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楼的故事简介 武生泰斗杨小楼

作者:山佳

01

武生泰斗杨小楼,是一代名家,与余叔岩、梅兰芳号称三大贤,是京剧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杨小楼的故事简介 武生泰斗杨小楼(1)

杨小楼,原名杨三元,出身于梨园世家。

小楼父亲杨月楼(1849-1890),面阔耳大,仪表堂堂,有“天官”之称。平素待人忠诚仗义,在众人之中很有威望,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深得“京剧鼻祖”大老板程长庚的器重,所以后来当上了“三庆班”的管事,又担任了精忠庙(即后来的梨园公会)的庙首。

光绪十四年(1888),杨月楼进入清宫升平署,成为专门为慈禧太后演出的内廷供奉。《安天会》中饰演悟空颇享盛誉,有“杨猴子”之誉。《四郎探母》中杨延辉、《长坂坡》是他的杰作。

杨月楼深受慈禧欣赏,就在他病故这年,慈禧寿诞日,还给了他白银20两、药4匣的赏赐。

杨月楼与谭鑫培,是换过帖的结义兄弟。1890年,47岁的杨月楼临终之际,将自己的三子小楼托付给谭鑫培。从此,小楼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谭鑫培按谭氏宗谱排序,为小楼取了新名叫“嘉训”。

此时,丧父的小楼,只有十二岁。

02

江夏人谭鑫培,号称“须生泰斗”,是京剧历史中承前启后的一个人物。

谭鑫培的唱腔,吸取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唱法之精粹,以其独具的“云遮月”嗓音,创造了飘逸洒脱的谭派唱腔。想当年谭鑫培的演出,轰动京师,市井之间有“家国兴亡谁管理,满城争说叫天儿”之语。

谭鑫培表演《乌盆记》,外国公使对慈禧太后说,“戏词没听明白,但从他悲婉的唱腔中,感觉到一个幽灵在哭泣。”

谭鑫培重情重义,他视小楼为己出,悉心教导。

十四岁那年,在谭鑫培的主持下,小楼进入了小荣椿科班学戏,为二科“春”字辈学生,排名春甫。

梨园这一行的人,都以科班为荣耀。不入科班的,甚至不能算是门里出身。其重要性,好比仕途的科甲、和尚的受戒。科班的长处有三:一是管理严格,二是学的东西多,三是有名师亲授。现在常用“文武昆乱不挡”称赞一个好演员,其实只有科班出身的人能如此。

按照京剧界的传统,十四岁学戏算是晚了。小楼身材单薄,个子瘦高,嗓音也不突出,因此他在科班里学的是武生。

班主杨隆寿给小楼开蒙,教他的第一出戏是《淮安府》。

小楼生性温顺又执拗,练功学戏非常刻苦,别人拿一个香火大顶,他来一个半;别人踢腿六百下,他踢八、九百下。因此他虽然学戏晚,但是由于勤学苦练加上心细,根基打得却很好。他练功时穿的鞋子,十几天就要穿坏一双。

在科班学习期间,小楼的身高不断的增高,身高臂长。这样,唱戏时的姿势,总是不太好看。

学了两年戏后,到了他变嗓的时候,而身高,仍然在不停的增长,比同龄人高一头,无合适配演之人,被讥为“象牙饭桶”。大家都觉得,他不适合演戏。

出班时,小楼因为嗓音一直没有恢复,身高太高,搭班唱戏的时候,总是扮演一些龙套的角色。虽然谭鑫培一直帮助他,但也没有太高的成就。

这时,就有人说小楼的闲话了,说杨月楼的儿子比英雄高半截,扎上靠差一块,意思是讽刺他的技艺不行。这句传到小楼母亲的耳中,心里很不是滋味,就让小楼当面唱。结果一开腔,杨母心里就凉了半截,认为“祖师爷不赏饭,儿子不是这块料”。

为了不丢人,她就不让小楼再唱戏了,在家里吃他父亲留下的老本过日子。

杨小楼的故事简介 武生泰斗杨小楼(2)

03

一定要有人赢,为什么不是我?总有人是角儿,为什么不是我?

小楼天性喜欢唱戏,经过这次挫折,他发誓一定要唱红。

在强者看来,所有的遭遇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伤害,都是调整自己和提升自己的良机。

于是,小楼针对自己的缺点:嗓子和身高,细心揣摩。

旧戏班里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不疯魔,不成活”。意思是说,一个演员要想在舞台上有所作为,不勤学苦练不成;而且一般的勤学苦练还不成,一定要达到废寝忘食,甚至“疯疯癫癫”的程度,这样才能练出真功夫来。

这个时期,小楼不再说话,交谈时用手比划。每天一早,出去练功;下午,去剧场观看其他演员演出;晚上,总结反思。

噤声养功一百天后,小楼根据张二奎一派的唱腔,找到了根据自己条件的发声方法,并领悟出一抬、二连、三趋、四颤的方法,解决了自己身高臂长舞台上动作不好看的毛病。

之后,小楼去见义父谭鑫培。谭鑫培观看了他的表演后,很兴奋,认为小楼终于可以子承父业了。于是,又介绍他拜著名武生俞菊笙为师。

杨小楼的故事简介 武生泰斗杨小楼(3)

04

此时的小楼22岁,得俞氏真传,技艺大进。后以“小杨猴子”艺名演于津门,《长坂坡》为其家传,《艳阳楼》为俞亲授,加上猴戏《水帘洞》等一炮而红。

当时,就连饭馆跑堂的端着菜,也学小楼的声调高喊“闪开了!”这是《艳阳楼》高登的台词,可见小楼在津门影响之深。

1906年,29岁的小楼,被清宫升平署以“民籍教习”的身份挑选入宫,成为了内廷供奉。至此,杨家父子两代,先后均为内廷供奉。

当年清宫中,设有专为演戏而设的管理机制,称为“南府”,后改为“升平署”。升平署的职责之一,是负责为慈禧太后挑选进宫唱戏的京剧艺人。杨隆寿、李顺亭、孙菊仙、时小福、谭鑫培、陈德霖、汪桂芬、王瑶卿等名角,都曾进宫为“内廷供奉。”

慈禧太后喜欢戏,而且真懂戏。她对戏词、穿戴和扮相,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改进。慈禧看过小楼的戏后,说道:“这猴儿真不赖!”

