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工程施工措施(节水与用水施工方案)

目 录一、 编制说明及依据,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节水工程施工措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节水工程施工措施(节水与用水施工方案)

节水工程施工措施

目 录

一、 编制说明及依据

1.1编制说明

1.2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2.1基本概况

2.2设计简介

2.3本工程节水和用水简介

三、施工部署

3.1施工目标

3.2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四、节水行动

4.1加强用水日常管理

4.2提高重复用水率和循环用水率

五、科技创新引领

5.1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5.2促进节水技术转化推广

5.3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

六、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

6.2推动制度建设

6.3完善资金保障制度

6.4拓展新型节水模式

6.5提升节水意识

6.6开展多行业合作

一、编制说明及依据

1.1编制说明

1、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全社会节水意识不强、用水粗放、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要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节水的重要性,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深入推动缺水地区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是每个人应该做的,尤其是工程建设,大量用水工程,更应该做到节水利用,施工节水也是绿色施工的一部分,封闭降水及水收集综合利用技术就是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之一。

3、为响应国家绿色施工的要求,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编制本方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6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最新修订)

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

6、《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2014)

7、《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8、《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42-2002)

9、《建筑节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19)

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11、《节水监测技术通则》(GB/T15316—2009)

12、业主提供的由XXX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图纸中《绿色建筑设计说明》及相关审查意见

二、工程概况

2.1基本概况

序号

序 号

内 容

1

工程名称

XXX项目

2

工程地址

XXX陇昌路南侧、商埠路北侧

3

建设单位

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4

设计单位

XXX设计研究院

5

监理单位

XXX工程咨询监理公司

6

质量监督单位

XXX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管理处

7

施工总承包单位

XXX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

施工主要分包单位

/

9

投资来源

企业自筹

10

合同承包范围

土建、给排水、暖通、电气

11

结算方式

定额结算

12

合同工期

总 工 期:418日历天

开工日期:2019年9月12日

竣工日期:2020年11月5日

13

合同质量目标

合 格

14

合同质量奖项

/

2.2设计简介

本工程为XXXXXX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X陇昌路以南,商埠路以北。总建筑面积为25910㎡(其中地下室面积:3940㎡),北侧为一类高层建筑,南侧为二类高层建筑,建筑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3g),工程等级为一级、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抗震类别为丙类、防雷级别为三类;屋面及地下混凝土等级为一级,耐火等级为一级;地基与基础的设计等级为甲级,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基础形式为混凝土混凝土平板式筏型基础及柱下独立基础;耐火等级为地上、地下Ⅰ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Ⅰ级;室内环境污染分类为Ⅰ类。

2.3本工程节水和用水简介

1、现场结合给排水点位置进行管线线路和阀门预设位置的设计,并采取管网和用水器具防渗漏的措施。

2、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器具,设置专用节水水表,定期检查水资源使用情况。

3、建立雨水和其他可利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系统,施工现场利用结构设计集水坑,采取必要措施,将雨水排入集水坑使用。

d按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的定额指标进行控制。工程用水除采用雨天集水外,专门开设相应管井供主工程养护、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浦等施工使用。坚决拒绝使用生活用水为工程施工使用。

三、施工部署

3.1施工目标

3.1.1质量目标

分项工程格率100%;子分部工程合格率100%;建筑节水分部工程质量达到合格标准。

3.1.2节水目标

严格执行《建筑节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50411-2019)

的规定,确保本项目节水工程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节水标准。

3.2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3.2.2组织机构

为确保本项目节水和用水满足《建筑节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50411-2019)等现行标准、规范,项目部成立节水和用水管理小组,项目管理人员名单如下表。

表3.0.1项目管理人员名单

职务

姓名

职称

执业或职业资格证明

备注

证书名称

级别

证号

专业

项目经理

XXX

工程师

建造师

二级

23416160470

建筑工程

组长

技术负责

XXX

工程师

工程师

高级

A1511088277

建筑工程

副组长

施工员

XXX

助理

工程师

岗位合格证

建施201573804

工民建

组员

质检员

XXX

助理

工程师

岗位合格证

建质201444526

建筑工程

组员

安全生产负责人

XXX

工程师

岗位合格证

建安C(2009)0518390

建筑工程

组员

安全员

XXX

助理

工程师

岗位合格证

建安C(2012)0528587

建筑工程

组员

资料员

XXX

助理

工程师

岗位合格证

34161140000848

工民建

组员

材料员

XXX

助理

工程师

岗位合格证

34171111102956

工民建

组员

3.2.2项目部管理人员节水主要职责

1、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本工程所有项目的施工与管理。

2、技术负责人:负责本工程的技术管理、技术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建筑节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50411-2019)、《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节水监测技术通则》(GB/T15316—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最新修订)、《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42-2002)等规范的实施与执行。

3、施工员:具体负责组织节水施工、参与节水用水验收,负责组织各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及及各工序间的交接检查,及时组织分项工程的隐蔽验收和技术交底,并做工好记录。

4、质量员:负责本工程项目节水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与控制。

安全员:监督检查本项目节水工程的安全防护及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本工程的安全负责。

