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

《论语·雍也》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在《雍也》篇中对弟子颜回的赞语和评价。除上述此句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在一篇之中,对一个弟子反复地称赞,这在《论语》中是极为少见的,由此可见孔子对颜回是何等的钟爱。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1)

颜回,生于公元前521年,字子渊,亦称颜渊,是孔子最得意、最钟爱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他为人谦逊好学,对孔子非常尊重,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不幸英年早逝。汉代时起,颜回被列为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之首,并获得和孔子同时被祭祀的荣耀。自此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断地对其追加谥号——唐太宗尊颜回为"先师",唐玄宗则尊之为"兖公",宋真宗时,则是加封颜回为"兖国公",元代文宗皇帝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又改称"复圣"。至今,山东曲阜市还立有"复圣庙"。

颜回所生活的时代,处于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权继续衰落,而且各诸侯国的公室政权也衰落了。鲁国在经历了"三桓专权"、"陪臣执国命"两个时期之后,不仅使宫室衰败,鲁国旧日的贵族世家也大都衰落。所以,颜氏家族到了颜路、颜回父子时,虽然保留着祖传的贵族身份和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但所有的家产也只有陋巷简朴的住宅以及五十亩田地和十亩林圃了。

颜回"年十三,人孔子之门",那时孔子聚徒讲学已经有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各诸侯国,他的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了。颜回刚入孔子门下时,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又偏于内向,平时沉默寡言,虽有才智却较少外露,以至于有些人认为他有些愚钝。

马骕在《绎史》引《冲波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颜回随子路去洙水洗澡,见一只五色鸟在河中戏水,便问子路是什么鸟。子路回答说:这叫荧荧鸟。过了些日子,颜回与子路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见五色鸟,颜回再次问子路:您认得这鸟吗?子路又回答说:这是同同鸟。颜回有些疑惑,问道:同样一种鸟有怎么会两个名字呢?子路说:就像我们这里出产的鲁绢一样,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颜色染就是皂,一种鸟两个名字不是很自然吗?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2)

然而颜回并不愚,只是他的的忠厚与内敛掩盖了他的聪颖与善思。所以一开始,连孔子一时亦难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孔子终于指出:"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的确如此。颜回天资极为聪颖,一向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

《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称赞颜回不仅仅是因为他好学不倦,颜回还是一个智勇双全,才智出众的人。

《北堂书钞》第一百三十七卷引《韩诗外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曾派子贡到齐国办事,去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孔子放心不下,于是用《易经》占卜了一卦,得到的是鼎卦,其中鼎卦的九四爻的爻象显示的是"鼎折足"。孔子担心地对弟子们说:"既然爻象上说的是鼎折足,那么子贡多半是回不严了。"大家听了都默不作声。

颜回虽然也没有说话,却在那里掩着嘴微微地发笑。孔子问道:"回呀,你为什么不说话,你的这些师兄师弟们都在担心子贡,你为什么发笑呢?"

颜回回答说:"我以为子贡会回来的。"

孔子又问:"你是怎么知道子贡就会回来的?"

颜回说:"鼎假如没有了足,那么它的形状不就像一只船了吗?子贡一定会坐着船回来的。"后来子贡果然坐了船回到了他们身边。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3)

那么颜回的"勇"又是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路是最为勇武的,颜回虽然不属于"武"的一类,但其之"勇"也是孔子极为赞赏的。

《古小钩陈》辑《小说》中记载,颜回在随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个怪物前来求见孔子。那在一个傍晚时分,颜回和子路两个人吃了晚饭同坐在屋门前的台阶上聊天,突然来了一怪物,头长得又尖又小,身体却是很高大,两眼闪着磷火一般的幽光。既不像人,也不像鬼,浑身充满了一种凶恶的邪气。一向以勇武著称的子路见了怪物之后,也禁不住有些害怕。颜回却二话不说,猛地站起身来,拔出腰间的宝剑,冲向怪物,挥剑向怪物刺去。怪物好像被颜回的勇气吓住,心里惊慌,转身想逃。颜回快步追了上去,一把抓住怪物的腰带,用力把它拖住。那怪物见无法逃跑,把身子抖了两下,瞬间变成一条凶狠狰狞的大蟒蛇,张开大嘴攻击颜回。颜回一点也不害怕,挥剑把蟒蛇斩为几段。

孔子听见打斗声,出来一看,怪物已经被颜回斩杀,连声赞叹道:"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仁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颜回不仅聪敏过人,而且虚心好学,虽入孔门较晚,却很快地领会到了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论语·子罕》中记载: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想再向前迈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正因如此,颜回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所以当时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竟使"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大部分弟子都曾动摇过,唯有颜回未曾离开孔子半步,因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评论道:"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4)

公元前503年,颜回曾经西游,其目的主要是去宋国向戴氏求婚。次年与戴氏成婚,当时颜回二十岁,二十一岁时儿子颜歆出生。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因"堕三都"的计划失败,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已不可能,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颜回亦随孔子开始了漫长的周游。那一年,儿子颜歆五岁。