小楼进宫演过三十六出戏,其中以《长坂坡》和《金钱豹》两出,慈禧点得最多。

小楼身长八尺,高大魁梧,扮相英武,虎形猿臂,站在台上是气宇轩昂,一派英挺飘逸的大丈夫气概,加之嗓音嘹亮、声腔激越,演出赵云、姜维、高宠等英雄人物,充满了威武雄豪之感。

慈禧喜欢看小楼的戏,对他也是恩宠有加。小楼作为内廷供奉,是四品顶戴,前无古人。

业界人士云,挑上升平署的钱粮,这在戏界,等于一步登天。但同为内廷朝奉,受宠程度却大不相同。

在慈禧面前,最红的当属小楼,而她最不喜王长林、李永泉二人。

所以他们两人常说——

人家杨小楼,在宫里来演戏,如同小儿往姥姥家来一个样,我们两个人来演戏,仿佛来打刑部官司的犯人一样!

后来,慈禧与小楼两人间的事越传越神,几乎成了街头巷议,妇孺皆知的八卦消息。小楼有口难辩,伴君如伴虎,如此热议,传到慈禧耳中,后果如何?

后来,小楼决定弃艺出家,在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挂单出家,当了道士,自号“超范子”。

1908年,慈禧过世。1910年,32岁的小楼,正是好年华,以武生挂头牌挑班,此后驰骋舞台二十六年。

坊间传闻,令小楼对西太后敬而远之,退避三舍;不过,日后小楼见了已逊位的末代皇帝溥仪,仍是双膝跪地,口称臣下,声声问安。

杨小楼,有情又有义。

杨小楼的故事简介 武生泰斗杨小楼(4)

05

梅兰芳对杨小楼极为尊重,他认为,谭鑫培、杨小楼这两位大师对他影响最大。

说来话长, 梅家在庚子年,搬到百顺胡同居住。隔壁住的是杨小楼、徐宝芳两家(宝芳是徐兰沅的父亲,兰沅是梅先生的姨父)。后来梅家又搬入徐、杨两家的前院,跟他们同住了好几年。

1921年,两人合作《霸王别姬》,珠联璧合。

小楼饰演项羽,威猛雄壮;兰芳饰演虞姬,千娇百媚。

“万人空巷瞻颜色,半为英雄半美人”,两人的表演,是伯仲之间,平分秋色。

想霸王一生的大业,顷刻之间烟消;与自己心爱的女人,也要生离死别。双重苍凉,化作了声声长啸,也令人永远记住了霸王,记住了小楼……

此后,每有义务戏,总是以小楼、兰芳的这出《霸王别姬》为压台大轴。

小楼曾说——

我唱了一辈子《霸王别姬》,可是没挣过钱!

这话一点不错,因为堂会最能挣钱,但多因为项羽、虞姬结果都死 ,嫌不吉利,演的不多;而义务戏则无钱可得也,故小楼有此语。

话虽至此,《霸王别姬》均为两人的传世之作。

小楼更是感慨——

我们俩唱惯了,抽冷子跟别人一唱,敢则是卯不上劲,也怪事,我们俩一块唱,我也不知道哪儿来的一股子劲。

杨小楼的故事简介 武生泰斗杨小楼(5)

06

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据了东北。小楼用他独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一腔愤慨。

他集中人马,排演《甘宁百骑劫魏营》,并在1934年的天津春和大戏院上演。

小楼饰演的大将甘宁,威风凛凛,在劫营之前,面对众位将士,慷慨陈词,以京剧武戏特有的英武与铿锵,展现了真英雄折剑黄沙、裹尸而还的爱国壮志。

而小楼真正想要表达的就是:通过这部戏,让当时的四万万同胞,感受到的都是英雄之气的强大感召!

1936年,汉奸殷汝耕,要在通县过生日,并举办堂会,出重金邀请杨小楼压轴。可杨小楼不为所动,即使面临着抄家危险,也以“不当亡国奴”为理由加以拒绝。殷氏恼羞成怒,最后强行让杨小楼的外孙刘宗杨,代替其外公演出。

1937年国破家亡,人到暮年的小楼,再次披挂演出。他在第一舞台与郝寿臣,合作出演《九伐中原》。剧中,姜维到了生命的穷途,念白道:四十五万铁甲雄兵,只剩下七人五骑……

姜维此时是英雄末路,他眼见蜀汉江山易主,唱念之中口吐鲜血,涕泪交流。

殊途同归,此时抱病登台的杨小楼,也咳出鲜血……

杨小楼的故事简介 武生泰斗杨小楼(6)

1938年2月14日,杨小楼逝世于北平。那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十五。

杨小楼,活了六十春秋,从少年丧父到拜师学艺,无论唱戏还是做人,他都以弘毅坚韧恪守着自己的责任。

面对皇宫的恩宠,面对强权的威逼,杨小楼都做到了对道义的坚持。

一生饰演英雄无数,自身也是威武不屈,应该是对杨小楼最恰当的评价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