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锡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的那些年麦卡锡主义)

美国执法人员突击检查咱们的党员身份,疫情控制不力,中东乱局,华为5G在美遇阻……仔细联想,确实如媒体所说,“麦卡锡主义”这是要复活的节奏啊。

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曾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刮起一阵旋风,对美国政治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只是年代稍显久远,且彼时我们没有与美国像今天一样建立彼此了解沟通的渠道,因此并不被广泛熟知。

麦卡锡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的那些年麦卡锡主义)(1)

美国:真的民主,真的自由么?

麦卡锡主义:反共反苏的精神旗帜

本来作为民主大国,兼收并蓄,包罗万象就是美国吸引世人的最大优点。但在二战结束当时,苏联的扩张确实让美国人感到恐惧,尤其是1945年著名的间谍女王本特利案爆发,美国人才意识到苏联对美国从政治到商业的渗透是全方面的,而FBI的能力和水平,说实话,至少在当时是难与克格勃相比的。FBI反间谍的行动还没开始“打草”,苏联方面就立刻关闭了与在美易露身份间谍的联系,其中各种玄妙据说到今天FBI也没搞清楚。这在侧面说明了苏联当时确实是很有让美国感到恐惧的实力,美国人想,也许自己真的对苏联是轻敌了。

悲哀的是,当时FBI的头头胡佛跟总统杜鲁门的关系并不融洽,以至于杜鲁门并不太在意FBI的一些调查消息。可是,毕竟间谍案是爆发了,苏联的渗透已经到了不得不充分重视的地步,而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倒向苏联,亚洲和东欧的广大地域普遍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苏联还研制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弹,就连美国的共产党也都听从来自苏联的指令,甚至美国的不少上层精英居然也对社会主义抱有期待,种种迹象表明共产主义就像联邦最高法院所说的,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联邦政府产生了“清晰和即时”的现实威胁。

时势造“英雄”。约瑟夫麦卡锡,这个来自威斯康辛州的名不见经传的参议员“审时度势”,恰在此时抓住反共主题,走上美国的历史舞台。

麦卡锡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的那些年麦卡锡主义)(2)

苏联对麦卡锡主义的诞生“功不可没”

麦卡锡主义:被欧洲视为“法西斯”的极右主义

诞生

l950年2月9日 ,身为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弗吉尼亚州惠林市发表了题为《国务院里的共产党》的演讲。演讲中,麦卡锡称他手中有一份205人的名单。这些人全都是共产党和苏联克格勃间谍成员,但他们却身居联邦政府高位,甚至能够制订政府的政策。但事实上 ,他所拥有的只是个发言提纲,并没有所谓的名单,更无法估计预测共产党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麦卡锡甚至说要把这份不存在的名单交给时任民主党总统杜鲁门。

而执政的民主党因在二战后期欧洲战场的开辟问题和雅尔塔会议中对苏联妥协问题饱受在野的共和党攻击,此时如果再忽视共产主义威胁的问题,将是国内政治上的严重不正确了。因此,一场共产主义“清乡运动”在美国浩浩荡荡的展开。二十世纪的极左思潮让人们对于法西斯国家恐怖主义记忆犹新,但极右的麦卡锡主义也是有过之无不及。

麦卡锡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的那些年麦卡锡主义)(3)

杜鲁门与罗斯福总统

发展

麦卡锡主义的代表作是美式“焚书坑儒”,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德加斯诺最为著名的《西行漫记》(又译:《红星照耀中国》)成为了禁书,斯诺本人和妻子也饱受政治迫害,后来不得不移居瑞士。而广为熟知的幽默作家马克吐温的书籍则被列为“危险书籍”,是不是很幽默。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就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曾被当作异端邪说烧毁。

这种反共思潮如此迫切,就不难想象朝鲜战争为什么那么容易就爆发了,美国急需在内外展示反共反苏的决心和力量,拓展自己的势力空间。不得不说,苏联真的是造成美国狗急跳墙的最大外部推手。

麦卡锡主义如火如荼的进行,小人得志狂妄自大的麦肯锡认为自己的政治正确能够呼风唤雨,甚至发展到以反共为名清除异己,就连同性恋倾向的政府工作人员也都横遭解雇,原因仅仅是有几名同性恋政府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共产党员。

麦卡锡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的那些年麦卡锡主义)(4)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

灭亡

最后,麦卡锡的罪恶之手居然伸向军队—调查军队方面的共产主义渗透,事态本来就严重失控,政坛左右两派几乎都被他得罪光了,这下来自共和党的总统艾森豪威尔都对他忍无可忍,这么搞法,没等清除掉共产党,自己的政府和总统大位就得玩完。好在美国军方没惯他毛病,找了特能辩论的律师,在听证会上打了个成功的麦卡锡主义阻击战,辩得麦卡锡灰头土脸,从此麦卡锡主义走向衰落。

此后,麦卡锡因为打击同性恋的问题,也被对手以血换血,自己本来就未婚,却被爆出与助手搞基,丑闻不断,最后郁郁寡欢在1957年死于肺炎。

麦卡锡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的那些年麦卡锡主义)(5)

麦卡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麦卡锡主义:美国无法摆脱的“蛇精病”

