甚至比我们的热水器还要方便。古人的洗澡也是从一开始的相对较差的条件到后来慢慢变好的条件,对待洗澡的态度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古代女性曾用哪种作为粉底的原料(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1)

从神圣到常态,洗澡也有仪式感
  • 商周时期,洗澡的条件不成熟,沐浴是件极其神圣的事情

周朝是礼仪最为严苛的朝代,因此在周朝洗澡的礼仪是相当的完善和隆重。所有的庄严肃穆的场合在去之前都必须沐浴更衣以示敬重。在这个朝代沐浴的清洁作用只是表象,你以清洁的面貌去做事情表现出你的态度才是更加重要的内层含义。

周朝沐浴的神圣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沐浴是祭祀的一部分,但凡有大型的祭祀活动,在此之前会有专门的负责沐浴的官员组织沐浴,以此来展示对于神灵的敬重,表示自己的心灵纯洁与虔诚的态度。二是在朝见天子之前必须进行沐浴更衣,这是对天子的尊敬。

再后来演化出下级见上级都是要沐浴的,否则就有不尊敬的嫌疑。此外周朝规定的子女必须定期给父母烧水洗脚、打水洗澡,不可懈怠,以示孝顺。

周朝的沐浴礼仪对后世影响很大,即使是后来洗澡成为常态没有那么多礼节约束,但是诸如给父母洗脚、打水为孝顺,人生大事婚嫁、科考要沐浴等等都流传了下来即使到今天也有可见。

沐浴的神圣感除了在周朝还有一个地方也特别的明显,那就是少数民族。尤其是西方、北方以及西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中的很多一生只有三次洗澡,即使是到了唐宋以后他们依然如此。历经多次民族大融合虽有所变化但是深居大漠、草原深处的游牧人依然受限制于沐浴条件。

古代女性曾用哪种作为粉底的原料(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2)

  • 秦汉时期洗澡条件已经比较成熟,洗澡成为全民大事还有专门的假日留作洗澡

《礼记 · 内则》记载:“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清;足垢,汤请洗。”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在秦汉时期的人已经相当的爱干净了,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而在这三天五天之间可不是不清洁的,脸脏的时候用淘米水清洗,脚脏了用热水泡洗。所以早在秦汉时代的人们的日常清洁已经不输我们现代人了。

洗澡作为头等大事来说在秦汉已经成为全民的习惯了,而在古代洗澡不像我们现在进了浴室脱衣服就可以洗,需要准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且在朝堂之上若有大臣邋里邋遢、臭气哄哄实在有损体面。所以在东汉国家就出台了沐浴休假制度,“公务员”们每五天可以享受一次假期,这个假期就是专门用来洗沐的。

《汉官仪》有记:“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 唐朝风气开放,“合沐”逐渐出现

我说古代的人很保守很注重隐私和私密性你肯定相信,但是你绝对想象不到他们有多么的保守。在唐朝以前,沐浴是相当私密的一件事情,除了有钱人家有专门的服侍洗澡的佣人和专门的“SPA按摩技师”是不允许任何人出现看见的。

古代女性曾用哪种作为粉底的原料(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3)

那时洗澡的房间是专门的一间房子,隔开成两间,一边洗澡一边烧水,完全不互通。洗澡是完全一个人洗,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等等,即使是同性也不一起洗澡。

唐朝的达官贵族相当喜欢泡温泉,温泉就是在唐代开始盛起的。当时的长安甚至是其他的大城市周边都会建造很多的天然浴场,都是供给达官贵人们泡温泉的。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华清池了,在现在的西安还有华清池遗址。

唐朝的时候温泉基本上是被达官贵人包起来用的,但是温泉一般是室外,虽然有下人清场但是由于唐朝开放的民风私密性不再那么强调,大体只剩等级和性别的差异。

宋朝是沐浴方式发生大变革的时候,因为在宋朝出现了公共浴室,也就是大澡堂子。澡堂子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洗澡,毕竟在老百姓家里面洗一次澡挺麻烦的。

