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柳腔名字的由来(柳腔源自女尼化缘)

青岛柳腔名字的由来(柳腔源自女尼化缘)(1)

正月里的即墨老城,有看大戏、扭秧歌、赏花灯的古老习俗。与其他地区不同,即墨的传统大戏主要是"柳腔"。相传,即墨正月唱大戏的习俗从清朝就开始延续,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据说柳腔产生于清代中叶,发源于即墨西部大沽河沿岸一带,是胶东地区独有的曲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考证,柳腔最初是由即墨当地的民间原始说唱形式演变形成,据资料考证,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胶东地区水旱灾害侵袭频发,致使颗粒无收,民众们为求生计,不得已背井离乡,到即墨县城乞讨。

这些乞讨的乡民,一边讨饭一边说唱,用一种源自地方的小调,当地群众都称之为"本肘鼓"、"周姑子",也称"肘鼓子"、"老拐调"、"哦嗬"腔。据说,是因为演出时艺人肘边悬一小鼓,边唱边击打,形成类似花鼓的简单节奏,所以又称为"肘鼓子"。

青岛柳腔名字的由来(柳腔源自女尼化缘)(2)

作为"柳腔"的别称"周姑子",应该与"肘鼓子"有同音不同字的传承关系。那么,肘鼓子为什么被称为周姑子,或者说,周姑子和肘鼓子的名称之间是如何演化的呢?

其中流传最普遍的,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在即墨当地有一个尼姑,一边唱着小调,一边四处化缘,大家只知道这个女尼俗家姓周,因为当地称女尼叫做姑子,所以都叫她"周姑子"。这位女尼心灵手巧,把当地农村妇女在田间地头哼唱的民谣,也编排到自己的化缘小调中,加以发展,形成固定唱腔曲调,这种曲调在民众中广为流传,后来更有人把这种唱腔编写成戏曲演唱,被称为"周姑子戏"。

还有一种上面传说的变种。说的确有一位尼姑唱曲化缘,但是这位女尼并不姓周,只是因为山东地区把尼姑方言称为"姑子"、"姑姑子",这位女尼在演唱时,手肘上悬挂一面小鼓,用来拍打节奏,叫它"肘鼓"。肘鼓与姑姑子相融合,就产生了"周姑子"这个名称,也有人叫做"肘鼓子"。

另外一种传说,清代乾隆年间,日照地区有一家农户姓周,他家的姑娘不愿顺从家里的指婚,愤而离家出走,乞讨过活,来到即墨,每到一地,就在街头巷尾哭诉自己的遭遇,把故事变成了哀愁为主基调的唱词。人们都被她的嗓音和唱腔吸引,竞相学唱,并把这种哀腔哭诉的曲调称为"周姑调"。

青岛柳腔名字的由来(柳腔源自女尼化缘)(3)

这种民间小调,随着流浪的民众一起传播到即墨,许多即墨当地百姓也跟着学唱,这种曲调最多的的地区,是即墨沽河以西的刘家庄、吕戈庄一带,特别是刘家庄,被称为即墨"周姑子"的主要发源地。

经过进一步丰富和演变,"本肘鼓"与即墨当地的曲调、秧歌调等吸收融合,唱腔声调都发生了变化,表演形式也由最初的说唱变化为演唱。

"周姑子"调源出自民间,演员长期在农村乡镇走街串巷,出现在年俗庙会,基本上属于撂地摆摊。表演艺人们借个桌子椅子,几个人简单扮上,就有了生旦净末丑分别,加上简单的伴奏,随时搭台随时开演,这种形式,民间称作"盘凳子"。

除了民间年节之外,戏班主要为地方的酬神活动提供服务,又称为社戏演出。这种演出活动,每逢神仙诞辰之日举办,如庆贺海神娘娘、胡三太爷生辰寿诞等等。戏班要在神庙前的空场上演出,具体的剧目要在神前烧香确定,然后戏班排演,供神仙观看,百姓们则跟着蹭个热闹,"藉神诞以行乐"。

青岛柳腔名字的由来(柳腔源自女尼化缘)(4)

如果说,祭神是朴素泛神信仰下的民俗活动,社戏则是这种活动的高潮助燃剂。而柳腔传统戏就是即墨地区最受欢迎的社戏剧目。这种民俗艺术形式,是不被封建高层士大夫看在眼中的,只有京剧是高雅的曲种,认为这种社戏是低俗、庸俗的,不能登大雅之堂。

每个艺术形式都有它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周姑子的演唱形式,最初非常简单,三五个人就能搭起一个班子。配合的曲乐,也不过一支鼓、一面锣,有的还加上打节奏的竹板(当地又叫呱哒板)。各种角色的分派和化妆、戏装,都没有一定规则,比起京剧、越剧等大剧种,那是不可同日而语。

演员和伴奏丰富之后,演出时,戏班会在场地临时搭建戏台,主要使用干草、麻杆、草绳为主,因此又叫"草台班子"。因此这种戏班只能在庙会和乡村表演,因此又称为"跑帘外的"、"跑大棚的"、"唱野台子的",这些称呼是那个年代周姑子调处境的最真实的反映。

青岛柳腔名字的由来(柳腔源自女尼化缘)(5)

这种草台搭班、走街演出的局面,前后持续了大概一百年。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周姑子"调与胶东半岛的其他曲调产生了交流,比如受莱阳"四弦小调"影响,"周姑子"增加了胡琴和唢呐的伴奏。

据说,当初"周姑子"不仅没有服饰规则,就连乐谱和曲调也没有确定,演员和伴奏全凭默契相互配合,演出时互相"溜"(即墨方言,跟着对方的调门调整自己的演唱),因此被民众玩笑为"溜腔",后来觉得"溜"字用于剧名不好听,就改为同音不同字的"柳腔"。即墨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柳腔之乡"。

柳腔传统剧种,多取材于历史典故、传奇话本和民间故事,包括公案、婚恋、家庭伦理等,主要表现惩恶扬善和家长里短,非常接近普通生活,现已整理有传统剧目一百二十多个,移植创作剧目八十余个,现代剧目四十余个。

传统剧目中,以"四京八记"为主要剧目,受群众称道,流传最广。四京包括 《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四部;八记包括《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等。

青岛柳腔名字的由来(柳腔源自女尼化缘)(6)

柳腔使用的语言,是即墨当地方言,通俗易懂接地气,诙谐幽默,引人入胜。艺术形式成熟以后,柳腔更加注重刻画人物,丰富性格张力,哀婉凄切的腔调,能达到动人心魄、力透纸背的强烈效果。

因此,柳腔在即墨百姓中深受欢迎,许多看戏的老少妇女,都会被其中的情节和内容感动流泪,特别是哭腔为主的唱词曲调,往往让观众深入角色不能自已,忘了洗衣做饭料理家务。

柳腔这种吸引妇女的强大魅力,被戏称为"拴老婆橛子"。如今柳腔更是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部分照片和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