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投降后蜀国是怎样灭亡的(解析蜀汉帝国的魏延谋反案)

“魏延之死”是蜀汉帝国围绕“诸葛亮逝世”后一桩重大政治事件,以魏延惨死灭族而告终,可是害他的杨仪,也很快在政坛失意,被逼自杀,令人唏嘘。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又把魏延与杨仪并列立传,文中对魏延的下场颇为惋惜,也承认魏延举兵只是为了杀杨仪,而并非真的有心背叛。只可惜一直到蜀汉帝国灭亡时,“魏延案”却没有被平反过。

《三国志·魏延传》: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后人谈论此事时,多有谈论魏延与诸葛亮二人之间的关系,“子午谷奇谋”更是经久不衰。又有《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设计出“魏延误踢七星灯,造成诸葛亮续命失败”的剧情,还说“诸葛亮看出魏延额有反骨”,为魏延之死埋下伏笔,这也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

魏延投降后蜀国是怎样灭亡的(解析蜀汉帝国的魏延谋反案)(1)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魏延不慎撞翻七星灯

其实历史上的魏延,和他的悲剧故事没那么多戏剧化的内容。笔者立足《三国志》,重新解构一下魏延这个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

诸葛亮与魏延

在刘备执政时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下汉中后,让魏延出任汉中太守,镇北将军,督汉中军事,可以说是蜀汉帝国(北方)汉中战区的总司令。

再到诸葛亮秉政时期,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筹备北伐。因为诸葛亮身居丞相之位,掌控蜀汉帝国的军政大权,所以就顺势把魏延在汉中的军政大权收回,于是魏延的职权被分解:

  • 魏延的行政权是拜为凉州刺史,因为当时的凉州属曹魏帝国辖地,所以这个凉州刺史是遥领,是虚职。
  • 魏延的军权则是领丞相司马,督前部。这意思是魏延以丞相府的司马督领大军的前锋军队。

次年(228年),魏延随诸葛亮的大军出祁山,开始北伐,由于蜀汉方面准备充分,而曹魏帝国的边防军毫无防备,战事对于蜀汉来说十分顺利,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归降蜀汉。

曹魏帝国听闻凉州告急,赶紧组织关中的援军赶赴凉州,在这个关键时刻,蜀汉方面需要有人去镇守街亭,以抵挡魏军援军。

魏延投降后蜀国是怎样灭亡的(解析蜀汉帝国的魏延谋反案)(2)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阻挡魏军援军的重任应该交给魏延或是吴懿,可是诸葛亮违背众人的意愿,让没有军事经验的马谡担此重任。

结果,马谡不遵守诸葛亮的嘱咐和安排,又不听王平等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完全不是曹魏宿将张郃的对手,在街亭一败涂地。从此,魏军顺利攻入天水,诸葛亮只能无奈下令撤军。

当时,在曹魏帝国还流传着“魏延要从子午谷偷袭长安”的谣言,魏明帝曹叡在长安督战时,听闻此传言,便赶紧把当时镇守长安的夏侯楙调动工作岗位了。

从一伐这个时间点看,魏延对诸葛亮是有些不满:明知魏延的军事经验丰富,诸葛亮却任人唯亲,想去提拔马谡,酿成大败,断送了北伐的大好局面。

此后,魏延也多次向诸葛亮提议,让自己单独领兵伐魏,诸葛亮都不允许,魏延就常说诸葛亮胆子小,跟诸葛亮一起出战,不能全部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才能。

《三国志·魏延传》:(魏)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到了建兴八年(230),诸葛亮终于给了魏延一次机会:派魏延领军出征羌中。

魏延不负众望,率军在阳谿,与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交战,大获全胜。诸葛亮这才认识到,魏延是真的会打仗。此战后,魏延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可以这么说:到此时,魏延用一场军事胜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诸葛亮也相应给予了他更高的军事权力,让魏延的军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魏延虽然获得比之前更高的军事指挥权,但也要经常向诸葛亮汇报工作,在这期间,他与丞相府长史杨仪关系势如水火,诸葛亮只能从中调节,“深惜(杨)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进驻五丈原,不幸患病,在病重期间,由于魏延不在诸葛亮这边工作,所以,诸葛亮是与府中幕僚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商讨后事,其中对魏延军队的安排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魏延投降后蜀国是怎样灭亡的(解析蜀汉帝国的魏延谋反案)(3)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安排后事

很显然,诸葛亮是让魏延和姜维两人分别担任两批殿后军,同时,诸葛亮也考虑到魏延有独立指挥权的缘故,所以补充说了:如果魏延不听从安排,蜀军大部还是直接撤退,无非只有姜维负责殿后了。至于魏延,就随便他吧。

这里的潜台词就是:即便魏延不听话,你们先走,他自己也会乖乖跟着撤退的,毕竟魏延再厉害,也不敢冒险一个人去迎战司马懿的主力军。

只可惜,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算到:魏延居然会想阻止全军撤退,还有杨仪和魏延居然会争权内讧。

魏延冤案始末

诸葛亮死后,临时获得最高权力的杨仪先决定试探魏延的口风,于是派费祎前往魏延的军营。

果然,魏延狂妄地说:“诸葛丞相死了,不是还有我吗?你们这些个府官要回成都去办丧事,就尽管回去,但是军队必须留下来给我指挥,不可能因为诸葛公一个人死了,我们就放弃这次伐魏的机会,再说了,我怎么可能听从杨仪那个混蛋的调遣?”