经此一役,麦卡锡主义的幽灵渐行渐远,但对美国自此却深受麦卡锡主义的影响,就像得了战后应激综合征的病人。今天看来的一些现象,至少或多或少曾有过麦卡锡主义风卷残云的印记。

第一,不像欧洲,普遍存在左右倾向的各种政党,美国社会的左翼力量日渐式微,消失灭亡,而美国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也终被两党深度绑定。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社会不存在左倾思想,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当时有位高喊“要在美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党候选人伯尼桑德斯,虽然也有来自中低阶层的拥趸,但终究不是美国政治的主流。说得再好听,实践上也很难成行,在现阶段的美国,更像是一场乌托邦式的政治宣言。

第二,非要跟苏俄对着干。不讲对的,只干怼的。美国对苏俄的恐惧那真是深入骨髓的,所以30多年前,我们看到苏联解体了,东欧巨变了,美国没有善罢甘休。俄罗斯现阶段仍然无法与美国建立政治互信,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而普京、包括白俄罗斯的卢卡申科,这一代经历苏联骤然坍塌的过来人,深知回不到过去而又极度遗憾的苦楚与矛盾。前几天,卢卡申科表示,自己可以不当这个总统,但白俄罗斯在橙色变革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希望民众考虑清楚。甭管现状如何让人不适,但想起当年苏联的解体,让百姓一夜无所依靠的惨况,这些高层从政者确实感到忧心忡忡。

第三,以民主自由打鸡血续命的美国,自此得了疑心病。自从基辛格主动接触战略实施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或明或暗,不甚清晰,既希望与中国合作稳定谋取亚太利益,也希望中国在改革中完成某种美国期望的根本改变,但却打错了如意算盘。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的制度和信仰变得更强,这与当年的苏联截然相反。而中国的技术也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宣称无意挑战二战后雅尔塔体系构建的国际秩序,但早已不是当年刀俎上的鱼肉。5G上,华为和中兴遇到的问题让美国又想起了苏联当年的间谍渗透,在我们看来,是美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美国也确实被苏联搞得得了暂时无解的神经衰弱综合症。麦卡锡主义虽然在美国社会也是人人喊打,但实际到了具体问题的层面,他们还得干着麦卡锡主义的损招。

第四,中国经过朝鲜战争、对印反击战、越战的洗礼,让美国认识到中国也绝不是好惹的对手,但也从未像苏联那样采取让美国感到恐惧的方式形成对美国的颠覆性威胁。但近年来南海局势的改变,让美国又开始坐不住了,毕竟南海上的贸易量在那摆着,盟友日韩澳的生命航线让中国主导,也不放心。但是,岛也种了,南海也达成了地区规则,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美国又能怎样。美国富饶的连《海洋法公约》都不愿意加入,中东那么多事,还要对付俄罗斯,南海的问题不如就听从咱们周总理的话: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中美两国。美国何必斤斤计较,与中国合力过好日子,印好美元割全世界的韭菜,不香么?

第五,美国突击检查咱们赴美党员的身份,就连入党动机都要询问。看来真是病的不轻,难道美国两党人士入境,咱们还要问下为什么是民主党而不是共和党么?从法律上讲,美国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必然来自政府或议会授权,而现今的美国总统权力大到可以绕过议会对外发动战争,这种有损民主大国尊严的下三滥手段还真不像是懂规矩的议员们干得出来的。都说川普离任,不会稳稳当当的交接权力,一边是在推特上抱怨选举不公,甚至希望最高法院介入,另一方面在离任之际,各种搞事,包括对伊朗发动战争,一副死磕到底玉石俱焚的架势。美国宁可选择一个不守政治规矩的愣头青当总统,也不会让一个左派上位,难道不是麦卡锡主义阴魂不散的原因么?

第六,疫情的泛滥,美国已经千万人感染,26万人死于新冠。而川普提名的最高法院的女法官却还在禁止宗教集会的问题上宣称限制行动是对自由的干涉,看来真是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最高。麦卡锡主义当年就是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采取反对一切异见的方式席卷美国社会,而今天美国仍然挂着自由的招牌罔顾生命至上的终极价值,这种做法和当年的麦卡锡主义何其相似。或者即使没有必然的关联,我们也不得不说美式民主发展到今天,起码缺乏了必须的自律自制和谦抑。戴个口罩,就这么难?

凡此种种,与麦卡锡主义的关联,真是细思极恐。没人否认美国的强大,但在灰犀牛横冲直撞、黑天鹅到处乱飞的年代,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一个留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绝不应是拒绝共识挥霍民主挑战常识的社会。

而在世界历史风急云涌变幻莫测的江湖中,历任武林盟主又有哪一个不是处心积虑唯我独尊的岳不群式组织?从雅典、波斯、突厥、罗马到两牙、英国,资本嗜血的本性叠加政治的霸蛮以及意识形态的扩张,挤压了多少原生社会的生存空间。倡导多元、尊重个体,更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趋势,儒家“和而不同”的君子相交之道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原则思路。

麦卡锡对美国的影响(美国的那些年麦卡锡主义)(6)

应许之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美国突击检查中国赴美人员党员身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