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线卫视都有哪些(三线卫视还有没有)

文|宝剑

近日,湖南卫视《人民的名义》收视火爆,电视频道的收视爆发力重新震惊了业界,并再次引发了关于传统电视会不会灭亡的大讨论。不管传统电视这个模糊的概念会不会消亡,我们先把注意力聚焦到省级卫视这个标志性的电视频道群体上。

一二三线卫视都有哪些(三线卫视还有没有)(1)

众所周知,省级卫视有一线、二线、三线之分,尽管都面临来自新媒体的竞争,但一线卫视一方面自身广告创收额度较大,另一方面有强大的集团作为背景,在新的媒体竞争环境中,已经有所作为。二线卫视至少有个别品牌节目,目前尚可挣扎生存。

三线卫视,近两年除个别频道期望通过对外合作博得一线生机外,多数处于“休眠”状态。一方面原有的发展思路难以突破,另一方面又没有找到新的“弯道超车”的机会。在目前的媒体竞争环境下,三线卫视是否还有动用全台之力进行“突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呢?

媒体融合方面,三线卫视所在的集团普遍也较弱,媒介融合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推进。由于缺少拿得出手的资源,三线卫视在与新媒体合作过程中,缺乏机会和手段,底气也就不足,处于相对“卑微”的地位。

近几年的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线卫视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转型“窗口期”。面对如今的困境,部分三线卫视“不甘沉沦”,还在进行一些探索,抱团取暖、对外合作、制播分离等方式都看似是“突围”的一丝希望。

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似乎都没有明显的作用。以对外合作、制播分离为例,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最优质资源的引入力度,头部资源才能带来整个平台影响力的提升和更多的广告创收。

事实上,与三线卫视进行运营和制播合作的公司,很少是业内顶尖的公司,资源能力和趋势掌控力存疑。在极少数与顶级公司合作的案例中,对方能够提供的人力可能只是这些顶级公司中的“实习人员”。而且,卫视的对外合作经常受到政策性因素的掣肘,社会资本玩不转,就干脆不玩了,转而追逐新媒体。

目前的媒介竞争环境中,还看不到能够让三线卫视“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三线卫视“向下”回归本地,直接与强势地面频道形成竞争

“向上”突围艰难的情况下,部分三线卫视选择“向下”发展,认为地区文化是宝贵资源,但这只是想象中很美。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与台内强势地面频道形成各种冲突。

首先是观众争夺。三线卫视的节目大量增加本地文化元素之后,势必与本地强势地面频道形成观众争夺。真正的一线卫视都有一个“去本地文化”,走向普世文化的过程。如:近两年,崛起的上海东方卫视就逐渐淡化了“海派文化”的特征,利用“全国通吃”的喜剧节目和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实现了突围。

有的三线卫视为了与地面频道的老年观众定位进行区分,试图定位于年轻受众。殊不知,年轻观众本来就是最游离的一部分电视观众,而且,这一定位直接将频道的竞争对手锁定为年轻观众聚集的头部卫视和视频网站,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是内部资源的争夺。三线卫视即使回归本地,也面临巨大的投入,而多数三线卫视处于亏损状态,只能依靠地面频道的收入进行补足。这种情况导致地面频道投入长期不足,影响了发展的后劲。而强势地面频道的衰落必然导致卫视的投入成为“无缘之水”,形成恶性循环。

山东台的改革措施显示,山东卫视所有的营业收入完全用于自身,不再承担台里的其他成本。地面频道要求给台里上缴收入,公共成本都由地面频道承担。齐鲁频道去年挣了八个亿,给台里上缴56%。山东这种二线卫视都如此,三线卫视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一二三线卫视都有哪些(三线卫视还有没有)(2)

最后是广告资源的争夺。三线卫视回归本地后,可能会与地面频道争夺为数不多的本地广告资源和营销市场。对于广告创收采用分散管理的电视台,还可能会造成卫视与地面频道之间的价格战,形成内耗。

由此可见,回归本地对于三线卫视所在的电视台整体利益而言,可能是弊大于利。

三线卫视的未来可能是依赖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频道

卫视频道大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非常危险的游戏,三线卫视所在的电视台如果视而不见,继续“举全台之力办卫视”求突围的话,可能会将全台发展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年初,业内专家冷淞博士在对2017年进行预判时提出了“中场反思”的概念,认为“三线卫视在联盟取暖的同时将政治正确、彰显主流文化价值作为撬动政府预算利益的杠杆。”

依赖财政政策扶持,成为本地宣传平台,可能就是三线卫视的最终归宿。近两年,多个省份的财政部门出台了动用财政资金对传统媒体进行扶持的政策。

广州市财政局安排3.5亿元支持党报媒体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广州日报》的印刷、发行支出。河北省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各级新闻媒体财政支持的通知》。湖南党代会代表提案,建议将党媒全部列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一二三线卫视都有哪些(三线卫视还有没有)(3)

整个电视台全部依靠财政资金的支持,确实不太现实也不太可能。但作为本地重要宣传窗口的卫视频道成为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频道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财政支持解决了卫视的问题之后,电视台可以重点支持强势地面频道的发展。无论是品牌节目建设、产业拓展还是新媒体建设,地面频道都可以通过深挖地方资源,掌控一方水土,从而获得生存的空间。

喻国明教授认为“电视人如果还在沾沾自喜于过去,报业的昨天就是电视业的今天!今天的报业不但早就不是主流媒体,而且是回天乏力。按照经验看,报业今年发生的问题,在未来4~5年间就会映射到电视业。”

巨变之下,慌乱之中,与不恰当的“野心勃勃”相比,三线卫视更需要的是冷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