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用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不是洪水猛兽)

今天的话题先想起鲁迅先生。这些年鲁迅先生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今天想起先生主要是首先想起他的一篇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没用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不是洪水猛兽)(1)

他说到生命,“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去生物的意义。”所以,我们很多中老年人历经风雨侵蚀,坎坷跋涉,十分懂得生命的意义和对于自身的价值,他们抛弃了先生所说的亲权和父权,不再认为“儿子有活,却在未说之前就早已错了”,在奉献了自己的精力与财力之后,奔着唯一的主题——健康,无奈地开始了他们的夕阳生活。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他们遭遇了空前的困惑,特别是为了追求健康、特别是为了缓解肉体因为病痛带来的折磨,适时用了一些保健食品,便被围追堵截。

观点是

—老糊涂了,花没用的钱。

—被骗了,人老了,容易轻信别人。

—有钱不给他的儿孙,就买些用不着的。

—老年人的行为,助长了社会上一些人的不法行为。

—谁让他们自私,活该。

不一而足。

抱着这些观点的人有三种:一是中老年人的儿女亲戚;二是闻风而动的记者;三是茶余饭后喜欢东家长、西家短的小市民。

说到这儿,笔者想起自己喜欢的一句近乎经典的话“人生在世,有两种事应该尽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人生,二是靠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们为什么会有许多人喜欢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人生呢?

想来想去,除了利益,还是利益。

没用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不是洪水猛兽)(2)

为人儿孙者已经尽享了父母的恩惠,然而这是不够的。他们冀望的是父母亲依然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一切的一切都留给他(们)。因此,看到自己的父母花去属于父母自己的工资和积蓄咋那么心疼?如果从传统的孝道来讲,只要父母大人开心、舒服我就开心舒服的角度看,他们(儿孙)确实是出师无名。

那么,他们知道中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的现实吗?知道老年疾病对于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折磨吗?或许不知道;或许知道但觉得不严重;或许知道假装不知道。

据央视报道我国每年死亡人数中,死于慢性病的比例竟占据83.3%,对此,国家呼吁:“慢性病,要快治!”并提出:大健康产业将代替药物治疗!将营养保健的角色从“辅助治疗”转正为“营养治疗”。这也意味着政府首度将营养提升了到治疗的高度。

没用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不是洪水猛兽)(3)

但是,这一切在某些儿女心中没有什么位置,他们没有身处其境,自然不能进行有效的换位思考,不能了解慢性病,如它的名字一般缠绵日久、难以根治,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说白了,浅层次是想用自己的思维影响父辈的思维,“饱汉不知饿汉饥”,深层次是表面上是怕老人受骗上当,好像一种担心,一种呵护,但内心潜意识里却是花钱买健康是没用的,潜意识里希望那钱能留给子孙。

那么记者呢?不能不说有很多有良知的调查型记者在深入采访后,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报道。但是,不明其里的原因和浅尝辄止的作风让他们丧失了对大背景、大事件的基本判断,特别是“讨巧”的心理和作风使得他们专捡好似“过街老鼠”的保健食品来做文章。因为,社会主政的群体正是老年人的儿孙这一辈,可以得到主流的认可;再就是这个行业的确有害群之马,即便以偏概全也不会出现大问题。由于政府法规的相应滞后,虽然中国平均每人每年吃掉好几斤药,但是都是“医保”范畴,类似合法,而自费的保健食品却“人人喊打”。

至于,城市小市民大多是人云亦云,把此作为饭后的谈资罢了。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保健食品行业有一个奔驰、宝马、阿里巴巴、联想般的企业,大家还能够如此征讨?

怎么办?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文中对如何做新时代的父亲开出了三剂良药,我们今天不妨照原药方抓药,提供给今天的儿女、记者和社会市民。一剂药为理解。消除对老年人的误解,须知中老年人的世界、身体已经和我们不同;二剂药为指导。时势既然有改变,生活的方式方法也要进化,用先进科学健康的知识与观念指导中老年人科学健康养老;三剂药为解放。不要认为老年人已经毫无能力、腐朽不堪,要让他们在自由中自立,尽量拥抱社会。

没用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不是洪水猛兽)(4)

应该说,追求健康的老人和没来得及追求健康的中老年人都是国家和家庭的财富。我们无需以自私之心来限制和批判,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让其在周身通畅的感觉中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当然,中老年人也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用他人的思想左右自己的行为,靠儿女或市民的脑子思考自己的做法。认准了的方向就应该毅然前行。

最后想说的是,引起广泛争议的保健食品绝不是洪水猛兽,或许是千金丹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