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起始终止时间(屯垦戍边历史小知识)

兵团人都熟悉“屯垦戍边”这四个字,这四个字表面上不难理解,就是军民驻扎在边疆垦荒种地,同时肩负守护边疆的职责。

屯垦戍边起始终止时间(屯垦戍边历史小知识)(1)

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师部所在地——玉门镇官庄 周国强摄

对“屯垦戍边”这几个字,如果仅从表面上理解,就可以到此为止了,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为何叫“屯垦戍边”?为何历史上也有“屯垦戍边”,其源头起于何时?那就需要继续往下看。

“屯垦戍边”历史上最早叫“屯田”,何谓“屯田”,勒兵而守曰“屯”,兵士耕种叫“屯田”。用白话说就是,军队驻扎之地叫“屯”,在驻扎之地耕地开荒叫“屯田”。

“屯田”还有“军屯”和“民屯”之分,专业军人屯田叫军屯,移民屯田叫民屯。按照这个标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军屯,54年进疆部队一部分就地转业,从事垦荒,这一部分是纯军人,属于军屯。

63年组建的甘肃农建十一师,应该属于“民屯”,甘肃农建十一师的组成人员主体绝大部分为非军人,前期人员主要是国营农场职工,后面进入的人员主要是知青和上海移民还有部分复转军人和社会青年,都是非军人。

至于后期有部分现役军人,那是从事管理工作,属于军管时期,不影响人员主体结构,所以十一师属于民屯。即便后来归入兰州军区,还是属于民屯,只是管理层变了,下面人员结构和身份没有改变。

至于当初甘肃沿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序列号为十一师,那是甘肃农建十一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帮助组建、协助管理,并且采用的是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样的管理模式的缘故。当然名称需要国家批准。

军屯和民屯只是人员的身份和来源有区别,其肩负的职责基本相同,皆有保卫边疆加强国防之意。

甘肃的现有农业区,尤其是河西地区,大都是在历代屯田之中逐渐形成的。

甘肃最早的屯田起源于秦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抗击匈奴,收河南之地。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

上文的河南之地,秦朝时期的河南,不是现在的河南省范围,主要是指河套平原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也就是中原地区。

长城的西起点——临洮,就是现在的甘肃定西岷县,不是现在的临洮县。

修长城迁徙一大批犯人充实边塞,一边修长城、守卫边疆,同时耕田垦荒,解决自身口粮。中国历史上的屯田由此开端。

屯垦戍边起始终止时间(屯垦戍边历史小知识)(2)

甘肃农建十一师六团电影票

当时甘肃境内的屯田仅限于渭河谷地和陇东塬地,现甘肃庆阳一带。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汉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募民耕塞下”,招募百姓在边塞耕种开荒,集中组织,无事就务农,有事就调之为兵,拿起武器投入战斗。

让招募来垦荒的老百姓,遇到战事可以打仗,那平时就是要定期组织训练,就像后来的民兵一样。

当时甘肃募兵屯田的地点主要在泾川县,今平凉境内。

招募来的这些人可以有两种身份,和平时期就是民,从事农业,战争来临就是军,放下锄头拿起枪。一身而二任,这就是“屯垦戍边”的含义。

作为军人守卫边疆是国家使命,种地是解决自身军粮问题。秦汉时期交通极为不便,运输军粮相当困难,就地垦荒解决军粮,是秦汉以后边塞驻军的主要做法。

汉武帝刘彻时期(前121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万余人,出陇西,经临洮、临夏、过刘家峡,出青海,至山丹,击败匈奴休屠王,逐匈奴于玉门关外,占领河西走廊西半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前111年设立武威、酒泉两个郡,那时是郡县制,武威下辖十个县,酒泉下辖九个县。

汉朝的郡下面的县,大都是根据军事需要而设,酒泉、武威两郡下属的县,大都是根据屯田需要而设,以军人为基础,然后招募内地百姓移民屯田。

后来屯田的人员构成,主要以移民为主。

屯垦戍边起始终止时间(屯垦戍边历史小知识)(3)

甘肃农建十一师三团边湾农场的武装军垦女战士

汉朝的屯田专设各级屯田官,屯田所需农具种子口粮衣物等均由官府供给,和部队一样就是供给制。如69年后成立的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甘肃境内的一师和二师是工薪制,而青海四师就是供给制。

汉朝屯田收获的粮食全部充作军粮。

50多年以后到汉宣帝时期,西羌犯边,宣帝命后将军赵充国率兵征讨,获胜后就地驻扎在临夏、湟中和兰州一带,从事屯田。类似54年的入疆军队,就地转业从事军垦。为甘肃此后的垦荒奠定了基础。

东汉以后,甘肃历经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诸代,甘肃多为游牧民族所据,城头变幻大王旗,随时易主,没有长期打算,都是短期行为,土地开发量很小,基本维持原来的垦荒规模。

屯垦戍边起始终止时间(屯垦戍边历史小知识)(4)

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创办的《人民军垦》报

只有前秦(376年),迁关中富豪7000户至河西诸郡;晋大安元年(385年)迁江汉万余户至敦煌,这两批移民均是从事屯田充实边塞。

从古至今,甘肃的土著人口并不多,甘肃省算是名副其实的移民之省,今日的甘肃人大部分是移民的后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