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黄陂话(发现很多黄陂词汇都快忘记了)

20年前,在武汉说普通话只是少数人,大部分还是江南的大学生。

2019年的今天,在武汉说方言的已成了少数,无论武昌还是黄陂,到处能听见普通话。

地道的黄陂话(发现很多黄陂词汇都快忘记了)(1)


方言,在台湾被纳入“母语”系列里,母语即妈妈说的语言。

我觉得这种称呼非常好,一个人最开始讲的话确实都从母亲那里学来,也终生不会忘记。

方言这种说法地域性太强,非常容易造成地域歧视和冲突。

比如按方言的说法,黄陂人就应该说黄陂话,黄陂的土地上也应该以黄陂话为主,所以以前如果在黄陂听见别人说汉腔很多人会觉得不舒服,会讽刺说人家是装精。

但如果你用母语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就很正常,他妈妈说的是汉腔,他当然也可以说汉腔,这是历史的传承,和地域没有关系,汉口可以说,黄陂也同样可以说。

地道的黄陂话(发现很多黄陂词汇都快忘记了)(2)


黄陂话是武汉5种方言之一。

语言其实是很很单纯的,纯粹是为了沟通的需要,本身不应该和地域,贫富扯上关系。

但由于过去特殊的城乡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别,加上部分城里人穷的只能拿户口说事,黄陂话过去是很受歧视的。

每个超过30岁的黄陂人应该都有体会。

不过,这一切俱往矣,这年头看的是个人的本领,而不是你生在哪个地方就一定高级。

地道的黄陂话(发现很多黄陂词汇都快忘记了)(3)


这几年由于工作的关系,基本说的都是普通话,前几天和几个高中同学聚会,面对他们地道的黄陂话,突然发现自己的黄陂话只是音调没变,但很多俚语土词都忘记的差不多了。

回家找到一本黄陂话小册子,分享出来,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黄陂方言特点:

属于鄂东楚语系统,主要特点有四个:

1、浊声母清化。如L和N不分,年=连,南=兰。

部分地区f和h相混(姚家集,塔儿,长堰,蔡家榨等乡),如房=黄,肥=回;

2、韵母方面,如复韵母ei读成齐齿i韵,如被bei黄陂话读bi,岁sui黄陂读xi;

3、声调方面,去声声调值较高,其他调值较低,即黄陂话第四声的音调会很高,如回去,黄陂话读hui qi,(上黄陂地区读fei qi)qi发音会很重;

4、词汇方面,古词语较丰富,和湘方言相类似;


黄陂方言差异。

黄陂方言也是由差异的,有“上黄陂”和“下黄陂”的不同。

所谓上下黄陂,即以李集,研子和木兰山为分界,北部地区为“上黄陂”,南部地区为“下黄陂”

上黄陂黄陂话卷舌并加儿化,前川以南则很少卷舌和儿化。

与孝感相邻的姚家山,泡桐,土庙以西的狭长地带受孝感话影响,如娘读羊,尿读耀,且in、i、n相混,如烟yan读因yin,建jian读进jin.


古词汇丰富的黄陂话。

有些黄陂词汇我原来一直觉得很土,但其实它们是古语流传下来的。

比如,摔倒跌倒,黄陂话说“达倒”,其实达就是古语“跶”。

下面是黄陂话和古语词汇对照表:

地道的黄陂话(发现很多黄陂词汇都快忘记了)(4)


黄陂方言的语法规律。

1、语句结构。

口语中有一种常用而独特的语法方式,一般将宾语插入“不”的后面,比如:

普通话:我今天又看不成电影了。

黄陂口语:我今朝又看不电影成。

普通话:他跑不赢我。

黄陂口语:他跑不我赢。

普通话:天气太热了,热的人吃不下饭。

黄陂口语:天道太月了,月得人吃不饭下。

2、名词:

方位名词多用“头”子做后缀,如上头,下头,前头,后头等。

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时,也多用“头”子做后缀,如想头,苦头,看头,说头等。

地道的黄陂话(发现很多黄陂词汇都快忘记了)(5)

3、形容词:

如轰轰神,吼吼神,都是非常有黄陂地方特色。普通话多用4个字,如热热乎乎,黄陂话则多是3个字,热乎乎。

还有一种就是词语后面加“了的”表修饰,如胖嘟了的,肉坨了的,热乎了的。

地道的黄陂话(发现很多黄陂词汇都快忘记了)(6)

4、虚词。

地方性特别强的副词“蛮,冇”基本取代了普通话中的“很,非常”等同功用的副词。

地道的黄陂话(发现很多黄陂词汇都快忘记了)(7)

5、助词:

黄陂话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很多人说黄陂话好玩的地方。

例如:

普通话:你吃了饭吗?

黄陂话:你吃了饭吗呢

你试着用黄陂话读一下,是吧,特别有意思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