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事但尽人事且安天命(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意思是,谁能够在浑浊的河水中静止下来,然后慢慢地自我澄清呢?谁能够使静止不动的东西运动起来,然后慢慢地显露生机呢?

曾仕强先生解读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够做到浊的时候,什么事都不做,就安安静静地慢慢等它变清?谁能够在动的时候,不要阻止它,自己先安静下来,用感应的力量,让它也慢慢静下来,然后徐徐地生出你所要的东西来?这个“安”跟“静”,是我们必须要去修养的东西。

道理很简单,你回家肚子饿得要命,可是太太在厨房里面还没做好饭,你就要先静下来闭目养神,太太知道你回来,自然会加快。干嘛跑到厨房咄咄逼人?讲些“肚子饿得不得了”的废话,这只会让她越来越慌张,还可能因为慌张把本来煮好的汤,打翻了。你还吃什么东西。

人生之事但尽人事且安天命(孰能浊以静之徐清)(1)

傅佩荣先生解读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

这两句话兼顾了静与动。一个人能够动,未必能够静下来。但一个人如果静下来的话代表什么?他也有活动的能力。重要的是一个人要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什么时候行动。

一般人认为老子喜欢强调安静、顺从、柔弱、不争的一面,而容易忽略老子也有在安定中重新振作发动,使一切继续产生的这一面。

人生之事但尽人事且安天命(孰能浊以静之徐清)(2)

南怀瑾先生解读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能够在浊世中慢慢修习到身心清静?道家有一套经过确实验证的方法与功夫。譬如,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

由浊到静,由静到清。人的学问修养、身心状况,如何才能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呢?在混浊动乱的状态下平静下来,慢慢稳定下来,使之臻于纯粹清明的地步。以后世佛道合流的话来说,就是“圆同太虚,纤尘不染”,不但一点尘埃都没有,即便连“金屑”,黄金的粉末也都找不着,务必使之纯清绝点。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安”,同佛家的修止修观,或修定的功夫,久而安于本位,直到超越时间空间的范围,然后才谈得上得道。儒家曾子所著的《大学》中注重修身养性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同一个路线,只是表达不同而已。

“动”,由浊起修,由静而清,由清而安,这只是修道的一半,另一半“动之徐生”,才是更重要的。否则,那只不过是小乘的境界罢了。只管自己,未能积极济世,自己一个人躲到山上静坐一万年,那又与庞大的人群有何相干?因此,还得“安以动之徐生”,由道体上起种种妙用。

“动”,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从容。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这也是修道的秘诀,不一定只说盘腿打坐才是。做人做事,且慢一拍,就是道理。不过,太懒散的人不可以慢,应快两拍,不要和社会脱了节。

,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人随波逐流的动,不是“举世多从忙里错”的乱动。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

“徐生”,动以后,则是生生不息,永远长生。佛家说“无生”,道家标榜“长生”,耶稣基督则用“永生”,都是形容生命另一重意义的生生不已。

“徐生”,也可说是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等于能源一样,慢慢地用,俭省地用,虽说能源充满宇宙,永远存在,若是不加节制,乱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