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老电影经典(50年代老电影我这一辈子)

《我这一辈子》 年代:1950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石挥 / 主演:石挥、魏鹤龄、李纬,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40年代老电影经典?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0年代老电影经典(50年代老电影我这一辈子)

40年代老电影经典

《我这一辈子》 年代:1950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石挥 / 主演:石挥、魏鹤龄、李纬

剧作家黄宗江、话剧前辈于是之、演员李雪健和姜文,他们共同的偶像都是石挥。石挥这个非科班出身的“话剧皇帝”,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全才,从话剧舞台到大银幕,自编、自导、自演,全都游刃有余。他的代表作《我这一辈子》,我认为是“17年电影”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在193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描写一个正直的巡警数十年间无光无色、多灾多难的曲折生涯。小说把“我”的感情、命运以及人生体验融合于独特时代的世俗风俗画中,在喜剧的幽默语境中透露出人生的苦难和无奈。作者对待市民社会具有一种悲悯和同情的胸怀,呈现出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奋斗与挣扎。

石挥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他删去了原著前四章的内容,并将叙事时间线从抗日战争继续延后到解放战争胜利,其中几个配角的命运也有所不同,比如“我”的儿子海福在原著中病死了,不过在电影里,海福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并迎来了最后的胜利。在片中石挥还加入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角色,叫申远,他的出现也就更符合影片拍摄的时代背景。整个故事的戏剧冲突加强了,但主人公懦弱的性格特征和部分人物关系则得以保留。

主人公作为一个巡警,其实无非就是想拿着六块钱,安安分分地过日子。可是时局在变,他的生活也被各种外界的纷扰打乱。他给秦大人看门护院,五四运动时学生上门抗议,他也得照规矩阻拦。秦大人的官越做越大,可是他却因为得罪了上级,被降为三等巡警,他却敢怒不敢言。抗日战争爆发后,儿子海福不想当汉奸,身为他的爸爸,他痛喊:“你不汉奸,我他妈汉奸我!我他妈愿意给日本人当巡警!”可是当他眼看着日本人带走了自己未来的儿媳妇小玉,他终于明白,他的所作所为其实跟汉奸别无二致,而最让他痛心疾首的莫过于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任其宰割。

平安本分的日子过不了,他还得承受皮肉之苦。国民党胡局长发现他的儿子海福是共产党,就变本加厉地折磨他,让他说出海福的下落。60岁的人了,还得承受这样的痛苦,他真是一肚子的委屈说不出啊!申远告诉他,他其实就是这样稀里糊涂地过了一辈子,“当奴才的还有什么好下场吗?” 这也是当时大多数中国百姓的精神状态:混沌、自保、对时局不能明辨,这也是他们的阶级局限性所造成的。

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石挥也是尽可能地追求真实性。他从一个乞丐那里花了400块钱买了一件破棉袄,上面的虱子得用热水浸泡才能去除,他穿着它拍出了片尾那场穷困潦倒的戏份。还有一次,石挥跑到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上,追着一辆三轮车上的乘客伸手要钱,那位乘客并不知道是在拍戏,连忙喊“走开走开!”刚好这一幕被摄影师抓拍下来,用在了片尾。尽管石挥是从话剧转行到电影,但是对于电影镜头语言的拿捏已经相当纯熟。比如片中有一个经典的转场镜头,富婆用50块钱买了一瓶香水,而下一个镜头则是穷人卖孩子,才卖了30块钱,如此的衔接,对比出富人和穷人生活水平的巨大悬殊。在语言上,石挥也是追求完美,很多配角演员都不是北京人,像饰演孙元妻子的梁明就是广东人,石挥让她跟剧组的北京人学说北京话,后来梁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戏,都拿个小本子记录他们说话的腔调,所以在那场卖孩子的戏中,梁明的表演催人泪下。石挥还在片中借鉴了相声等民间艺术形式,让语言更生动,更具趣味性。

《我这一辈子》上映后轰动全国。在1950年2月举办的上海电影界座谈会上,很多电影人都给予该片很高的评价。可是当时这部电影却被认为有左倾思想,有人认为结尾不应该让主人公死去,而是让他看到北京解放。事实上,石挥早就想要这么拍了,可是当时文华公司没有那么多财力和人力来拍解放军进城的宏大场面,所以最终无奈放弃。然而正是这样的结果,让石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遭受了批判,心灰意冷的他在1957年溺水自尽,直到一年半以后,人们才凭借一颗牙齿发现他的下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