在十四年漫长的周游生涯中,颜回几乎一直陪伴于孔子身边,极尽恭敬。随孔子进入卫国后,颜回与子路先到了卫国都城帝丘(在今河南濮阳西南)颜浊邹家中。颜回与颜浊邹都是颜氏的后裔,而子路又是颜浊邹的妹夫,彼此之间很为熟悉,也一向有往来。颜回与子路把孔子来到卫国的真实情况告诉了颜浊邹,恳切希望他能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等推荐给卫国灵公。

颜浊邹答应了二人的请求,并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孔子。经颜浊邹、莲伯玉(孔子弟子)等人的极力推荐,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及颜回等人,并答应给孔子六万粟的年俸,和孔子在鲁国时的年俸一样。孔子他们便从颜浊邹家搬出,自立馆舍居住。这样,颜回随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

后来卫灵公听信了一些人的进言,担心孔子他们是为鲁国图谋卫国而来,于是派人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担心受到迫害,便匆忙离开了卫国,准备到陈国去。在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县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匡人围困。这一次,颜回并没有随孔子离开卫国,而是暂时留在颜浊邹家,以便观察卫国的动向。过了些日子,卫灵公调查清楚孔子师徒到卫国来并不是鲁国派来的,于是再次接受颜浊邹、蘧伯玉等人的劝谏,请颜回传话,恳请孔子回帝丘。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5)

颜回急忙来到匡地,见到了被围困多日的孔子。孔子见了颜回,十分动情地说:"吾以女为死矣。"颜回大恸,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颜回汇报了卫国无意加害夫子的实情,并转达了卫灵公恳请夫子回帝丘,告诉孔子,卫灵公将在帝丘城外恭候夫子,以谢不恭之罪。

孔子随颜回重回卫国帝丘,途经蒲邑时,又遭到蒲邑人的拦截。当时,卫国人公孙戍被卫灵公驱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动叛乱。他试图胁迫孔子一行参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声望壮大自己的声势。经孔门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杀,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议和谈,答应放行,但不能回帝丘。孔子同意,双方举行了盟誓。但一离开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赶回帝丘去。子贡不解地问:方才的盟誓难道可以违反么?孔子说:那是强迫我们盟誓,神灵不会听信的。孔子一行重返帝丘,卫灵公果然出城恭迎。

孔子重返帝丘后,卫灵公仍给予他丰厚的待遇,却不给孔子具体的事情做。这样颜回等人便有了较多的时间向孔子请教学问,有时也一同外出观览古迹名胜,研究卫国文化,或登山临水,饱览卫国风光。但在卫国没有实践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国家的机会,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离开卫国,寻找能用其道的君主。

就这样,颜回随孔子于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春天离开了卫国,向东南而行到达曹国,在曹国稍作逗留后,于该年夏天到达宋国。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国人,颜回的夫人也是宋国人,且宋国又是孔子祖籍,他们在感情上觉得比其他国家亲近些,所以到达宋国后便去求见宋国国君。宋君向孔子讨教治国之策,孔子借机向宋君宣扬自己的治国之道。宋君听后却表示:你的主张是对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见《说苑·政理》)。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6)

宋君的态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离开宋国赴郑国。但郑国君臣无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离开郑国赴陈国。陈是南方妫姓小国,在今河南淮阳。不久,颜回又随孔子赴晋国。晋是春秋时颇有影响的大国。能在晋国从政,推行孔子的治国之道,其影响所及远非他国所比。行至黄河东岸,听说赵鞍杀害了贤臣窦鸣犊及舜华,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卫国,不久由卫国再次入陈。

这时颜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礼,颜回应独立讲学或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只是他在孔门中处于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愿仕"放弃了出仕做官的机会。

在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491—一前489年)这段时间里,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载:楚王听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入楚对己不利,便派兵拦截。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军兵的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进,不料陷入了绝粮的境地。这期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故事:

颜回随孔子在陈、蔡期间绝粮七天,子贡费尽周折才买回一石米。颜回与子路在破屋墙下做饭,有灰尘掉进饭中,颜回便取出来自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望见,很生气,以为他偷饭吃,便跑去问孔子:仁人廉士也改变自己的节操吗?

孔子说:改变节操还叫仁人廉士吗?

子贡说:像颜回,也不改变节操吗?