费祎这个人精也不当面提反对意见,还与魏延一同商议留下哪些军队,然后亲笔写好议案,并和魏延一起签名认可。临走前,费祎还继续忽悠魏延:“我回去后,一定会为你向杨长史解释清楚的,杨长史是文官,不懂军事,肯定会听你的意见。”

魏延听到费祎这么说,深信不疑,就让费祎骑马走了。没多久,魏延的脑筋转过来了:“费祎怎么可能说服杨仪?!”魏延再派人去追费祎,已经追不上了。

魏延又派人去侦查杨仪等人的行动,发现杨仪是按照诸葛亮的遗嘱来办事:各营军队依次撤军。

魏延投降后蜀国是怎样灭亡的(解析蜀汉帝国的魏延谋反案)(4)

电视剧《三国演义》魏延阻止蜀军撤退

魏延大怒,便率军抢先南归,把山路上的阁道全部烧毁,以阻止大军南归。

杨仪见状,便派人送信去成都,控诉魏延造反;魏延也不示弱,也派人去指控造反的是杨仪。

成都皇城内,皇帝刘禅在一日之间,收到两份互相指控的奏章,也不知道前线情况真假,于是把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招来商议对策。最终,董允和蒋琬都表示支持杨仪。朝廷便让蒋琬率禁军前往汉中接应,顺便处理杨仪和魏延的争端。

但是,蒋琬还没走多远,魏延的死讯已经传来了。

原来是:魏延并非真心想南归,只是想烧毁栈道,以阻止杨仪撤军,而杨仪又令士兵重新凿山开路,日夜不止,很快就追上了魏延军队。

魏延在南谷口列阵阻拦,此时,杨仪令何平(也就是后来的王平)出阵。何平当众斥责魏延的士兵:“诸葛公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魏延的士兵都知道理亏,于是纷纷放弃对抗,弃甲归降。

魏延见大势已去,便带着儿子想逃去汉中,半路上被马岱追上,斩于马下。

大概是魏延的家眷都在南郑(汉中郡治),所以杨仪到了南郑后,还公报私仇,把魏延三族诛杀殆尽!

魏延投降后蜀国是怎样灭亡的(解析蜀汉帝国的魏延谋反案)(5)

魏延与杨仪南归之争

魏延失败的原因

在曹魏人鱼豢撰写的《魏略》中,是说诸葛亮交待后事给魏延,要求撤回汉中,再也不北伐了;诸葛亮的后事是魏延主持的,杨仪则造谣说魏延要率军叛逃,于是蜀军将领联合起来讨伐魏延,魏延这才被杀。

在这魏人流传的故事中,显然有很多bug,首先说魏延能否成为诸葛亮继承人,都是大大的疑问,再者,诸葛亮怎么可能说再“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这种丧气话来?显然这是魏人自夸的段子。

后面说“魏延与杨仪相争,失败身死”这段内容,大致与《魏延传》的记载差不多,裴松之对《魏略》这段内容评价到:此盖帝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裴松之的意思是说:这段故事要以陈寿写的《魏延传》为准绳。

厘清了事情原委,笔者再来分析一下魏延为何会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失败?我以为,其中原因有两个。

第一,陈寿说魏延“平日诸将素不同”,可见魏延与同僚的关系较差,再看成都那边,可能董允和蒋琬也是如此,所以才会站队杨仪,而怀疑魏延。

第二,魏延作乱的动机单纯和应对方法幼稚。

他只是想阻止蜀军南归,却用烧栈道的方式拖延时日,在这段时间里,他也只是弹劾杨仪,甚至决定在谷口阻击。这种手段,可以看出魏延是“走一步看一步”,是鼠目寸光式的。甚至寄希望于费祎,或者是其他人能够支持自己,忘记了自己平时根本没有死党的事实,所以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如果魏延懂得政治手腕,要么尽快抵达南郑,拥兵自重,也不至于输得这么快,甚至可以分化杨仪与其他人的关系,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也只要杨仪死了,以资历来看,蜀军余部自然会倒向魏延。后面的事就是向皇帝刘禅解释一番了,魏延有重兵在手,即便是真正的“丞相继承人”蒋琬掌权,也不一定能左右得了他,还是得给他几分面子。

或者是魏延亲自返回成都先获取皇帝刘禅的信任,即便蒋琬和董允认为魏延擅自南归有过失,以魏延的资历,也不至于会惨遭灭族的下场。

可惜魏延不懂得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蒋琬率禁军北向汉中时,听闻魏延已死,也不去追究杨仪的责任,说要弄清真相,而是果断撤军,返回成都,等待杨仪向朝廷汇报情况。

果然,即便陈寿这些人都知道魏延并无反意,甚至其家人因为杨仪公报私仇而屠戮一空,如此冤屈惨烈,朝廷也没有因此怪罪杨仪,更没有替魏延平反。

原来,政治斗争是没有正义可言的!

魏延之死的后续影响

后来杨仪因为忌恨蒋琬成为继承人,而口出恶言,他甚至说出“早知如此,我就北投曹魏算了。”

看看,他的政治立场连魏延都不如!魏人都知道魏延忠心于蜀汉,死于叛逆就是一桩冤案。杨仪的恶言又被费祎听了去,费祎马上向朝廷汇报,于是杨仪被革职为民,流放汉嘉郡。

《三国志·杨仪传》:(杨仪)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

杨仪在流放地又上书诽谤(不知道是诽谤谁,也有可能是费祎),最终被逼迫自杀,结束了不光彩的一生。

魏延和杨仪两人的人品高低,后人有目共睹,民间对魏延也多有惋惜,推崇之意。在梓潼有魏延祠,在魏延家乡南阳也有祠堂纪念他,在汉中还有魏延墓……反观杨仪,默默无闻。

魏延投降后蜀国是怎样灭亡的(解析蜀汉帝国的魏延谋反案)(6)

魏延祠碑

虽然《三国演义》对魏延的形象有所贬损,例如“反骨”之说,但这是小说家之言,民间百姓能够仍然对魏延推崇有加,甚至立庙纪念,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