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天气转凉(秋意渐浓微风凉)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过后,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干燥少雨,大自然中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此时,人们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同时注意防秋燥、防秋郁、防秋寒。

秋季养生天气转凉(秋意渐浓微风凉)(1)

01

防秋郁

秋分过后,日照减少,花木凋零,万物萧瑟,易使人出现抑郁、悲伤等悲秋的情绪。此时,人们可以登高望远,或做一些舒缓的运动,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等,以畅达情志。

02

防秋燥

秋季燥邪易伤津液,使人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干、皮肤干燥等问题。秋分过后尤以凉燥为主,此时要多食温润食物,如芝麻、核桃、百合、荸荠、莲藕、糯米等。

润肺止咳粥

材料:黄芪15克,五味子10克,百合30克,大枣5枚,粳米50克。

做法:将黄芪、五味子用水煎30分钟后取药汁,加入百合、大枣(掰开去核)、粳米,加水适量,煮粥食用。

功效:本品适用于秋季干咳,遇冷风发作,平时气短、畏风寒、易感冒者。

杏仁雪梨麦冬茶

材料:杏仁10克,雪梨1个,麦冬10克。

做法:将杏仁、雪梨(去核带皮)、麦冬用水煎,代茶饮,可连续饮用2~4周。

功效:本品适用于因燥邪伤肺,出现咽干、鼻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大便干等症状者。

03

防秋寒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过后,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注意添衣保暖,尤其是老人、幼儿和体弱多病者,不要过度追求“秋冻”。若是衣着太过单薄,人体就会调动阳气运行于体表,以御病邪,从而不利于气血的收藏。

秋分过后,风寒之邪增多,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也随之多发。另外,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出现泛酸、胃胀、胃痛等症状。因此,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同时,人们可以通过艾灸以下穴位,来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扶助正气。

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或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方法:点燃艾条,灸足三里穴,以施灸部位有红晕而不灼伤为度,灸3~5分钟。

功效:艾灸此穴可温补脾胃,兼温肾阳、助肺气,脾胃虚寒患者尤为适合。

膻中穴

定位:位于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方法:点燃艾条,灸膻中穴,以施灸部位有红晕而不灼伤为度。此法在睡前进行较好,时间可稍长,灸10~15分钟。

功效:艾灸此穴可温肺化饮、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寒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寒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肺虚患者尤为适合。

涌泉穴

定位:位于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的凹陷中。

方法:点燃艾条,悬于涌泉穴之上,来回平移艾条,以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伤为度,灸3~4分钟。

功效:艾灸此穴可温补肾阳、强身健体,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冻疮等肾阳虚患者尤为适合。

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预防保健科 提桂香 吕品

来源: 健康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