5、材料员:负责本工程项目节水产品及各种材料成品、半成品的质量验收、保管及发放。

6、资料员:负责本工程的节水资料报验、材料送检、变更收发、联系单整理、工程质量文件、资料归档、公司文件收发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水型车间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节水的要求,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强化节水教育,提高节水自觉意识,在车间建立节约用水的长效管理机制,为节约型车间做好贡献。

四、节水行动

4.1加强用水日常管理1.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及时维修损坏的供水管网和设施,定期检查更换水龙头、管道阀门、冲水阀等排、给水器具,防止“跑、冒、滴、漏"浪费现象发生,杜绝"长流水"现象。建立节水目标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确保年度节水指标的完成。2.加强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倡导广大职工二次用水、多次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3.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各类节水,用水指标和定额,坚持计划管理,定额考核,实行节奖超罚。

4.大力吸收应用节水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创新节水措施。5.逐步更新,增置公司内用水设施及设备,使之达到节水目的。例如:建立地下冷却管网和水池,或偿试用地下水过滤使循环水快速冷却,减少新水增补量,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生产用水。6.实行计量升级,定期进行水管网检漏工作,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发生,严格控制水表差值,确保差值在计划目的。

4.2提高重复用水率和循环用水率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是实现节水增效的有效措施。为此车间内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鼓励职工积极提供合理化建议,大力开展节水工作。为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工作,车间从实际出发,制定了《节约用水制度》、《节约用水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来强化节水工作的管理,用制度约束职工的节水行为。在执行各项制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检查指导与考核落实相结合,要求各部门责任人对本部门的用水情况经常进行检查,注意每一个用水环节,发现违章行为和用水隐患,及时纠正或限期整改。

1、强化指标刚性约束。严格实行施工区、生活区区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健全项目部、班组、工人三级管理区域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落实主要部位用水指标。划定水资源利用分类,实施差别化管控措施,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水资源超载部位要制定并实施用水总量削减计划。到主体竣验收之前,建立覆盖施工区、加工区、生活区等先进用水定额体系。

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以水定标、以水定产,合理确定项目用水布局、结构和规模。

2、严控高耗工艺。从严控制生活区洗浴、大门口洗车、楼层养护、降尘用水定额。降尘、绿化、洗车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

3、重点地区节水开源

4、工地削减地下水开采量。提倡非传统水为重点,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新型窖池高效集雨。严格机电井管理,限期关闭未经批准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采取强化节水、置换水源、禁采限采、关井压田等措施,压减地下水开采量。

5、在缺水地区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加强再生水、雨水、矿井水和苦咸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强制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并严格考核。统筹利用好再生水、雨水、微咸水等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态景观。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严禁盲目扩大景观、娱乐水域面积,生态用水优先使用非常规水,具备使用非常规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争取缺水城市非常规水利用占比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

五、科技创新引领

5.1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研发

推动节水技术与工艺创新,瞄准目前先进技术,加大节水产品和技术研发,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的深度融合。重点支持用水精准计量、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精准节水灌溉控制、管网漏损监测智能化、非常规水利用等先进技术及适用设备研发。

5.2促进节水技术转化推广

建立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节水科技成果转化,推进节水技术、产品、设备使用示范基地、国家废水利用创新示范基地和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鼓励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广节水产品和技术,拓展节水科技成果及先进节水技术工艺推广渠道,逐步推动节水技术成果市场化。

5.3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

鼓励企业加大节水装备及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投入,降低节水技术工艺与装备产品成本,提高节水装备与产品质量,提升中高端品牌的差异化竞争力,构建节水装备及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节水服务,培育节水产业,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节水服务企业。

六、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对节水工作的领导,统筹推动节水工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节水工作。企业带头头,会同项目部部建立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节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项目部对本项目节水工作负总责,制定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确保节水行动各项任务完成。

6.2推动制度建设

完善节水制度,规范全项目用水行为。开展节约用水规范前期研究,加快制订和出台节约用水制度,企业要加快制定可行性制度、项目部制定可行性措施,完善节水管理。

6.3完善资金保障制度

积极发挥各职能作用,重点支持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水资源节约保护、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节水标准制修定、节水宣传教育等。完善助力节水措施实施、制度落地,落实节水优惠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优惠政策对节水技术研发、企业节水、水资源保护和再利用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作用。

6.4拓展新型节水模式

完善新型工艺、产品进入节水领域的相关政策,积极发挥资金保障等作用,依法合规支持节水工程建设、节水技术改造、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项目。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规范支持节水项目合作共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收益的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鼓励相关机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节水项目优先给予支持。

6.5提升节水意识

加强国情水情教育,逐步将节水纳入国家宣传、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活动,向全民普及节水知识。加强高校节水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模式,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鼓励各相关领域开展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单位等创建活动。

6.6开展多行业合作

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推进行业间、城市间、企业和社团间节水合作与交流。对标国际节水先进水平,加强节水政策、管理、装备和产品制造、技术研发应用、水效标准标识及节水认证结果互认等方面的合作,开展节水项目合作示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