在澡堂子里洗澡也从一项清洁活动慢慢的变成了娱乐活动。同时随着澡堂子的兴起也涌现了一批新的职业——搓澡工。几个好友在澡堂子里泡半天的澡,再叫个按摩技师,在里面聊聊天,出了池子品品小茶或者喝点小酒好不惬意的消遣方式。

澡堂子的出现基本上彻底消除了传统的保守沐浴模式,在一些富贵人家会修建专门的澡堂,这个澡堂可不是用来营业的,它是用来招待宾客的。在宋朝有宾客前来请他沐浴是一项相当高的待客之道,叫做接风洗尘。

古代女性曾用哪种作为粉底的原料(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4)

洗澡不随便,洗护用品很讲究
  • 从无到有,洗沐用品的发展更替

先秦以前有草木灰洗澡和淘米水洗头。在魏晋以前是没有类似香皂沐浴液之类的东西的,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都是在“汤”上面下点文章。比如这时候人们用的洗澡水就是用五谷煮出来的汁水加在清汤里面,他们的日常洗脸水也不是普通清水而是高粱煮出来的汁水。

带来洗沐用品大革新的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带来了大量的稀奇古怪的香料。那时候的人们将各种各样的香料研磨成粉末状,然后和豆子磨成的粉混合起来,这就是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沐浴用品叫做“澡豆”

澡豆形式多样,主要是因为其材料不同,从西域不远万里运送来的珍惜香料自然昂贵,最初的豆粉是豌豆粉,也是中国没有的。在有钱人用着这些昂贵美好的澡豆的时候下面的人民自然也跟着使用这么好的东西,于是逐层代以廉价的成分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澡豆。

皂荚清洁在南北朝就开始出现了,而肥皂这个东西早在南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用的这种化工生产的肥皂。那时候的肥皂都是用纯天然的材料制作的,用皂角树的果实混以香料还有许多可以美容养颜的中草药做成的。这样的东西还不叫肥皂,后来在江南地区有一种叫“肥猪子”的果实清洁能力比皂角要好,后来两者结合做成团团块块就是“肥皂”了。

古代女性曾用哪种作为粉底的原料(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5)

元清两代又有发展,元朝有用麦麸加工而成的清洁用品。在清朝在原有肥皂的基础上加上了动物脂肪就形成了清洁效果更好、香味更加丰富的肥皂了。

  • 药浴流行,沐浴养生成为时尚

中国古代的药浴历史悠久,起源最早也已追溯到先秦时代。药浴就是在洗澡水里面加上各种各样的药材,不同的药材对症不同病状,通过泡澡的方式来治疗内部的疾病也可以治疗外部的皮肤病。尤其对于皮肤病来说药浴直接作用于病患处,要比内服药物治疗在效果上来的更好也可免去喝药的痛苦。

很早的时候就有用韭菜和酒,将其混合煮沸用热气沐浴,可以治疗外部的跌打损伤。药王孙思邈就记载了很多的药浴配方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

到了唐朝有非常著名的药浴种类,那就是盛行于娘娘嫔妃中间的玫瑰牛奶浴,用玫瑰花的香气来增加体香,用牛奶来洁白肌肤。这种洗浴方法流传相当广泛,深得后世的皇帝妃妾们喜欢。

《琐碎录》有记:“五月 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在传统的清洁洗浴的基础上,药浴的出现和普及大大增强了洗浴的作用和趣味性,也在医学方面开辟了一种治病下药的方式。

古代女性曾用哪种作为粉底的原料(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更衣)(6)

总结

看完了这些你还觉得古代的人不爱干净吗?我们现代的人放假在家也懒得好几天不洗澡不洗头不见得比他们干净多少吧!洗澡这么一件小事在古代人的手里变化出了多种多样的习俗礼仪,比我们现在的洗澡更加的复杂、有趣。

从商周时代的不成熟到后来的普遍洗浴,从简简单单的清洁身体到后来可以娱乐、休闲、治病的多重效用,中国古代的沐浴文化发展史也是中国生产力、国民文化、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体现。看完了这篇中国古代的沐浴文化发展历程是不是也想去洗个香香澡了呢?

参考文献:

《礼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