孔子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看到的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虽如此说,我仍不会怀疑他,这里边必定有缘故。你等等,我将问他。

孔子把颜回叫到身边说:日前我梦见先人,大概是启发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饭进来,我将祭奠先人。

颜回对夫子说:刚才有灰尘掉进饭里,留在锅里不干净,丢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来祭奠了。

孔子说:是这样,我也一起吃吧。颜回出去后,孔子环顾了一下身边的弟子说:我相信颜回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从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赖颜回,敬佩颜回的贤德。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7)

曲阜颜庙古树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颜回随孔子离开负函,经陈、仪、蒲回到卫国帝丘。直到公元前484年,鲁国君主季康子派使臣公华、公宾、公林带着礼品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这一年,颜回已经三十八岁。

已近不惑之年的颜回,在回到鲁国之后,其故居陋巷在这十四年间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父母都已经年迈,还有自己的妻儿,家庭重担无可推卸地落在他的肩上。为了维持生计,颜回决定设坛讲学。

可以这样说,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颜回是孔子的希望之所在,也是最有资格和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孔子在自己不能入士为官,无法用自己的思想辅君治国的无奈之下,只好采用办学的方式,广收弟子,传播他的治国思想和主张。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入士则入士,不能入士则通过讲学传授其治国之道,使其思想、主张能为后世所用。正因如此,颜回在这种情况下设坛讲学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除了讲学之外,颜回还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在整理时,他着重于对古代典籍的考证与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在学习和弘扬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总是殚精竭虑,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终于在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颜回不幸病逝,一代儒学宗师之死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由于他的家境十分困难,以至无力按照当时有关礼仪殡葬,最后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其情景何等凄凉!

颜回短暂的一生之中,最注重于立德。可以这样说,在整个齐鲁文化亦即儒文化之中,颜回之德是颜回留给后世最丰厚,也是最不朽的文化遗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8)

复圣庙大殿

这句话,便是对颜回重于立德的肯定。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就连孔子也称赞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回之仁贤于丘。"《论语·宪问篇》中说:"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曾评价说,这是"夫子自道也!"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这句话同样是对颜回最恰当的评价。或者说,颜回完全可以做为孔子"仁"之思想在现实中最完美的、最典型的体现。

儒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至于何为"仁",《论语》中也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论语·里仁篇》里有这样的记载:"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观察一个人对于过错的态度就可以判断出该人"仁"的程度了。

或许,颜回谦虚谨慎、木讷少言的性格也是倍受孔子赞赏的一个主要因素。孔子对花言巧语的行为十分反感,在《论语》中,许多话都表明了这一观点:"巧言令色,鲜仁矣!""巧言乱德。"等等。

而在《子路篇》中,孔子则强调指出:"刚毅木讷,近仁。"从颜回少言寡语,不善言词的性格上看,这也许正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表现。

的确,《论语》中对颜回直接发表意见、透露自己思想的记载只出现在《子罕篇》中,有两处:一处是颜回赞叹和评价孔子:"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另一处是颜回在孔子"盍不各言尔志"的追问下,才回答出"愿无罚善,无施劳。"这样仁义大度而又谦逊之至的态度,怎能不受到孔子的赞赏呢?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9)

七十二贤像

舜是孔子最为推崇的道德榜样,是仁义最完美的化身。而颜回也将舜当做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榜样,《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由此我们更能够看出颜回的志趣所在和仁德过人之处。难怪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可见颜回在孔子的心目中占据了多么大的位置。

颜回不仅德行超人,而且勤奋好学。《论语·雍也篇》中记载: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而在《子罕篇》中,又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孔子说颜回是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好学者,他死之后,再也没听说过有像他这样好学的人了。这是孔子对颜回好学态度的最有力的肯定,同时也对颜回之死表示出了极大的惋惜。颜回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以及聪敏的头脑、丰富的学识,不仅受到孔子的赞赏,也得到了师兄弟们的一致认同。

《论语·泰伯篇》中,有一段曾子对他评价:"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子贡则自认为:"赐也何敢望回。……"可见颜回对待学习的态度在众师兄弟中确是与众不同的。

在孔子的弟子之中,颜回是最能领会孔子思想,理解孔子的心意。举一例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孔子周游列国,受困于陈蔡之时,曾经"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知道弟子们思想上有些支动摇,于是分别召来子路、子贡和颜回,向他们三人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探问他们各自的态度,看他们是否对自己的学说有所怀疑。

子路回答说:"亲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智人?不行我道。"认为他们之所以被困,也许是"仁""智"不足的缘故。

孔子为何如此推崇颜回(颜回刚毅且木讷)(10)

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道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他认为,他们被困是因为孔子的学说实在太博大了,所以不为世人所能容,所以请求孔子对世人降低一些要求,甚至迁就他们一些。

而颜回尽管他也认为:"夫子之道大,故天下莫能容。"却进一步指出,"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被天下所容才正可见他们是难得的君子,一句话正说到孔子的心坎里,于是他终于"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可以想象,孔子在听到颜回的回答之后是何等欣慰,他是不是应该庆幸有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心意的弟子呢?

然而命运的无情,却使颜回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的老师。孔子悲恸万分,仰天痛呼:"天丧予!"

那个"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的颜回,那个"其心三月不违仁"的颜回,那个

刚毅木讷的颜回,随着孔子的一声叹息,被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成为后世之典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