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四时之首对不对(时令对春对夏秋对冬)

《声律启蒙》中有这样一句:“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将四季相对、早晚相对,这是诗词、对联中对偶的有效方式。

诗词、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对声调格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因此,诸多声律方面的著作便应运而生,《声律启蒙》正是其中一种,它由清代车万育所编,是为了使儿童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括了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春季是四时之首对不对(时令对春对夏秋对冬)(1)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这一句,其实正是提出了一个应对标准:即时令对时令。这样的对联,又被称为时令对。

既然是时令,对联中所描写的内容必然是与时令相关的,如:

除夕月无光,点一盏明灯,照晴空万里;

春初雷未动,击满堂钟鼓,助天地扬威。

在这副对联里,上联写除夕之夜,下联写春初时节,除夕对春初,相互对应、有除旧迎新之感。并且上联点灯照晴空、下联击鼓助天地,气象宏大、气势惊人,极为契合除夕、春初的场景,情景相融,浑然天成。

春季是四时之首对不对(时令对春对夏秋对冬)(2)

还有一副对联则更具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点出春分秋分所在月份,并且指出这两个节气在昼夜上的特点,下联则道出农历闰年的规律。可谓科学性与文学性并举,恰到好处。

春季是四时之首对不对(时令对春对夏秋对冬)(3)

表示时令的词常与别的景物连起来使用,用来表示时令事物。如郑板桥有一副与韩镐的论文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韩镐是山东潍县人,当年郑板桥任潍县县令,见韩镐文章写得雄浑豪放,极为赏识,曾在县试中将其录取为第一名。郑板桥此联是与韩镐讨论为文之事。

三秋对二月,三秋树指晚秋的树林,二月花指早春的花。上联寓意为文要将繁冗驳杂尽数删除而不拖泥带水,力求简练,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下联寓意为文要摒弃陈言旧语而创造不同的格调,不落俗套,如二月之花一花引来百花香。论文清新明快,生动盎然。

春季是四时之首对不对(时令对春对夏秋对冬)(4)

值得注意的是,时令对联中的时令,往往语带双关,既指时节、季候、节气,又单纯指字面含义。如: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在这副对联里,可以看到大寒、霜降、小雪、端午、清明、重阳,均为节气名,但对联本身所运用的其实是其字面意思。语义双关,衔接无痕。与这副对联异曲同工的还有:

霜降如小雪;

春分不大寒。

十个字中包容四个节气,上联中两个节气用“如”衔接,呈现出一幅霜景图,下联用“不”衔接,描绘了日渐暖和的景象,可以说是联中有景,生动形象。

春季是四时之首对不对(时令对春对夏秋对冬)(5)

事实上,节气对节气的时令对,常常被称为节气对联,上述有几例便是。在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虽然不多,但通常都是精彩绝妙的,并且常常在文学性之外,还道出了其气候特征与农事特色,如:

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

春季是四时之首对不对(时令对春对夏秋对冬)(6)

除此之外,对联中还有一种是解释时令(节气)的特色的,联语中虽没有提及具体时令,但其特色鲜明、描绘生动,让人一望即知。如夏至:日已长至;夏正当中。再如立秋:桐叶飞时,桂花香候;蝉声疏处,雁影来初。

时令对将文学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在文学艺术之中不忘科学,在对联的世界里独树一帜,且情趣盎然。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